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巴黎的 “初亮相”
第一节:巴黎的晨光与仓库验收 —— 作品安全抵达的安心
当地时间 3 月 10 日清晨,巴黎的晨光透过卢浮宫地下仓库的高窗,洒在一排排银色的防震箱上。林浅、陆沉、陈默和小周站在仓库中央,穿着卢浮宫工作人员提供的蓝色防静电外套,手里拿着 “作品验收清单”,目光紧紧盯着即将打开的箱子 —— 这是从北京直飞巴黎的参展作品,经过 12 小时的飞行和 2 小时的海关查验,终于安全抵达。
“先开 1 号箱,里面是点翠凤凰簪和花丝扁方,” 陈默拿着开箱工具,指尖因激动微微发红,“箱子里的温湿度传感器显示,全程温度稳定在 20c,湿度 45%,没有超过阈值;震动记录仪的数据也正常,最大震动幅度 0.08g,远低于安全标准。”
小周凑在箱子旁边,手里捧着装有备用工具的小盒子,眼睛亮晶晶的:“林总,陆总,你们说点翠簪的羽毛会不会有问题?我昨天晚上还梦见它掉毛了,吓醒了好几次。”
林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上一章我们做了 48 小时压力测试,还加固了羽毛,肯定没问题。你忘了李大师怎么说的?‘老羽毛经得住考验,年轻传承人也一样’。”
陆沉打开平板电脑,调出点翠簪的 “修复档案”:“而且我们在箱子里放了‘微型环境监测仪’,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数据,从北京到巴黎,所有数据都正常,羽毛的状态应该很好。”
随着陈默拧开最后一颗螺丝,1 号箱的盖子缓缓打开。淡紫色的丝绒垫上,点翠凤凰簪静静躺在中央,翠绿色的羽毛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簪杆上的花丝纹路清晰可见,那颗蓝宝石像一颗小小的星星,镶嵌在凤凰的尾羽处。小周迫不及待地拿起放大镜,仔细检查羽毛根部:“太好了!羽毛没掉,蜂蜡也完好无损,李大师的修复太厉害了!”
“花丝扁方也没问题,” 陆沉拿起扁方,对着灯光看了看,“金丝的纹路没变形,蓝宝石镶嵌得很牢,王大师的手艺果然靠谱。”
接下来的 2 号箱和 3 号箱,分别装着玉雕珐琅瓶、环保点翠项链和小周的花丝同心结耳环。张大师的玉雕珐琅瓶瓶身光洁,没有一丝划痕;李大师的环保点翠项链鹅毛染的秋香绿,在灯光下像一片小小的树叶;小周的耳环放在特制的亚克力展示盒里,金丝编的同心结整齐对称,下面挂着的粉色点翠吊坠轻轻晃动,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所有作品都验收合格,” 陈默在清单上逐一勾选 “通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压力测试到运输,我们用了三个月,现在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它们放进展区了。”
仓库门口传来脚步声,皮埃尔带着卢浮宫展的策展团队走了进来。他看到箱子里的作品,眼睛一下子亮了:“林总,陆总,你们的作品比我想象中还要美!尤其是这根点翠簪,百年羽毛的光泽,现代修复的工艺,完美诠释了‘非遗的生命力’。”
皮埃尔的助手玛丽安娜,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年轻策展人,拿起花丝同心结耳环,对着放大镜看了半天:“这对耳环的金丝编得太精致了,每一个结的间距都一样,是哪位大师的作品?”
