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淮之的突然造访和陆晨截获的加密信息,像两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彻底打破了“星图”与“溪光”初创期的平静。沈倦和林溪都清楚,对方已经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他们身上,避无可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顾淮之并未因为沈倦的婉拒而放弃。第二天,一份制作精良、内容详尽的“镜界”项目计划书,便通过官方渠道发送到了林溪的工作室邮箱,副本抄送了沈倦。计划书图文并茂,逻辑清晰,不仅详细阐述了项目的艺术理念和社会价值,还附上了一份诚意十足的合作协议草案——高额的创作经费,极大的艺术自主权,以及未来收益的优厚分成。
傍晚,沈倦和林溪并排坐在公寓的沙发上,茶几上摊开着打印出来的项目计划书。温暖的灯光下,文件上那些诱人的条款却显得有些刺眼。
“从表面上看,这几乎是一个艺术家无法拒绝的机会。”林溪轻轻翻动着纸张,眉头微蹙,“资金、平台、自由度,都给了最高规格。尤其是他提出的,希望作品能探讨‘技术依赖与人性迷失’这个主题,确实击中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沈倦拿起那份合作协议草案,目光扫过那些优厚的条款,眼神冷静:“正因为它太好了,才更值得怀疑。顾淮之不是慈善家,他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目标绝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成功的艺术展。”他指向其中一条关于“技术实现深度合作”的模糊条款,“看这里,他希望‘溪光设计’能与‘辰曜科技’的技术团队进行‘无缝对接’,共享必要的‘技术参数和创作环境’。这个表述很宽泛,如果他要求接入的,是涉及到‘创世’底层逻辑的测试环境呢?”
林溪的心猛地一沉。沈倦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顾淮之完全可以借艺术合作之名,行技术窥探之实。
“而且,”林溪补充道,凭借着她艺术家的敏感和直觉,“我总觉得,他对我……或者说,对我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过分透彻。他抛出的每一个诱饵,都精准地踩在我的兴趣点和价值观上。这种感觉,不像是在谈合作,更像是在……进行一种精准的心理围猎。”她回想起顾淮之那双看似含笑却深不见底的眼睛,一种不适感再次浮现。
沈倦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有些凉。“他的目标很可能是一箭双雕。通过你,既能获取‘创世’项目可能泄露的技术信息,也能在你我之间制造潜在的分歧点。如果我们因为是否接受这个合作而产生矛盾,就正中他的下怀。”他冷静地分析着,将顾淮之的潜在策略层层剥开。
“那我们该怎么办?彻底回绝?”林溪问道。理智告诉她应该这样做,但内心深处,那个极具挑战性的创作主题和如此顶尖的展示平台,又让她产生了一丝不甘。这确实是她想要深入探索的领域。
沈倦沉思片刻,摇了摇头:“直接回绝是最简单的方式,但也会让我们失去观察和了解对方的机会。顾淮之和他背后的势力就像隐藏在雾里的船,我们需要看清他们的轮廓。”
他拿起笔,在计划书的几个关键条款上做了标记:“我们可以尝试接触,但必须设定清晰的底线和‘护栏’。比如,技术合作仅限于公开的、非核心的接口;所有数据交换必须在隔离环境中进行;作品的版权和所有权必须完全归属于‘溪光设计’;并且,我们需要他提供‘辰曜科技’及其主要投资方更详细的背景资料,作为合作的先决条件。”
“这是……反将一军?”林溪明白了沈倦的意图。这既是一个试探,也是一种防守。如果顾淮之同意这些苛刻的条件,或许能说明部分诚意(尽管仍需警惕);如果他拒绝或含糊其辞,那他的真实目的便不言自明。
“嗯。”沈倦点头,“我们需要掌握主动权,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博弈的一部分。”
两人又仔细商讨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策略,直到夜深。窗外月色清冷,公寓内却因为共同的面对和谋划而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第二天,由林溪主导,沈倦在一旁补充,他们共同起草了一封回复邮件。邮件里首先感谢了顾淮之的看重,表达了林溪对“镜界”主题的兴趣,但随后附上了一份修改后的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加入了沈倦昨晚提出的那些“护栏”条款,并委婉提出希望了解合作伙伴更多背景信息的请求。
邮件发送出去后,如同石沉大海,一整天都没有收到回复。这种沉默,反而加剧了空气中的紧张感。
直到晚上八点,林溪的手机才响起了新邮件的提示音。发件人正是顾淮之。邮件的标题很简单:「回复:关于“镜界”项目合作的探讨」。
林溪和沈倦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邮件。
顾淮之的回复同样简洁。对于他们提出的所有“护栏”条款,他均表示“可以理解并原则上同意”,愿意就此进行更深度的谈判。甚至对于背景调查的要求,他也表示“会尽快安排提供相关资料”。
然而,在邮件的最后,他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
「为了表达我方诚意,并让林小姐能更深入地沉浸式体验‘镜界’的创作环境,我已安排将一套最新的‘全感沉浸式创作套件’送至林小姐工作室。该套件整合了‘辰曜’最新的传感与交互技术,或许能激发林小姐更多的创作灵感。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务必笑纳。」
几乎就在林溪读完这行字的同时,门铃响了。
沈倦走到门口,透过猫眼看去,只见两名穿着“辰曜科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抬着一个看起来就科技感十足、密封严实的大箱子,站在门外。
顾淮之的“诚意”,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直接。他不仅同意了他们的条件,还抢先一步,将一件他们无法拒绝的“工具”——或者说,一个潜在的“监听器”和“数据采集器”——送到了他们眼前。
接受,意味着风险未知;拒绝,则可能打草惊蛇,甚至激化矛盾。这个看似慷慨的礼物,瞬间将他们置于了一个更加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