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冻土消融,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田野里再次喧闹起来,社员们忙着送粪、犁地、播种,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
伊拉也忙碌在卫生室和田间地头之间。春耕劳累,扭伤、感冒、肠胃不适的社员时有出现,她都及时处理。同时,她心中那个酝酿已久的“药圃”梦想,也开始付诸行动。
她向队里申请了卫生室后面一小块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边角地。她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可以种植一些常用且不易采集的草药,保证药源质量和稳定;二是可以作为赤脚医生和社员认识草药的活教材;三是美化环境。
王卫东和张书记二话没说就批准了。郑卫国和陈老栓也来帮忙,翻地、起垄、施肥。伊拉则精心挑选了种子和幼苗:薄荷、紫苏、金银花、板蓝根、车前草……都是些常用、好活、用途广的品种。
她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栽下幼苗,如同呵护一个个幼小的生命。每天清晨或傍晚,她都会来药圃看看,浇水、除草、观察长势。
“系统,扫描一下这株板蓝根的叶片,颜色是否正常?需不需要追肥?”
【扫描完成……叶色正常,根系发育良好。当前土壤肥力可满足生长需求,建议花期前适量补充磷钾肥。】
有了系统的辅助,伊拉的“小药圃”管理得更加科学。
这片小小的绿色园地,不仅为卫生室提供了部分药源,更成了红星队又一处独特的风景。常有社员好奇地来看,伊拉便趁机给他们讲解这些草药的用途,潜移默化中普及着中医药知识。她梦想着,将来这个药圃能不断扩大,甚至成为公社的一个草药示范点。
伊拉在公社培训班上的出色表现和“顾问”的身份,使她名声进一步传扬开来。渐渐地,开始有其他公社,甚至县里的一些人,慕名来到红星生产队找她看病。
这些“外来”的病人,情况往往更复杂。有的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跑了不少地方不见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而来;有的是听说她治疗某种疾病有独到之处,专程赶来。
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病人,伊拉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她更加谨慎,详细问诊,仔细查体,充分利用系统的辅助扫描功能进行分析,同时也不忘结合自己所学和传统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她能治的,便尽心尽力;超出她能力范围的,便坦诚相告,并建议他们去县医院或地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有时还会帮忙写个简单的病情说明。
一天,一对来自邻县的年轻夫妇抱着一个瘦弱的孩子来到卫生室。孩子三四岁模样,腹胀如鼓,四肢纤细,面色蜡黄,精神萎靡。夫妇俩眼泪汪汪地说,孩子这病拖了快一年,吃了不少药,花了太多钱,都不见好,听说红星队有个小神医,特意赶来。
伊拉一看孩子情况,心里就沉了一下。她仔细检查,询问病史,系统也给出了高度警示。
【宿主,目标生命体呈现严重营养不良、腹水、肝功能受损指征。高度怀疑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排除寄生虫(如晚期血吸虫)、结核、肝脏原发疾病等。风险等级:极高。建议立即转诊上级医院进行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
“同志,孩子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可能是肚子里有比较麻烦的虫子,或者是肝脏的问题。”伊拉语气沉重而坦诚,“我这里条件有限,用的药也主要是针对常见病。孩子必须马上送到县医院去检查清楚,耽误不得!我给你们写个条子,说明一下情况和我的初步判断,你们拿去给医生看,能节省点时间。”
看着夫妇俩绝望而茫然的眼神,伊拉心里很难受。她帮他们写了转诊说明,又拿出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钱和粮票塞给他们:“快去吧,孩子的病要紧!到了县里,找内科的张主任,就说是我介绍过去的,他或许能关照一下。”
夫妇俩千恩万谢地走了。伊拉站在卫生室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语。她能解决红星队社员的大部分健康问题,也能培训其他赤脚医生,但对于这些更复杂、更严重的疾病,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让她更加坚定了不断学习、提升医术的决心,也深切体会到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和畅通转诊渠道的重要性。
她的名声,像水面的涟漪一样扩散,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更沉重的责任和更深刻的思考。她知道,无论是脚下的药圃,还是远道而来的病人,都在催促着她,在这条守护健康的道路上,要更加努力地前行。春天的田野充满生机,而她的人生道路,也在这片生机中,向着更广阔、更深处延伸。
春耕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公社对沼气推广的力度也在加大,甚至将其列为各生产队“科学种田”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伊拉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太对劲的苗头。
一次公社组织的各大队沼气工作汇报会上,伊拉作为顾问列席。她听到不少大队的汇报充满了“建成池xx个”、“覆盖率达到xx%”、“社员满意度高”等漂亮数字和口号,但当被问及具体的管理细节、产气稳定性、沼肥实际应用效果、遇到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时,往往语焉不详,或者用“基本正常”、“个别小问题已解决”等模糊话语带过。
甚至有一个大队的干部,在汇报时自豪地宣称他们“创造性地”将沼气池进料口统一刷上了红漆,出料口刷上了绿漆,称之为“红进绿出,一目了然”,并作为先进经验推广。
伊拉在台下听着,眉头微蹙。刷漆区分进出料口本身没错,有助于规范操作,但如果只停留在这种表面的“创新”,而忽略了发酵原理、精细投料、故障排查等核心管理,无疑是舍本逐末。
会后,她私下找到公社负责此事的干部,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观察:“领导,我觉得咱们推广沼气,不能光看建池数量和表面文章,更要看实际运行效果和长期效益。是不是可以加强一下后续的跟踪检查和实效评估?比如,不定期抽查各队的产气记录、沼肥使用情况,甚至组织交叉检查,让大家互相学习也互相监督,避免‘重建轻管’。”
那位干部叹了口气:“伊拉同志,你说得在理。可是上头催得紧,要数字,要进度,我们也很为难啊。有些队为了完成任务,确实有点……不过你的建议很好,我们会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完善考核机制。”
伊拉知道,改变固有的工作思维和考核方式并非易事。她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顾问的身份,在下去指导时,更加侧重于检查实际运行状况和管理细节,反复向各队的沼气管理员强调“管理出效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