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天气渐渐转暖。巷口的老槐树上冒出了点点新绿,像撒了一把绿色的星星。葆仁堂后院的药圃里,薄荷和紫苏也抽出了嫩芽,嫩得能掐出水来。陈砚之蹲在药圃里,小心翼翼地给这些新芽浇水,指尖触碰到湿润的泥土,带着一丝春天的暖意。
祖父坐在诊室里,正在给一位病人诊脉。病人是个老太太,说自己春天总爱犯头晕,血压也不太稳定。祖父的手指搭在她的腕脉上,闭目凝神,神情专注。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他银白的胡须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您这是肝阳上亢,春天肝气升发,所以症状会加重。”祖父睁开眼睛,对老太太说,“我给您开个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再配合着吃点芹菜、菊花,能帮助降血压。”
老太太点点头,笑着说:“还是陈老先生您厉害,一摸脉就知道我是什么病。我那儿子非要带我去医院做ct,我说不用,来您这儿准没错。”
祖父笑了笑:“医院的检查也有好处,能看得更清楚。我们中医和西医,就像人的左右手,各有各的用处,能互相配合着更好。”
陈砚之在一旁听着,心里很认同祖父的话。以前他总觉得中医和西医是对立的,现在才明白,它们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作为一名中医,应该有包容的心态,学习西医的长处,来完善自己。
上午,那位干燥综合征的姑娘又来了。她的气色好了很多,脸上有了红晕,说话的声音也响亮了些。“陈老先生,陈医生,我感觉好多了,口干眼干的症状减轻了,晚上也能睡着觉了。”她高兴地说,把复查的化验单递给陈砚之。
陈砚之看着化验单,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给姑娘把了脉,脉象比上次平和了些,舌苔也有了些津液。“恢复得不错,继续吃药调理,慢慢就能好了。”陈砚之说,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祖父也给姑娘看了看,笑着说:“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你的身体也在慢慢恢复,这是好兆头。平时可以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
姑娘走后,陈砚之整理药方,忽然发现自己开的方子和最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滋阴清热,到后来的健脾益气,再到现在的调和阴阳,每一次调整,都对应着病人病情的变化。他忽然明白,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就像春天的植物,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不断调整生长的节奏。
中午,祖母做了一盘香椿炒鸡蛋,香椿的香味弥漫在整个院子里。“春天吃香椿,能开胃健脾,还能祛风散寒。”祖母给陈砚之夹了一筷子,“这是后院自己种的,刚摘的,新鲜着呢。”
陈砚之吃着香椿,味道很独特,带着一股春天的气息。他想起药圃里的新芽,想起巷口的新绿,忽然觉得,中医也像这春天的植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传承,它就一定能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下午,陈砚之跟着祖父去参加一个中医交流会。会上,有很多年轻的中医,他们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用新的方法推广中医,让陈砚之大开眼界。“你看这位年轻医生,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针灸前后的穴位变化,很有新意。”祖父指着一位正在做报告的医生说,“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需要这些年轻人用新的方法去解读,去传播。”
陈砚之点点头,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他想把葆仁堂的老药方整理出来,用现代的语言解释清楚,再发到网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祖父,祖父很支持:“好啊,只要能让更多人受益,什么方法都可以试试。”
交流会结束后,陈砚之看着窗外的春光,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中医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和那些年轻的中医一起,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让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春天里发出新的嫩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到葆仁堂时,暮色已经染红了天际。陈砚之坐在灯下,打开电脑,开始整理那些泛黄的药方。祖父的医案、太爷爷的批注、太奶奶娟秀的字迹,在屏幕上渐渐清晰起来。他一边打字,一边回忆着祖父的讲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在他笔下变得通俗易懂。
“‘治咳先治痰,治痰先治气’,这是太爷爷治咳嗽的心得。”他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眼前仿佛浮现出太爷爷在诊室里踱步思考的身影。窗外的春风拂过,带来药圃里薄荷的清香,像在为他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