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改进后,新石碾子上下层都刻有规则沟槽,中间深、边缘浅,还留有适当空隙。
麦粒沿着斜槽滑入中心缝隙,
随着上层石盘的转动,缝隙逐渐变窄,麦粒便被迅速磨成粉末。
看着这比旧石碾效率提升数十倍的新设备,扶苏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
“太好了!新石碾比原来快太多了。”
“而且不需要用力大力推压,只要人拉着走就行。”
“要是家里有牛或者驴,还能用牲畜代替人力。”
亲自推动了一会儿后,许子看着这新石碾子满是惊喜。
有了这新石碾子,再加上之前的踏碓,今后百姓吃上面食也不是难事了。
忽然,许子似有所思地看向扶苏,说道:“这新石碾与老式石碾差别太大,若继续叫石碾,恐怕容易混淆。”
……
“请殿下为它另起一个新名,以便与旧石碾区别开来。”
扶苏转头看向相里季:“这东西主要由相里尚书与众墨家子弟合力打造,还是由相里尚书来命名更为合适。”
相里季却摆了摆手道:“虽是我等亲手打造,但若无太子的构想,我们也造不出这东西。”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太子殿下,这命名之权,理应由殿下来做。”
见相里季等人执意要让出命名权,扶苏推辞不过,便点头应下。
望着眼前的新石碾,扶苏略一思索,缓缓说道:“这上下两个圆盘状的碾子,主要作用便是研磨,那就叫它‘磨盘’吧。”
许子、相里季等人细细品味这个名字,都觉得贴切,一听便知其用途与形状。
待扶苏与相里季等人将舂米脱壳与磨粉器具全都改进完毕后,秦王嬴政再次对参与此事的农家、墨家弟子一一嘉奖。
虽说秦王嬴政也察觉到,自从进入农部六司以来,对农家与墨家弟子的封赏就没断过。
但秦国向来奉行“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而这些农家与墨家弟子所立下的功劳,确实实打实地推动了国家发展、惠及了百姓民生。
因此即便嬴政心里觉得,近来已经多次赏赐这些人了,但眼下看到他们又在农具改良上取得了新突破,也只能再次给予嘉奖。
当然,这次改良的核心点子,主要出自太子扶苏之手,参与实施的农家与墨家弟子也为数不少。
因此嬴政这次没有继续赐爵,而是换成了实物赏赐,赐下了大量肉食与粮米。
毕竟秦国的爵位一向含金量极高,嬴政也不愿看到爵位泛滥成灾,贬低了它的价值。
不过嬴政也推测,要是照这样的节奏下去,日后农家与墨家的弟子们怕是人人都能混上一个爵位。
但他仔细思量之后,也并不介意。
毕竟秦国的爵位制度是“有功方可受爵”,既然这些农家与墨家弟子能被授爵,那就说明他们真的为国为民立下了功劳。
而这些功劳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爵位所附带的那点俸禄与待遇。
举个例子,如果因为墨家和农家弟子的发明改良,使得秦国数百万百姓人均多收一石粮。
那全国就是数百万石粮食的增量!
而授予这些弟子爵位,每年所需支出的俸禄,最多也不过上万石。
用不到一万石的俸禄,换来几百万石的收成,这种买卖,秦国不吃亏,反而赚翻了!
所以在严格遵循“有功必赏”的原则下,嬴政反倒希望这些子弟能有更多人获爵。
只有这样,秦国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的回报。
想到这里,嬴政望向农家与墨家弟子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欣赏。
而这些弟子们虽未得爵,只得到了肉食与米粮的赏赐,也毫无怨言,反而满心欢喜。
毕竟前些日子,百草司的农家弟子做出的面食还没吃够。
现在有了秦王赏赐的材料,回去再动手搭个踏碓、做个磨盘,自己磨粉做饼,也不是难事。
想到这儿,这些农家与墨家弟子望向嬴政的目光中,也满是感激之情。
这场赏赐,说到底,是君王与士子之间的相互成全。
此时,天幕之下,各地百姓纷纷在地上用树枝画着磨盘的图样。
相比起先前的踏碓,磨盘虽然更精细,但制作起来也更复杂。
若说踏碓只要有力气就能做出来,那磨盘就得动动脑子才行。
磨盘上得刻几条斜槽、槽该多深、上下两盘如何咬合、怎样旋转才最省力……
这些都得百姓们自己慢慢摸索、不断试验,才能做出一个真正实用的磨盘。
尽管磨盘不易打造,但众人也并未打算放弃。
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好用。
光看天幕上的展示,这磨面效率比以前的手推石碾快了几十甚至上百倍。
另一方面,就算复杂的磨盘做不出来。
那做个简单的手推石碾,总还是可以的吧?
