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的装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王刚白天去转了一圈,看着初具雏形的空间格局,心里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傍晚时分,他直接来到了已然投入使用的工作室。
一推开李鹏剪辑室那扇贴着厚厚隔音棉的门,就看到李鹏正戴着监听耳机,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并排的三块屏幕,手指在键盘和数位板上飞快地操作着。屏幕上,正是今天“新年第一钓”的素材。
“刚哥,你来得正好!”李鹏听到动静,暂停了播放,兴奋地转过身,一把拉过王刚,“快看粗剪版!效果炸裂!”
王刚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目光投向主屏幕。视频从清晨钓场的热闹景象开始,到抽号、准备,再到开竿爆连和后期细线搏击,节奏明快,画面干净利落。尤其是他与李鹏互怼的片段,以及他中鱼、控鱼时专注神情的特写,都被李鹏巧妙地剪辑进去,确实比之前的视频多了许多生动和“人味儿”。
“不错,”王刚点点头,眼中露出赞许,“节奏和氛围都抓得很好。尤其是中间那段,我从硬竿换软竿,你给的那个镜头切换,很有感觉。”
“那是!”李鹏得意地一扬眉,“不过刚哥,我觉得咱们这视频,光是看过程和结果,对新手或者想提升的钓友来说,可能还有点‘隔靴搔痒’。他们能看到你钓得好,但未必清楚为什么好,里面的门道在哪里。”
王刚深以为然:“你说得对。技术是骨架,但真正的灵魂,是支撑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和思考。咱们得把这些‘干货’揉进去,让观众不仅能看热闹,还能看懂门道。”
他指了指屏幕上自己扬竿刺鱼的慢动作回放:“就从这里开始。你把这个镜头慢放,我来讲讲扬竿发力。”
李鹏立刻会意,将时间线拖到那个位置,放慢播放速度。
王刚面对李鹏临时充当的“采访镜头”,神情认真起来:
“兄弟们看,扬竿刺鱼,不是靠蛮力甩动整个手臂。”他一边说,一边用自己的右手模拟动作,“核心是手腕的瞬间爆发力,配合小臂的短促前送。想象一下你用锤子钉钉子的感觉,力道是短促、精准、集中的。这样既能保证瞬间刺穿鱼嘴,又能避免动作过大惊扰窝点里的其他鱼,或者因为发力过猛而切线。”
他接着又让李鹏调出他抛竿的镜头。
“再看抛竿。”王刚继续讲解,“很多人抛不准,要么是动作脱节,要么是发力不对。标准的侧抛,是持竿手、握饵手和身体重心的协调配合。利用竿梢的弹性,将饵料‘荡’出去,而不是‘扔’出去。手臂的运动轨迹要稳定,送竿要顺畅,这样饵料的落点才能精准,而且入水声音轻,不容易惊鱼。”
李鹏切换画面,展示王刚不同阶段使用不同鱼竿的镜头。
“关于装备选择,”王刚拿起旁边他今天使用的那根8h硬竿和那根19调性的竿子做对比,“这不是随便选的。黑坑抢鱼,鱼情暴躁,我们需要硬竿、粗线来提升效率,追求的是速度。而后期鱼口变滑变慢,就需要用调性稍软、线组更细的装备,来放大信号,提高中鱼率,追求的是成功率和隐蔽性。这叫‘因鱼情施钓’,没有万能的装备,只有最合适的搭配。”
他又拿起几只不同的浮漂:“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细长身的漂下沉快,适合钓底、接口;枣核身的漂稳定性好,适合有风浪或者钓行程。调漂就更关键了,常见的调四钓二、调五钓三,其核心思路是通过铅坠和浮漂的浮力平衡,让饵料在水下呈现出最自然、也最容易被鱼吸入的状态。比如今天鱼口轻,我可能就会钓得灵一点,比如调五钓三,甚至调六钓三,让子线更绷直,信号传递更迅速。”
他甚至讲到了最基础的握竿姿势:“别小看握竿,手心要虚,不能死握,给鱼竿留出缓冲和传导信号的空间。食指轻轻搭在竿身上,更容易提竿刺鱼发力和溜鱼。”
最后,他总结道:“所有这些,看似是技巧,其实归根到底,是基本功。包括我们平时需要锻炼手臂、手腕的力量,都是为了在需要发力的时候,能做出稳定、精准、有力的动作,也是为了防止经常钓鱼的钓友出现网球肘。钓鱼,拼到最后,不是拼谁的饵料神秘,而是拼谁的基本功更扎实,对钓具,饵料状态的理解更深刻,对鱼情的判断更准确。”
王刚的讲解深入浅出,结合视频画面,将看似复杂的钓鱼技术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和练习的要点。没有花哨的语言,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和原理。
李鹏一边录着音,一边心里暗赞。他知道,将这些专业的讲解剪辑进视频里,配合精准的画面和字幕,“刚哥爱钓鱼”这个账号的“技术流”和“干货”标签,就算是彻底立住了,而且拥有了真正无法被轻易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化输出。
“太棒了,刚哥!”李鹏兴奋地保存好录音文件,“这些内容一加进去,咱们这期视频的‘魂’就真的饱满了!这绝对能圈一大波真想学技术的铁粉!”
王刚笑了笑,看着屏幕上自己专注垂钓的身影,心中平和。他希望分享的,不仅仅是钓到鱼的喜悦,更是这份垂钓之中所蕴含的智慧与专注。
离开剪辑室时,窗外已是繁星点点。
王刚对李鹏交代:“剪辑的时候,把这些讲解部分和对应的操作画面精准对上,字幕一定要清晰易懂。”
“明白!保证让兄弟们看得明白,学得透彻!”李鹏比了个oK的手势,干劲十足。
王刚点点头,心里踏实了。账号的发展,正沿着他们规划的“专业、真实、有温度”的方向,稳步前行。
这感觉,比钓起一条大鱼,更让人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