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的到来与“皇家技术研究院”的设立,如同在浑浊的池塘里投入了一颗充满生机的石子,虽未立刻改变整个池塘的生态,却也让某些敏锐的鱼儿感到了不安。
魏忠贤虽不通文墨,更不懂什么“格物致知”,但他对权力的触觉却异常敏锐。
新帝不声不响地弄出这么个名堂,还重用了被他排挤到南京的徐光启,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皇帝在培植属于自己的、不受他掌控的力量。
乾清宫西暖阁内那场关于“实学”的谈话内容,虽未外泄,但徐光启奉旨入京、频繁出入西苑的消息,却如同长了翅膀般飞遍了朝野,自然也传到了魏忠贤的耳中。
“徐光启?那个整天跟红毛鬼子混在一起、鼓捣些奇技淫巧的老家伙?”
魏忠贤在司礼监值房内,听着心腹小太监的禀报,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与阴鸷。
“小皇帝把他弄回来,还想搞什么‘研究院’?哼,不过是小孩子玩闹,标新立异罢了,能成什么气候!”
话虽如此,但他心中那根警惕的弦却绷得更紧了。
小皇帝登基以来的种种举动,无论是果断处置刘志选等人,还是申饬弹劾王安国的御史,乃至如今启用徐光启,都显示出其绝非易与之辈,绝非甘心做傀儡之人。
他不能再坐视皇帝一步步积蓄力量。
“厂公,不可不防啊。”
王体乾在一旁低声道,“这小皇帝心思深沉,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步步为营。今日他能用徐光启搞什么研究院,明日就能用其他人插手其他事务。长此以往,恐生大变。”
崔呈秀也面色凝重地补充:“尤其是京营和锦衣卫,乃重中之重。田尔耕虽掌控北镇抚司,但锦衣卫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京营更是鱼龙混杂,若被皇帝找到机会插手……”
魏忠贤眼中寒光一闪,他何尝不知其中利害。
京营是护卫京城、威慑内外的最主要武力,锦衣卫则是他监视百官、铲除异己的爪牙,这两处绝不容有失。
“看来,咱家得给咱们这位陛下,再找点‘事情’做做了。”魏忠贤阴恻恻地笑了,“他不是关心边事吗?不是要整顿吗?咱家就让他‘整顿’个够!”
他压低声音,对王体乾和崔呈秀吩咐道:“去,让咱们的人,在京营里动一动。找个由头,制造点摩擦,比如吃空饷的事情,闹出点动静来,越大越好。再把风声放出去,就说京营废弛已久,兵额空虚,器械朽坏,不堪一击,亟需整顿。咱家倒要看看,小皇帝敢不敢动,又能不能动得了这摊烂泥!”
魏忠贤的算盘打得很精。
京营积弊已久,盘根错节,牵扯到无数勋贵、武将乃至宦官的利益。
皇帝若想整顿,必然触动众多既得利益者,阻力巨大,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若皇帝不敢整顿,或者整顿失败,则更显其无能,亦可借此打击其威信。
无论如何,他魏忠贤都能从中获利。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的朱由检,也并未因研究院的设立而放松对前朝局势的掌控。
陆青岩的密报和王承恩收集的信息,都显示魏忠贤一党近期活动频繁,尤其是与京营、锦衣卫相关的调动和联系明显增多。
“陛下,据陆青岩查探,京营提督太监侯国兴(魏忠贤外甥)近日频频巡视各营,其麾下官校亦多有异动。此外,市面上已有流言,称京营兵额十不足五,甲胄兵器皆已锈蚀,恐难当大任。”王承恩忧心忡忡地禀报。
朱由检站在大明疆域图前,目光落在北京的位置,眼神深邃。
他深知京营的重要性,这就是悬在紫禁城头顶的刀。
历史上,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京营几乎一触即溃。
这支军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流言未必是空穴来风。”
朱由检沉声道,“京营糜烂,朕早有耳闻。魏忠贤此时让人散播此等言论,无非是想将朕一军。要么让朕知难而退,要么引诱朕去触动这个马蜂窝。”
他冷笑一声:“朕偏不如他的意!他不是想让朕整顿吗?好,朕就整顿给他看!但要按照朕的方式,朕的节奏来!”
他迅速做出决断:“王承恩,传朕旨意:第一,擢升李邦华为兵部左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告诉他,朕予他巡查京营之权,可随时点验各营兵员、核查器械粮饷,但有发现,无论涉及何人,皆可密奏于朕!”
李邦华忠诚度可靠,精通兵事,且并非阉党核心,由他出面初步摸底,最为合适。
“第二,告诉陆青岩,让他挑选一批绝对忠诚、身手矫健之人,想办法以各种身份,秘密渗入京营主要卫所,尤其是侯国兴直接掌控的那些营头。他们的任务不是刺探军情,而是观察各级军官动向,记录营中实际情况,并……在关键时刻,或可起到奇效。”
“第三,”朱由检目光锐利,“让徐光启的研究院,将‘改进军械’列为最优先事项。特别是火药和火铳。朕不需要他们立刻造出惊天动地的神器,但要尽快拿出能小规模制备、性能优于现役制式装备的样品!哪怕是射程更远、哑火率更低的火铳,或者威力更稳定的火药也行!”
他知道,要想真正掌控军队,除了人事和制度,更要有能让人信服的实力。
更先进的武器,就是硬实力的体现,也是未来组建完全忠于自己的新式军队的基础。
王承恩将皇帝的吩咐一一记下,心中佩服不已。陛下此举,既有明面上的调查(李邦华),又有暗地里的渗透(陆青岩),还有长远的技术储备(徐光启),层层递进,谋定后动,远比直接硬碰硬要高明得多。
“奴婢这就去办!”
随着朱由检的指令发出,无形的触角开始向京营延伸。
李邦华持旨开始谨慎地接触京营事务;陆青岩麾下的精干力量,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地进入各个营盘;
而西苑之内,徐光启也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召集人手,搭建工棚,开始了对火药配比和燧发装置的初步探索。
紫禁城内的权力博弈,从未停止。
魏忠贤试图将京营的烂摊子甩给皇帝,以期制造麻烦;
而朱由检则顺势而为,以看似被动实则主动的姿态,开始了对帝国核心武力的渗透和改造。
这是一场耐心的较量,比的是谁布局更深远,谁的手段更高明,谁的意志更坚定。
年轻的皇帝站在风暴眼中,冷静地调度着一切。
他知道,京营之争,将是继清算贪官之后,他与魏忠贤集团的又一次重要交锋。
这一次,关乎兵权,关乎生死。
他,绝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