天幕中,太子扶苏与相里季在探索磨盘的发明、改良与制作过程中,最初所尝试的一种平放式推动石碾,其实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可行的。
其做法是,在一个平整的石台之上,树立一根中间凿有孔洞的木桩,再将一根长棍从中穿入作为转动轴。
然后,将需要研磨的谷物铺放在石台之上。
最后,只需一边绕着石台行走,一边推着石碾来回碾压,便能将粮食逐步碾成粉末。
虽说这种推动式的石碾在效率上不如后来的磨盘,但比起以往依靠人力手动碾压的方式,已然提升了不小。
因此,即便无法做出更为高效的磨盘,单就这种推动式石碾而言,对那些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咸阳宫中,秦皇嬴政望着天幕上展示的磨盘构造,略一沉思,随后回头问身后的相里季:
“相里卿,依你看来,天下百姓是否能自行制作出磨盘?”
听闻此问,相里季微微闭目思索,脑中模拟着磨盘的制作难度,以及百姓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克服这些难题。
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可以做到。”
“虽然磨盘的制作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如果百姓愿意不断尝试、反复摸索的话。”
“臣估计,大多数百姓只需尝试个三五次,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也能逐渐掌握磨盘的制作方法。”
嬴政听后轻轻点头,未再言语。
而相里季虽不知始皇为何突然问起此事,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仿佛躲过了一场未知的危机。
原来嬴政原本是考虑到磨盘的碾磨效率极高,若能推广至天下各地。
百姓们便能从原本繁琐的谷物研磨中节省出大量时间,转而用于耕作或纺织等方面。
倘若百姓无法自行制作磨盘,他便打算让墨家承担起推广制造磨盘的任务。
但既然相里季表示,百姓只需多加尝试,便可自行掌握制作方法。
嬴政也就不再打算加重墨家的负担——毕竟,墨家眼下已经承担了众多任务。
除了献上白玉豆腐、豆芽以及改进的面食做法之外,百草司的农家弟子们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烹饪方式,称之为“炒”。
这种做法,是用铁铸造出一种类似盘状的平底锅,或半圆状的凹底锅,将食材置于锅中,不断翻动加热,直至熟透。
这个创意的最初灵感,源自百草司一位农家弟子在用瓦罐煮食物时突发奇想:若不加水,仅将食材直接加热,会是什么效果?
结果出人意料地香!
与传统的煮菜不同,炒菜不带汤汁,而是将食材本身的汁液和调料充分融合,裹在食材表面,吃起来的口感也与煮菜或炙烤完全不同。
若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起初瓦罐口小不便翻炒,于是弟子们便改用扁平的瓦盘进行尝试。
但瓦盘导热性不佳,又促使他们继续尝试其他器具。
最终,他们发现用铁制成的平底或凹底锅最适宜炒菜。
而且用铁锅炒出的菜,味道最为鲜美。
无论是秦王嬴政,还是太子扶苏,都对百草司新开发的这种烹饪方式赞不绝口。
甚至为此,两人特地安排各自的御厨前往百草司,专门学习炒菜的技法,以及白玉豆腐与豆芽的制作方法。
至于百草司研发出的其他玩意儿,嬴政与扶苏都各自交代过身边负责膳食的庖厨,不必去学那些做法。
也没办法,看到旁边押着的那些死囚、重犯,时不时就因为吃了百草司那群农家弟子折腾出来的新奇吃食而出了状况。
有的七窍流血,有的神志不清,有的拉肚子拉得站不起来,严重的甚至当场暴毙。
虽说嬴政与扶苏都承认,百草司捣鼓出来的炒菜、白玉豆腐、豆芽,味道确实不错。
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搞出来的其他东西,有时候也确实让人捏把汗。
虽然嬴政和扶苏对炒菜这种新式烹饪方法挺满意。
可他们谁都没有因此再给百草司的农家弟子额外的封赏。
原因很简单,炒菜有个大问题——太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