云南曲靖的初冬,始新世森林遗址的腐殖林里还留着未化的薄雪,4000万年前的植物化石嵌在灰褐色的腐殖土中,将曲靖古猿的骨骼痕迹藏进“泥炭质腐殖层”的松软结构里。林晚站在“剖面7号”旁的木栈道上,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元谋古猿颅骨更原始的“灵长类灵气”——没有脑颅的厚重,却带着早期灵长类特有的轻盈感,像是远古森林里的小兽在枝叶间跳跃时,留在骨骼里的鲜活气息,千万年未散。
“根据元谋古猿颅骨的‘始新有林’线索和始新世森林遗址勘探报告,剖面7号的‘始新世晚期泥炭质腐殖层’中,藏着‘曲靖古猿完整肢骨组’。”顾倾城展开一张塑封的《曲靖始新世森林遗址分布图》,指尖在腐殖层的“深褐色夹层”处点了点,“这组肢骨包括2根肱骨、3根股骨和1段脊椎骨,肱骨的‘肱二头肌附着痕’较浅,股骨的‘股骨颈角度’接近灵长类,是证明‘早期灵长类向古猿过渡’的关键证据。2015年试发掘时,曾在腐殖层边缘找到过股骨残片,但完整肢骨组藏在腐殖层的‘海绵状孔隙’中——腐殖层含水量高达60%,且一支‘外地古生物科考队’误闯进来,昨天在剖面7号旁‘采样’时,踩塌了边缘的腐殖层,导致孔隙中的骨骼位置偏移,再踩下去,肢骨会被压进深层泥炭,与植物残体粘连成块,再也无法分离。”
始新世森林考古队的彭教授,穿着防滑雪地靴,手里拿着一块曲靖古猿股骨复制品,神色焦虑:“这支科考队是来研究始新世植物化石的,为首的是张教授,昨天看到剖面7号的腐殖层‘植物化石丰富’,就带着队员直接踩进去采样,踩出了好几个深约20厘米的坑。我们提醒时,他们说‘腐殖层软,踩不坏’,但仪器检测显示,坑底的肢骨已经往斜下方偏移了10厘米,再有人踩,很可能会把脊椎骨压断——泥炭的黏性会让断骨和腐殖土彻底粘在一起!”
彭教授指着腐殖层上的脚印:“你看这些凹陷,离肢骨所在的孔隙只有15厘米。张教授他们今天早上还在准备‘大型采样框’,想把整块腐殖层挖走研究植物群落,根本没意识到底下藏着灵长类骨骼,要是采样框压下去,整个肢骨组都会被破坏。”
林晚走下木栈道,蹲在腐殖层边缘,指尖轻轻触碰松软的泥炭,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她清晰感应到地下1.2米处的海绵状孔隙中,肢骨的灵气像几缕轻盈的光,在孔隙中微微晃动——昨天的踩踏让股骨贴在了脊椎骨旁,再受外力挤压,两者会相互碰撞断裂。而采样区里,张教授的队员已经搭好了采样架,正往框里铺防水布,准备铲起整块腐殖土。
“绝不能让他们用采样框!”林晚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泥炭,“顾倾城,你去和张教授沟通,拿肢骨的勘探扫描图给他看,说明腐殖层下藏着灵长类骨骼;彭教授,你帮我准备‘泥炭保护工具’——包括塑料支撑片(防止孔隙坍塌)、吸水棉(控制泥炭含水量),避免硬挖伤肢骨;我留在剖面定位肢骨的准确位置,用聚灵玉佩感应采样框的动向,一旦他们要下铲就立刻阻止。”
顾倾城立刻拿着扫描图走向采样架,雪粒落在她的衣领上;彭教授则从考古箱里拿出特制工具——塑料支撑片薄如纸片,能插入孔隙边缘固定结构,吸水棉是无菌医用款,只吸多余水分不损伤骨骼。林晚趴在腐殖层旁,掌心贴着泥炭,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肢骨的排列:肱骨搭在脊椎骨上方,股骨斜靠在孔隙壁上,像被精心摆放的“演化拼图”。
没过多久,采样架旁传来惊讶的交谈声——张教授看到扫描图里的肢骨轮廓后,立刻让队员停下动作。“我们真不知道底下有这么珍贵的骨骼!”张教授红着脸收起采样框,“要是需要帮忙加固腐殖层,我们的防水布和支撑架都能用上,绝不再破坏这里的结构。”
有了科考队的设备支援,发掘进度快了不少。当天午后,雪停了,队员们用塑料支撑片固定住孔隙边缘,吸水棉吸走多余水分,再用竹铲轻轻拨开泥炭,终于在深褐色腐殖层中,看到了一点乳白色的骨茬——是曲靖古猿肱骨的关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