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除夕。
天色刚蒙蒙亮,韩峥便轻手轻脚地起身。院子里还覆着一层薄薄的寒霜,空气中弥漫着清冷又带着一丝爆竹硝烟气的年味。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春联和浆糊,仔细地在大门两侧刷上均匀的浆子,将那红底黑字、写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春联端端正正地贴上。鲜红的纸张在灰扑扑的院墙上显得格外醒目,瞬间为小院增添了浓重的节日色彩。
贴好春联,他又在院门正上方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做完这一切,他搓了搓有些冻僵的手,哈出一口白气,转身回了屋。
林晚也醒了,正靠在炕头,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零星鞭炮声。见韩峥进来,她笑道:“贴好了?”
“嗯。”韩峥应着,走到炕边,“还早,再躺会儿。”
“不躺了,”林晚撑着身子坐起来,“今天事儿多呢,咱们早点把饺子包出来。”
洗漱完毕,吃过简单的早饭,夫妻二人便开始了除夕这天的重头戏——包饺子。面团是林晚昨晚就发上的,此刻已经饧得柔软光滑。韩峥负责揉面、擀皮儿。他手劲儿大,揉出的面团格外筋道;擀皮儿的技术也在林晚的“调教”下日益精进,擀出的饺子皮中间厚边缘薄,大小均匀。
林晚则负责调馅儿。她将昨天剁好的猪肉馅放入盆中,加入葱姜末、酱油、盐、胡椒粉和一点点香油,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打上劲。然后,将李姐给的那盆酸菜捞出一大棵,挤干水分,细细地剁碎,再次挤去水分,放入肉馅中。最后淋上少许烧热的豆油,再次搅拌均匀,酸菜猪肉馅便调好了,独特的酸香气立刻弥漫开来。
两人一个擀皮,一个包馅,配合默契。林晚包饺子的手法娴熟,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形似元宝的饺子便整齐地码放在盖帘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厨房里弥漫着面香和酸菜的香气,安静而温馨。
---
快到中午时,韩峥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对林晚说:“走,去团部给村里打个电话。”
他细心地帮林晚穿戴严实,扶着她慢慢往团部走去。路上遇到几个战士,都笑着向他们拜年。团部值班室里,电话机安静地放在桌上。
韩峥要通了通往村里的长途。电话接通,传来韩父洪亮的声音——他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平时在电话里安排生产也是这个嗓门。
“爸,是我,韩峥。”
“老二啊!”韩父的声音带着喜悦,“过年好!晚晚呢?身子怎么样?”
“我们都好,她在旁边呢。”韩峥把话筒递给林晚。
林晚接过话筒,清脆地叫了声:“爸,妈,过年好!”
电话那头立刻传来韩母关切的声音:“晚晚啊,身子重了可要当心,别累着!想吃啥让峥子给你弄!”
“妈,我挺好的,峥哥很照顾我。”林晚笑着说,“家里都好吗?年货备齐了吧?”
“齐了齐了!”韩父接过话头,“队里今年收成不错,家家都过了个肥年!你们在部队好好工作,不用惦记家里!”
韩峥又接过话筒,和父亲聊了聊部队的情况,嘱咐二老保重身体。虽然相隔千里,但这一通电话,让亲情的暖流在电话线中传递,团圆的心意丝毫不因距离而减少。
---
从团部回来,已是午后。休息片刻,夫妻二人便开始张罗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
林晚掌勺,韩峥打下手。小小的厨房里,顿时充满了锅碗瓢盆的交响和浓郁的饭菜香气。
小鸡炖蘑菇是头道硬菜。韩峥将小公鸡斩成块,林晚则将提前泡发好的榛蘑洗净。热锅凉油,下入葱姜、八角爆香,倒入鸡块翻炒至变色,加入蘑菇和泡蘑菇的原汤,大火烧开,撒一把粉条,转为小火慢炖。
豆角炖排骨散发着醇厚的肉香。排骨焯水后,与掰成段的油豆角同烧,豆角炖得软烂入味。
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林晚选用一条新鲜的鲤鱼,两面煎至金黄,用糖醋汁烧制,成品红亮诱人。
猪皮冻早就做好了,晶莹剔透地切成厚片,码在盘中,配着一小碟蒜泥酱油。
凉拌黄瓜和糖渍西红柿带来了清新的口感。黄瓜拍碎用蒜泥凉拌,爽脆解腻;西红柿切片撒糖,酸甜可口。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盖帘上排得整整齐齐的酸菜猪肉馅水饺,只待午夜钟声敲响时下锅。
---
与此同时,大院里的李姐家,餐桌上摆着她按照林晚教的方法卤制的猪蹄。红亮酥烂的猪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成了她家年夜饭最受欢迎的菜品。
“这猪蹄卤得真地道!”李姐丈夫赞不绝口。
“那是,晚妹子手把手教的!”李姐脸上写满自豪。
---
夜幕降临,鞭炮声此起彼伏。韩峥和林晚的小家里,温暖的灯光下,圆形的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
“来,晚晚,辛苦了。”韩峥端起杯子。
林晚也举杯,脸上洋溢着幸福:“峥哥,新年快乐!”
两人相对而坐,慢慢享用着这顿精心准备的年夜饭。窗外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窗内是温暖的灯光和饭菜香气。他们聊着天,说着对未来的期待,感受着彼此陪伴的温暖。
虽然只有他们两个人,但这个除夕夜格外圆满温馨。这是一个属于他们小家的、深情的团圆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