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沟底的雪停了,天光破云。
搜救队抵达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傅司寒背靠着扭曲变形的车体,大衣尽数裹在苏倾月身上,自己只穿着一件被划破的衬衫,肩头凝着血迹。
他的左手指节撕裂,掌心嵌着碎石与铁屑,却仍紧紧扣着她的手腕,仿佛只要脉搏还在跳动,就绝不松手。
而苏倾月闭着眼,呼吸微弱,唇色泛青,额角渗出一层冷汗——她昏过去了。
“人还活着!”随行医疗官孙医生几乎是扑上来的,听诊器刚贴上胸口,眉头便猛地一跳,“等等……这心律不对。”
监测仪迅速接通。
滴——滴——滴——
原本规律的心跳声忽然出现微妙波动,频率竟与旁边尚未断开连接的傅司寒监护数据惊人一致。
屏幕上两条曲线如藤蔓交缠,起伏同步率高达87%。
“不可能。”孙医生低声喃喃,立即调出脑电波记录。
a波段显示,两人在意识模糊状态下,神经节律呈现出罕见的耦合现象,持续时间长达三小时四十二分钟。
更诡异的是,当技术人员将玉符送入便携式扫描仪时,仪器捕捉到其表面残留的微量生物电流——频率与苏倾月和傅司寒声带振动基频完全吻合,误差小于0.03赫兹。
这不是巧合。
孙医生盯着报告良久,指尖微微发颤,在私人笔记里写下一行字:“现代医学无法解释这种‘情绪共振’引发的生理同频现象。这不是心理感应,也不是巧合——是某种古老机制,被活体唤醒了。”
她没敢公开这段结论。
但第二天清晨,那份加密档案已出现在傅司寒的私人服务器中,标注为【绝密·双生契】,并由他亲自下令成立专项研究组,调用傅氏集团旗下最顶尖的神经科学与古文明交叉实验室进行溯源分析。
与此同时,赵工头被押进审讯室。
面对警方质问,他一开始冷笑连连:“山体滑坡,天灾而已,你们要抓也得讲证据吧?”
吴执事沉默地将三份文件推到桌前。
第一份,是小石头爹颤抖着签下的施工日志复印件,上面清楚写着:“腊月初九夜,赵令德下令绕开A-7监测点,使用tNt定向爆破,称‘不可惊扰地下物’。”
第二份,是马婶报警的时间戳与手机基站定位轨迹图,精确显示她在事故发生后两小时内徒步穿越暴雪山路,抵达镇派出所,并高喊“苏小姐有难”。
第三份,则是国家地质局连夜出具的《人为扰动鉴定书》,明确指出滑坡区域存在多次非自然爆破痕迹,能量释放模式符合人为控制炸药分布特征,且集中在古道下方特定岩层。
铁证如山。
法院当夜签发临时禁制令,冻结涉事建筑公司全部资产,并限制赵工头及其背后关联人员出境。
审讯灯刺眼,赵工头终于崩溃,猛地拍桌怒吼:“我只是个执行的!上面有人不想让人挖下去!那底下……那底下根本不是什么古墓!那是——”话未说完,他忽然咬住舌头,眼神剧烈晃动,像是被什么无形之物扼住了喉咙。
监控录像显示,他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再未开口。
真正引爆舆论的,是陆记者发布的纪录片第二集《雪夜七小时》。
视频全程无配乐,只有风雪呼啸、金属摩擦与急促呼吸声交织成背景音。
镜头冷静而克制,却处处直击人心:
——傅司寒跪在齐膝深的雪中,徒手撬开车门,指甲翻裂,鲜血混着雪水染红冰面;
——苏倾月在黑暗中睁开眼,声音轻却笃定:“那边有人”,随即引导搜救方向;
——玉符在车厢角落微微发光,绿芒映照她苍白的脸,像月下独归的魂灵;
——最后十秒,播放了一段原本不该存在的录音——孙医生对着助手低语:“我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份报告。但我知道,那一刻,他们不是两个人,是一股力量。”
全网炸了。
热搜榜首瞬间被刷爆:“#这才是顶级cp#”“#命都能拼在一起#”“#苏倾月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有人翻出她早年参加非遗传承活动的照片,发现她佩戴的玉符纹样,竟与西北某失传部族的祭祀信物高度相似;
有人对比音频,惊觉她在昏迷中哼唱的《归月吟》,正是当年一位失踪民族音乐学家临终前记录的最后一支曲子;
更有考古爱好者指出,赵工头爆破的区域,恰好位于史书记载的“楼兰西迁支脉隐居地”边缘。
风暴中心,苏家老宅。
苏倾月靠在窗边,阳光洒落肩头,手中摊开师父遗留的那本泛黄笔记。
纸页边缘的铭文仍在缓慢浮现,墨色如血,一笔一划透着岁月的重量。
昨夜劫后余生,众人皆以为她会乘胜追击,借势揭发幕后黑手,逼问真相。