小周听到提问,立刻挺直了腰板,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很清晰:“是我做的,玛丽安娜女士。我学花丝镶嵌 18 个月了,这是我的第一件国际展会作品,王建国大师是我的师父。”
玛丽安娜惊讶地抬起头:“18 个月?太不可思议了!我见过很多欧洲年轻珠宝设计师,编结工艺都没你这么精准。你愿意在预展时,给观众演示一下简单的编结吗?我相信大家会很感兴趣。”
小周兴奋地连连点头:“愿意!我准备了彩色的毛线,可以教大家编简单的‘十字结’,让大家感受一下花丝编结的乐趣。”
皮埃尔拍了拍手:“太好了!这样的互动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非遗。现在我们去展区看看布置情况,确保展柜、灯光、多媒体设备都符合你们的要求。”
第二节:展区布置的匠心 —— 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卢浮宫的 “文化交融区” 展区,位于埃及文物馆与希腊雕塑馆之间,面积约 300 平米,是此次 “全球非遗珠宝展” 的核心战区之一。展区的地面铺着浅灰色的大理石,墙面刷着米白色的涂料,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断,分成 “传承”“创新”“新生” 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设计都充满了 “东方美学” 的细节,却又与卢浮宫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传承区(左侧区域):
灯光:采用暖黄色的轨道灯(色温 3000K),光线柔和地洒在展柜上,模拟中国传统书房的 “自然光”,突出百年文物的厚重感;
展柜:深色胡桃木边框的玻璃展柜,内部铺着深绿色的丝绒垫(中国传统的 “翡翠绿”,与点翠、玉雕的颜色相呼应),展柜上方的展牌是竖版设计,左侧是中文,右侧是英法双语,字体是 “楷书” 风格,典雅大气;
展品:点翠凤凰簪、玉雕珐琅瓶、花丝镶嵌扁方,三件作品呈 “品” 字形摆放,中间放着一个小小的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三件作品的 “前世今生”—— 比如点翠簪的百年历史,玉雕珐琅瓶的宫廷渊源,花丝扁方的家族传承故事;
细节:展柜旁边放着一张小小的紫檀木桌,上面摆着李大师太爷爷传下来的点翠工具(象牙拔丝板、银质镊子),还有王大师年轻时的 “失败作品”(编错的花丝结、断了的扁方),旁边配着中英法三语的说明卡:“非遗的传承,从‘不完美’开始”。
创新区(中间区域):
灯光:采用白色的嵌入式筒灯(色温 4000K),光线明亮却不刺眼,突出作品的 “现代感”;
展柜:透明亚克力展柜,搭配银色的金属支架,简洁时尚,展柜内部没有丝绒垫,而是用白色的亚克力底座,上面刻着作品的 “工艺流程图”—— 比如环保点翠项链的 “鹅毛染色→纳米涂层→镶嵌” 步骤,用彩色的线条标注,直观易懂;
展品:环保点翠项链、花丝 3d 打印耳钉、玉雕珐琅生肖手链,三件作品按 “工艺创新程度” 排序,环保点翠项链放在 c 位,展牌上有一个小小的 “二维码”,观众扫码就能观看李大师制作环保点翠的短视频;
细节:展区中央放着一个 “互动体验台”,上面摆着染色鹅毛、金丝小样、3d 打印的耳钉配件,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触摸鹅毛的质感,感受金丝的粗细,甚至可以用 3d 打印笔制作简单的 “花瓣” 配件,体验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新生区(右侧区域):
灯光:采用淡蓝色的 LEd 灯带(色温 5000K),光线清新明亮,象征 “年轻与希望”;
展柜:浅粉色的亚克力展柜,搭配木质的支架,充满 “活力感”,展柜上方的展牌是 “卡通化” 设计,比如小周的花丝同心结耳环展牌,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金丝结图案,可爱又醒目;
展品:花丝同心结耳环、儿童彩纸珠宝银箔吊坠、年轻团队设计的 “花丝樱花耳钉”,三件作品旁边都放着 “创作者卡片”,上面有小周和年轻设计师的照片、年龄、学习非遗的时间,还有他们的 “非遗宣言”—— 比如小周的宣言是 “我要把花丝编进年轻人的生活里”;
