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苏倾月站在傅氏集团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手中握着一封没有邮戳、却盖着文旅部钢印的函件。
纸页素白,字迹庄重——“经非遗评审委员会一致决议,‘Luna’设计体系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试点项目。”
她指尖轻轻摩挲着那行名字,唇角微扬,眼底却没有太多惊喜,只有一丝沉静如水的了然。
早在她以“Luna”之名悄然发布《听光》系列作品时,就已注定这一日终会到来。
但真正接到确认函的这一刻,她心中泛起的并非荣耀,而是一种近乎宿命般的清醒: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窗外,京城的天际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她打开手机,外媒早已炸开锅。
法国《费加罗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少女封神记:她用一根针,刺穿了我们的傲慢》
推特上,一条来自巴黎时尚论坛的热帖被疯狂转发:“我们曾嘲笑她是乡野村姑,可她一针未动,全世界已屏住呼吸。”
苏倾月轻轻滑动屏幕,目光停在一句评论上——
【她不是在做设计,她是在缝合一个民族的记忆。】
她怔了片刻,指尖微微发烫。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响起。
来电显示:傅司寒。
她接通,声音轻缓:“早。”
“艾米丽提交了入境申请。”他的嗓音低沉冷静,像冬夜里的金属弦,“名义是‘私人研习’,但巴黎总部有动作,三小时前调动了两名法律顾问飞往日内瓦。”
苏倾月眸光一凝,靠在窗边缓缓坐下,“他们坐不住了。”
“不止是她。”傅司寒顿了顿,“有人想把‘裂玉纹’从根上否定。”
话音落下的瞬间,新闻推送弹出。
国际时尚联合会官网发布声明——
《关于“裂玉纹”技法归属权的公开质疑》
文中称该技法“缺乏连续传承证据”,并附上三份所谓“独立专家鉴定报告”,措辞严厉,直指其“涉嫌文化虚构”。
周馆长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怒不可遏:“这是赤裸裸的抹黑!我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众揭穿他们的嘴脸!”
然而苏倾月只是静静听着,片刻后才开口:“周伯,他们要的是争议,我们不能给。”
“可……”
“一旦对骂起来,输的就是我们。”她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在台前,我们在幕后;他们讲规则,我们守规矩。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怕质疑,只怕失序。”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周馆长终于叹了口气:“你说吧,接下来怎么做?”
当天夜里,央视《匠心中国》播出特别纪录片——《针尖上的母亲》。
镜头对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将女儿出嫁时的红盖头拆解,用三十年前的老绣线,一针一线重绣成一个儿童书包。
她说:“我不想让这颜色彻底褪掉,那是我闺女的人生起点。”
画面最后定格在那个绣着“平安喜乐”的小书包上,背景音乐渐起,是苏倾月亲自作曲的《归途谣》。
片尾字幕缓缓浮现一行手写体——
“所有被遗忘的布,都是活着的历史。”
那一夜,视频全网刷屏。微博热搜连占五条,抖音播放破十亿。
海外社交平台更是一片沸腾。
#EveryStitchmatters 登顶推特全球趋势榜,无数海外华人自发剪辑短片,讲述自家箱底那块旧布背后的故事。
意大利留学生上传了一段视频:他在佛罗伦萨街头举起母亲寄来的襁褓残片,用中文轻声说:“这是我出生时裹过的布,今天我想让它被世界看见。”
连沈绣娘都罕见地发了朋友圈,只有短短一句:
“这一代人,终于懂了什么叫惜物。”
苏倾月坐在工作室里看完这一切,窗外夜色如墨。
她起身走到角落的紫檀木柜前,取出师父留下的那只旧匣子。
轻轻打开,半卷残破绣谱静静躺在其中,边缘泛黄,墨迹斑驳。
她的指尖落在一处极细微的批注上——
“此法禁传外姓,违者断指。”
字迹苍劲如刀刻,透着百年禁忌的森然威严。
这不是技术之争,而是道统之守。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莲谷的雨季,泥泞小路上,师父蹲在屋檐下教她执针:“倾月,有些东西可以分享,有些必须守住。守住的不是秘密,是尊严。”
如今,有人妄图以“学术”之名,践踏这千年的规矩。
她睁开眼,眸光清冷如雪。
手机再度震动。
是一条加密消息,来源不明,内容简短:
【你姐姐一直在等这一天。】
她盯着那句话,良久未动。
窗外,一道流星划破夜空,宛如银针坠落人间。
而在遥远的滇南山脉深处,雷达站密室内,苏婉柔站在星图前,指尖轻点屏幕,低声呢喃:
“快了……再等等。”
与此同时,傅氏集团海外舆情监测系统突然警报连响。
五家注册于不同国家的公关公司,在过去十二小时内同步启动针对“Luna”项目的负面信息投放矩阵。
Ip分散,手法专业,背后显然有庞大资源支撑。
但这一切,尚未传入苏倾月耳中。
此刻的她,只是静静地将那半卷残谱重新收好,吹熄了灯。
黑暗中,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你们想要争议?”