可她没有。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指尖轻轻摩挲着胸前的玉符,感受那一丝仍未散去的温热。
直到深夜,书房只剩她一人。
烛火摇曳,笔尖轻触纸面,她在日记末尾写下一句话:
“带上他们一起走。”
字落刹那,笔记内页忽地一阵微颤,仿佛回应某种召唤。
她垂眸,眸底清明如水,却又藏着无人能懂的深意。
窗外,月影悄然移位,正落在庭院中央那棵枯了三年的老梅树梢头。
不知何时,枝干最末端,竟冒出一点极淡的绿芽。
第157章 带上他们一起走
晨光未盛,苏家老宅的书房已亮了一盏灯。
苏倾月坐在书案前,指尖缓缓抚过师父遗留的那本泛黄笔记。
昨夜众人沸腾于热搜、舆论与真相边缘的惊涛骇浪时,她却独坐于此,心神沉入纸页深处——那些原本模糊的铭文,竟在玉符微光的映照下,一笔一划重新浮现,如同血脉复苏。
不是孤身赴险的悲壮,而是召唤同行者的低语。
她眸光微动,终于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重量。
这不是一条寻根之路,而是一场文明的归位仪式。
她不能、也不该独自揭开楼兰密室的秘密。
那些被掩埋的不只是古迹,更是活过的生命、断代的记忆、失落的语言。
若由一人之手开启,便易成掠夺;唯有以国家之名、学术为盾、多方共守,才能让真相真正回归光明。
她起身拨通电话,声音清冷而坚定:“唐部长,我是苏倾月。关于西北断崖沟底的异常地质结构,我建议立即启动‘国家非遗联合科考项目’,并申请文化安全特别通行权限。”
电话那头沉默三秒,随即传来一声低叹:“你果然……不只是个千金小姐。”
批复来得极快。
不到两小时,文旅部正式发文,授权成立“楼兰西迁遗存联合考古队”,由故宫古建修复中心牵头,联合中科院地质所、民族音乐研究所等七家机构共同参与。
行动代号:归墟计划。
消息传出,舆论再掀波澜。
有人质疑她是借势炒作,也有人暗中冷笑,称不过是个乡下丫头装神弄鬼。
可当名单公布——三位院士领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自挂帅——所有杂音戛然而止。
真正的风暴,还未开始。
临行前,她在小镇多留了一日。
小禾站在村口等她,冻红的脸颊上满是担忧。
苏倾月蹲下身,将一枚复刻的玉符轻轻放入她掌心,用红绳仔细系好。
“如果我失联了,”她低声说,“就把这玉符贴在心口,闭上眼睛,听一听,有没有回响。”
小禾懵懂点头:“会听见姐姐吗?”
苏倾月笑了笑,没答,只是轻轻抱了她一下。
这一抱,比千言万语更重。
出发前夜,月色如练。
她正整理装备,忽闻门外脚步声沉稳逼近。
门开,傅司寒立于廊下,一身玄色大衣未脱,手中捧着一个密封金属盒。
“还没睡?”他问,嗓音低哑。
她摇头,目光落在他手中的盒子上。
他走进来,放在桌上打开——竟是那晚从坠毁车辆残骸中找回的卫星电话主板。
电路板焦黑断裂,焊点崩裂,几乎无法辨认原貌。
“我调了集团最顶尖的逆向工程团队,”他指尖轻点其中一处细微焊痕,“重析了最后传输的数据碎片。”
他抬眼,眸光如刃:“你在坠车瞬间,曾尝试发送一组加密坐标——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目标正是我们现在要前往的核心区。”
室内骤然安静。
她怔住,眼底闪过一丝波动。
他盯着她,声音压得极低:“你早就知道那里有问题,对吗?不是巧合,不是直觉……你是冲着它去的。”
她没有否认。
良久,她才轻声道:“师父说过,真正的匠人,不会只看图纸。有些东西,藏在地脉里,写在风沙中,只有听得懂的人,才会被指引。”
他沉默地看着她,忽然伸手,扣住她的手腕,不容闪避地将她的掌心按在自己左胸。
布料之下,心跳沉稳有力,一下一下撞击着她的指尖。
“下次,”他说,声音沙哑而滚烫,“别一个人扛。这里,也愿意替你记住坐标。”
她呼吸微滞,低头那一瞬,胸前玉符悄然亮起——不再是孤光一点,而是映出两个并列的心形光斑,交叠闪烁,宛如共鸣。
就在此时,敲门声响起。
是村里的邮差,送来一个旧木匣,说是“小雪托人捎来的,说……和你娘有关”。
匣子斑驳,锁扣锈迹斑斑,像是压了半辈子的旧梦。
苏倾月接过,指尖触到那粗糙的木质时,心头莫名一颤。
她没有立刻打开。
但她知道——有些尘封的往事,即将随着科考队的脚步,一同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