细节:展区的墙面贴着 “非遗成长树” 海报,上面有小周、李萌、张伟等年轻传承人的照片,还有他们的学习笔记、作品草图,观众可以在海报上贴上自己的 “非遗心愿贴”,比如 “我想学习点翠”“希望花丝能走进更多学校”,让展区成为 “非遗传承的互动空间”。
林浅沿着三个区域走了一圈,满意地对皮埃尔说:“皮埃尔先生,展区的布置太用心了 —— 传承区的暖光、创新区的明亮、新生区的清新,正好对应了‘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脉络;展牌的中英法三语、多媒体互动、体验台,也让观众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非遗,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好。”
皮埃尔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团队根据你的‘东方非遗?世界表达’主题设计的 —— 我们希望观众走进展区,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珠宝,还能感受到中国非遗的‘温度’和‘活力’。比如传承区的老工具,能让观众看到‘非遗的根’;创新区的互动体验,能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变’;新生区的年轻传承人,能让观众看到‘非遗的未来’。”
陆沉站在创新区的互动体验台旁,拿起一根染色鹅毛,对小周说:“明天预展,你可以在这里教观众编‘十字结’—— 用彩色毛线代替金丝,简单又安全,还能让他们亲身体验编结的乐趣。我已经把你编结的步骤做成了‘图文卡片’,中英法三语,放在体验台旁边,方便你教学。”
小周接过卡片,上面画着清晰的步骤图,每一步都有文字说明:“谢谢陆总!我昨天晚上还练了好几遍,保证能教会大家。”
当天晚上,所有作品都顺利放进了展柜。林浅站在传承区,看着点翠凤凰簪在暖光下的样子,突然想起父亲 —— 父亲生前总说,“好的设计能跨越语言和文化,让全世界的人都看懂”。现在,父亲的 “自然系列” 作品(玉雕珐琅瓶上的山水纹,灵感来自父亲的设计),和百年点翠、年轻花丝作品一起,走进了卢浮宫,被世界看见。
陆沉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在想什么?”
“在想我爸,” 林浅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很温暖,“如果他还在,看到这些作品,一定会很开心。他总说,中国的老手艺不应该只藏在博物馆里,应该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他会看到的,” 陆沉看着展区里的作品,眼神坚定,“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的心血,更是无数中国匠人的心血。明天的预展,会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美,看到中国匠人的坚守。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带着它们去更多地方,让中国非遗真正‘活’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节:预展当天的热潮 —— 国际媒体与观众的共鸣
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上午 10 点,卢浮宫 “全球非遗珠宝展” 预展正式开始。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媒体记者、非遗专家、珠宝设计师走进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展区,瞬间被三个区域的作品吸引,相机快门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Vogue》国际版的资深记者安娜,第一个走到传承区的点翠凤凰簪展柜前。她戴着白色的手套,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凤凰的羽毛:“林总,这根簪子的羽毛太特别了 —— 颜色是深邃的翠绿色,却又带着一丝温润的光泽,不像现代点翠那样刺眼。这是用什么羽毛做的?是传统的翠鸟羽毛吗?”