“那就看看,谁才是真正掌握规矩的人。”傅司寒站在傅氏集团地下数据中心的玻璃长廊上,冷白灯光映在他毫无波澜的脸上。
身侧是全息投影展开的全球舆情图谱,五条暗红色的数据流如毒蛇般从不同国家蜿蜒而出,最终汇聚于一个隐匿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基金账户——Noir horizon Limited,正是Versace Noir母公司的全资控股壳公司。
“果然。”他薄唇轻启,声音低得几乎被机器运转的嗡鸣吞噬。
指尖一划,整块屏幕骤然切换为资金流转路径图。
每一笔转账都经过至少三层空壳公司中转,手法精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舆论操控。
但再高明的伪装,在傅氏遍布全球的情报网面前也不过是纸糊的面具。
他早已命人逆向追踪了十二小时,如今证据链完全闭合,连欧盟反垄断调查组都无法忽视这赤裸裸的文化掠夺行为。
助理低声请示:“是否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在社交平台公布全部资料?”
傅司寒眸光未动,只淡淡道:“不。”
他转身走向控制台,修长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敲击,将所有数据加密打包,附上一封极简邮件——
“贵机构去年受理的文化掠夺案,编号c2078,或与此有关。”
发送对象:欧盟竞争总司反垄断调查处。
做完这一切,他才拿出手机,微博界面弹出。
没有文案,没有配图,仅一字落下:
“等。”
那一瞬,互联网仿佛被投入巨石的深潭。
#傅司寒等什么# 瞬间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三分钟破亿。
无数网友疯狂解读——是在等证据发酵?
等国际回应?
还是……等某个人出手?
有人翻出他过去五年从未发过任何私人动态的记录,对比今日这一字千钧,纷纷惊呼:“傅总这是动真格了!”
财经博主分析:“傅氏此举已非商业反击,而是直接动用国际司法武器,Versace Noir怕是要面临跨国调查!”
而远在城东工作室的苏倾月,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一个孤傲凛然的“等”字,唇角悄然扬起。
她懂他。这不是沉默,是蓄势;不是退让,是围猎。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小芸。
她接通视频通话,画面里是那位自幼失语、却心灵澄澈的女孩。
小芸双手激动地比划着,助手在一旁迅速翻译:“她说……她在‘千针万线’项目送来的旧布堆里,摸到了一块带梅花绣边的布料!纹理、针脚、染色工艺……和你收藏在保险柜里的那片衣角,完全吻合!”
苏倾月呼吸一滞。
那片衣角,是她唯一保留下来的童年遗物——莲谷雨季中,师父替她缝补过的粗布衣襟,边缘绣着一朵歪歪扭扭的小梅花,是她亲手学的第一针。
怎么会出现在捐赠的旧布堆里?
她立刻调取“千针万线”物流系统后台,翻查寄件记录。
然而寄件人信息已被彻底匿名化处理,仅剩一条线索:包裹寄出地,是滇南边境一座几乎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偏远邮局——芒川镇邮政所。
窗外细雨淅沥,打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叩门。
她凝视着地图上那个孤立的红点,心跳渐沉。
滇南……那是师父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
也是十八年前,她被人抱走前最后的记忆碎片所在之地。
手指缓缓摩挲过屏幕上的地名,她眼底掠过一丝锐光。
这不是巧合。
是有人,故意把这块布送到她眼前。
是为了唤醒她的记忆?
还是……引她入局?
雨声更密了,仿佛时光深处传来低语。
她轻轻合上电脑,低声自语,如同回应那冥冥中的召唤:
“你想让我看见……那就让我看看,你还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