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拉开门,夜风灌进来,背包里的图纸边角被吹得微微颤动。他正要迈步,王二狗从村道那头狂奔而来,鞋底拍地,声声急促。
“罗老师!出事了!”
罗令停住,侧身让他进来。王二狗喘着气,手里举着一只断成两截的竹篮,接口处铁钉外露,锈得发黑。
“镇上集市全在卖‘青山村可拆竹器’,半价!印的还是咱村名!可这玩意儿——”他用力一掰,半截竹片应声脱落,“拎两趟水就散架!”
罗令接过竹篮,指尖顺着接口滑过。铁钉穿孔处的竹节已经劈裂,边缘毛糙,明显是机器冲压而成。他没说话,转身进屋,把背包放下,打开手机直播。
镜头亮起时,他站在院中石台前,身后摆着自家作坊的竹筐,结构严整,销钉隐于竹节之内,看不出一丝缝隙。
“今天不进山了。”他说,“先解决点别的事。”
弹幕慢慢浮起。
“罗老师又开播了?”
“这篮子不是你教村民做的吗?”
“听说外面卖得很便宜,是真的?”
罗令把盗版竹篮放在石台上,敲了敲铁钉:“听见没?金属声。竹子会呼吸,湿了胀,干了缩。铁钉不会。一胀一缩,三个月,钉子松,竹子裂。”
他拿起自家竹器,指接口:“我们用的是竹销钉。三年陈的老竹,蒸软了雕成锥形,插进去,吸了潮气,自己胀满缝隙。越用越紧。”
有人问:“有啥证据?不都是竹子,能差这么多?”
罗令点头:“有。”
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是村东头张婆家的竹背篓,五年前订制,如今还在田里用。她正往里装红薯,一筐足有八十斤。她儿子扛起就走,山路颠簸,筐体晃动,但接口纹丝不动。
“再看这个。”赵晓曼不知何时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她递过来,罗令举给镜头——是十年前一场洪水后,村民从河滩捞起的古竹筏残件,销钉仍在,竹体虽腐,但连接处完整。
“先民搭浮桥,用的就是这法子。”罗令说,“不是不能拆,是要拆得有规矩。”
弹幕开始滚动。
“原来真有讲究。”
“怪不得我家那个便宜篮子,才用一个月就断了。”
“那这不是骗人吗?”
话音未落,新评论刷出:“罗令搞垄断,穷人买不起还骂人?”账号陌生,发言整齐,明显是水军带节奏。
罗令没理会,只问:“你要能用五年的,还是要三个月的?”
他顿了顿,发起话题:“#我家的竹器用了多少年#,晒出来看看。”
说完,他从屋里取出一只旧饭盒,竹壳包边,铜扣微损。他打开盖子,里面还留着早上的米饭痕。
“我爸1987年编的。现在还在用。热饭不漏,提着不散。”
他把饭盒放在镜头前,转了一圈。
不到半小时,话题爆了。
有网友晒出祖传的竹蒸笼,三代人用过,底板发黑,但销钉完好,蒸了三十斤包子没变形。
有山货运工拍视频,用同款正品竹筐装二十斤石头,来回走三公里山路,筐体无损。
一个质检博主做了承重测试:正品加载180斤沙袋,静置两小时,结构无裂;盗版加载35斤,第三根横梁直接断裂。
退货潮从下午开始蔓延。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该款盗版竹器当日退货率飙升至67%。有买家留言:“说是可拆卸,结果一拆就再也装不回去。”
王二狗盯着手机,咧嘴笑了:“这下够他们喝一壶的。”
天快黑时,村口传来动静。几个村民围在一起看手机,有人念:“商家公告:因质量问题,全线下架‘可拆竹器’系列。”
罗令关掉直播,收起残玉。玉面微温,但他没看。他知道,梦不会来——这不是寻根,是正名。
赵晓曼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的销售记录:“今天下午,咱们自己的订单涨了四成。有人留言说,‘宁可等,不买假’。”
“手艺不怕人学。”罗令说,“怕的是拿铁钉冒充心血。”
王二狗一拍大腿:“要不咱们去镇上,把那些摊子全掀了?出口气!”
罗令摇头:“我们守的是理,不是拳头。他们能改,是好事。”
“可那商家要是换个名头再来呢?”
“那就再打一次。”罗令看着他,“只要东西是真的,就不怕比。”
第二天天没亮,罗令就醒了。他检查背包,图纸还在,工具齐全。推开屋门,空气清冽,后山轮廓隐在晨雾里。
王二狗已经在门口等着,肩上扛着锯子。
“走?”他问。
罗令点头,刚迈步,李伯拄着拐杖从隔壁院里出来,手里提着一只新编的竹筐。
“我按你教的法子,试了三回。”老人把筐递过来,“竹销钉,蒸了煮,雕了三遍才成形。你看看,行不行?”
罗令接过,翻看接口。竹销嵌入严密,轻轻晃动,无松动感。他试着拉扯,纹丝不动。
“成了。”他说。
李伯笑了,眼角的皱纹堆在一起:“老辈人讲,竹有节,人有信。东西不糊弄,人才不糊弄。”
罗令把竹筐放进背包,压在图纸上面。
“走。”他对王二狗说,“水车的主轴,不能等。”
两人一前一后走上村道。石板路潮湿,脚步声轻。远处,老水车依旧在转,节奏平稳,像从不曾停过。
翻过第一个山坳时,罗令停下,从背包里抽出一张纸。是昨晚重新画的水车榫卯图,右下角那个符号,和矿道木梁上的刻痕一模一样。
他没多看,折好塞回夹层。
王二狗喘着气跟上来:“你说,后山那片南坡,还能找到合用的老杉吗?”
“能找到。”罗令说,“根扎得深的,树心实。”
他们继续往上走。林间雾气渐散,阳光斜照在树冠上,斑驳落地。
走到半山腰,罗令忽然抬手,示意停下。
他蹲下,拨开落叶,露出一段裸露的树根。根部有刻痕,浅但清晰,是个倒三角,中间一道竖线——和竹销钉的定位标记完全一致。
“这儿。”他说,“就这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