林浅笑着点头,递给她一张 “作品卡片”:“安娜女士,这是用清代宫廷遗留的翠鸟羽毛做的 —— 这些羽毛已经有百年历史,是李大师太爷爷从清宫匠人那里获得的,非现代猎杀所得。为了保护翠鸟,我们现在的创新作品,比如环保点翠项链,用的是染色鹅毛,还研发了纳米涂层技术,让鹅毛的颜色和质感接近传统翠鸟羽毛,却更环保、更可持续。”
安娜惊讶地抬起头:“染色鹅毛?我完全看不出来!环保点翠项链在哪里?我想看看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林浅带着她走到创新区,指着环保点翠项链:“您看,这根项链的吊坠用的是染色鹅毛,染的是‘秋香绿’,这是中国传统的颜色,很适合春天;吊坠下面挂着的和田玉坠,上面雕的是‘叶脉纹’,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也是我父亲‘自然系列’的设计理念 —— 希望珠宝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娜拿起展牌上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观看李大师制作环保点翠的短视频:“太神奇了!染色、涂层、镶嵌,每一步都很细致,尤其是纳米涂层技术,既保护了鹅毛,又让颜色更持久。这完全打破了我对‘非遗’的印象 —— 我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是只能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但你们的作品让我看到,非遗可以很现代,很时尚,很贴近生活。”
她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着:“我要在报道里重点写这根点翠簪和环保点翠项链 —— 一根代表‘非遗的根’,一根代表‘非遗的变’,两者结合,才是中国非遗真正的生命力。”
另一边,小周在新生区的互动体验台旁,围满了好奇的观众。他穿着浅蓝色的衬衫,手里拿着彩色的毛线,正在教一位法国小女孩编 “十字结”:“第一步,把毛线折成‘十’字;第二步,把右边的毛线绕到左边,压在下面;第三步,把左边的毛线绕到右边,从缝隙里穿出来…… 你看,一个简单的十字结就做好了。”
小女孩兴奋地举起手里的毛线结:“太好玩了!这个结好漂亮!我可以把它带回家吗?我想教妈妈编。”
小周笑着点头,递给她一个小小的透明袋子:“当然可以!这里还有很多毛线,你可以多编几个,送给你的朋友。这些毛线的颜色,都是中国传统的颜色,比如‘胭脂红’‘天青色’‘黛色’,希望你能喜欢。”
小女孩的妈妈,法国非遗协会的专家苏菲,看着女儿的样子,对小周说:“年轻人,你太厉害了!18 岁就能编出这么精致的花丝结,还能耐心地教小朋友。法国的很多非遗技艺,比如蕾丝编织,现在也面临传承人短缺的问题,你的故事让我看到,年轻传承人的热情和耐心,是非遗传承最重要的力量。”
小周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苏菲女士,我只是做了我喜欢的事。我们有‘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基金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比如提高薪资、提供学费减免,还有老匠人带徒。我希望以后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花丝,学习花丝,让这门手艺传下去。”
苏菲点点头,拿出名片递给小周:“这是我的名片。我希望以后能和你们合作,比如在法国举办‘中法非遗交流展’,让法国的蕾丝编织和中国的花丝镶嵌对话,让两国的年轻传承人互相学习。”
预展进行到一半,展区里突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 法国着名的金工大师让?皮埃尔。他走到花丝扁方展柜前,看着扁方上的 “万字纹”,激动地握住王大师的视频连线设备(王大师因身体原因未能来巴黎,通过视频连线参与预展):“王大师,您的花丝工艺太精湛了!‘万字纹’编得均匀整齐,每一根金丝的张力都一样,这需要几十年的功力。我做金工 50 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精致的编结工艺。”
视频里的王大师笑着点头:“让?皮埃尔大师,您过奖了。花丝镶嵌是中国传统的技艺,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也在尝试创新,比如和 3d 打印结合,让花丝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您的金工作品我也很喜欢,尤其是‘巴黎铁塔’系列,太有创意了。”
让?皮埃尔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合作!我想用金工工艺做花丝的底座,您用花丝做装饰,结合两国的非遗技艺,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比如做一套‘中法非遗联名珠宝’,在巴黎和北京同时展出,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跨界之美。”
王大师立刻答应:“太好了!我回去就和团队商量,制定合作方案。非遗不分国界,好的技艺需要互相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预展结束时,展区里已经挤满了人。安娜走到林浅身边,递上一张《Vogue》的采访预约表:“林总,我想做一个深度采访,详细报道你们的作品和非遗传承故事。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中国非遗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还有创新的活力;不仅有老匠人的坚守,还有年轻传承人的热情。这是‘东方非遗?世界表达’最好的诠释。”
林浅接过预约表,笑着点头:“谢谢安娜女士。我们很愿意分享中国非遗的故事,分享中国匠人的故事。希望通过《Vogue》的报道,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非遗,喜欢中国非遗,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当天晚上,卢浮宫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展区的照片和视频,配文:“当东方非遗遇见卢浮宫 —— 点翠的温润、花丝的精致、玉雕的厚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的生命力与创造力。3 月 15 日正式开展,邀您一起感受东方非遗的美。”
短短一小时,这条内容的点赞量就超过了 10 万,评论区里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好评:
“中国非遗太神奇了!尤其是花丝同心结耳环,我想给我女朋友买一对!”
“环保点翠的理念太棒了!保护动物,又能传承技艺,值得学习!”
“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看看这些手艺的制作过程,太佩服中国匠人了!”
林浅和陆沉坐在酒店的窗边,看着手机里的评论,脸上满是欣慰。巴黎的夜景很美,埃菲尔铁塔的灯光闪烁,像无数颗星星。他们知道,明天的正式开展,会有更多人走进展区,感受中国非遗的美;而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也会因为这一次的 “初亮相”,变得更宽、更远。
第四节:《Vogue》报道的力量 —— 国际认可与后续影响
当地时间 3 月 12 日,《Vogue》国际版官网发布了题为《东方非遗在卢浮宫焕发新生 —— 专访 “浅沉” 创始人林浅、陆沉》的深度报道。报道以 “传承”“创新”“新生” 三个部分展开,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展区的 10 件作品,还附上了预展当天的视频和采访片段,瞬间引发全球关注。
报道第一部分:传承 —— 百年技艺的 “活态标本”
重点介绍了点翠凤凰簪、玉雕珐琅瓶、花丝镶嵌扁方三件作品,配有高清细节图:点翠凤凰簪的羽毛纹路、玉雕珐琅瓶的山水纹、花丝扁方的万字纹;
引用李大师的话:“传承不是复制,是守护 —— 守护老手艺的精髓,守护老工具的温度,守护老匠人的初心。这根点翠簪的羽毛已经有百年历史,我们用传统鱼鳔胶修复,不用现代胶水,就是为了保留它的‘老味道’。”
评价:“中国非遗的传承,不是把技艺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匠人的手里,‘活’在每一件作品里。这三件作品,像三个‘活态标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百年技艺的厚重与精致。”
报道第二部分:创新 —— 传统技艺的 “现代转化”
详细介绍了环保点翠项链、花丝 3d 打印耳钉、玉雕珐琅生肖手链,重点解析了 “环保点翠技术” 和 “花丝 + 3d 打印技术”;
引用林浅的话:“创新不是抛弃传统,是给传统‘新的生命力’—— 传统点翠用翠鸟羽毛,不环保,我们就用染色鹅毛,研发纳米涂层;传统花丝编结慢,年轻人觉得麻烦,我们就结合 3d 打印,做可拆卸的配件,让花丝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评价:“‘浅沉’的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非遗的‘可能性’—— 它可以很环保,很时尚,很有趣。环保点翠项链的秋香绿,花丝 3d 打印耳钉的可拆卸花瓣,玉雕珐琅生肖手链的萌系设计,都打破了‘非遗 = 老气’的刻板印象,让中国非遗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单品’。”
报道第三部分:新生 —— 非遗传承的 “未来力量”
聚焦 18 岁学徒小周和他的花丝同心结耳环,还有儿童彩纸珠宝银箔吊坠;
引用小周的话:“我以前觉得花丝很老气,学了之后才发现,它很神奇 —— 一根小小的金丝,能编出像蕾丝一样精致的结。我希望以后能教更多年轻人学花丝,让他们知道,中国的老手艺一点都不落后,反而很潮。”
评价:“年轻传承人的热情和创造力,是中国非遗最大的‘未来力量’。小周的花丝同心结耳环,没有百年作品的厚重,却有年轻人的灵气和活力;儿童彩纸珠宝银箔吊坠,更是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可以从孩子开始,从‘喜欢’开始。中国非遗的未来,在这些年轻人的手里,充满希望。”
报道结尾:
引用陆沉的话:“‘东方非遗?世界表达’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的初心 —— 让中国非遗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看到中国的文化自信。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带着更多作品,去更多国家,让中国非遗真正‘活’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总结:“卢浮宫的‘东方非遗?世界表达’展区,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文化对话’——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老匠人与年轻人,在这里相遇、共鸣、融合。‘浅沉’用 10 件作品告诉我们:非遗不是‘过去时’,是‘现在时’,更是‘未来时’。中国非遗的美,值得被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生命力,值得被世界尊重。”
报道发布后,全球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比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费加罗报》,都对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展区给予高度评价。法国非遗协会官方账号转发了报道,配文:“向中国非遗致敬!向中国匠人致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法非遗合作,让世界非遗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国内的媒体也迅速跟进,《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了题为《中国非遗闪耀卢浮宫 ——“浅沉” 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的报道,引用了《Vogue》的评价,强调 “这是中国独立珠宝品牌首次在卢浮宫举办独立展区,标志着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进入‘新阶段’”。
林浅的手机收到了很多消息:李大师发来的语音,声音带着激动:“浅浅,《Vogue》报道了!我太开心了!咱们的点翠终于被世界认可了!” 王大师的视频连线,他拿着报道,笑着说:“小周出息了!报道里重点写了他的耳环,这孩子没白学!” 山区小学的校长发来照片,孩子们拿着报纸,指着小周的照片,兴奋地喊:“小周老师上报纸啦!我们也要学编辑!”
陆沉看着林浅的样子,递上一杯热咖啡:“累了吧?报道反响很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好。”
林浅接过咖啡,心里暖暖的:“不累,反而很开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李大师、王大师、张大师,是小周、李萌、张伟,是所有为中国非遗努力的人的功劳。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把中国的老手艺、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以后还有更多事要做,” 陆沉看着窗外的埃菲尔铁塔,眼神充满期待,“正式开展后,会有更多人来展区;我们还收到了意大利设计师阿玛尼的合作邀请,希望能一起设计‘东方美学 + 西方时尚’的联名系列;法国非遗协会也想和我们合作,举办‘中法非遗交流展’…… 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林浅点点头,看着手机里《Vogue》报道的照片 —— 点翠凤凰簪在暖光下闪耀,环保点翠项链在明亮的灯光下清新,花丝同心结耳环在年轻女孩的耳朵上灵动。她知道,这些作品不仅是珠宝,更是中国文化的 “使者”,是中国匠人的 “骄傲”。而她和陆沉,会带着这些 “使者”,带着这份 “骄傲”,继续走下去,让中国非遗真正 “活”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文化的美,被世界永远记住。
第五节:预展后的总结与展望 —— 非遗国际传播的新起点
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晚上 8 点,预展结束后,林浅、陆沉、陈默、小周和皮埃尔在卢浮宫的咖啡厅召开了 “预展总结会”。桌上放着预展的 “反馈表”,上面记录着媒体、观众、专家的评价,几乎全是 “好评”,只有几个小建议,比如 “增加更多互动体验项目”“展牌的字体可以再大一点”。
皮埃尔拿着反馈表,脸上满是笑容:“各位,‘东方非遗?世界表达’展区的预展非常成功!媒体的报道很积极,尤其是《Vogue》的深度报道,影响力很大;观众的反馈也很好,很多人说这是‘此次展览最惊艳的展区’;专家们也很认可,法国非遗协会已经提出了合作邀请,意大利、英国的非遗机构也联系我们,希望能和你们交流。”
陈默补充道:“我们统计了展区的‘人气数据’—— 预展当天,展区的参观人数超过了 5000 人,平均停留时间 15 分钟,远高于其他展区的 5 分钟;互动体验台的参与人数超过了 1000 人,80% 是年轻人和孩子;扫码观看作品视频的人数超过了 3000 人,很多人还分享到了社交平台,自发宣传中国非遗。”
小周坐在旁边,手里拿着《Vogue》的报道,脸上满是自豪:“我今天教了 20 多个小朋友编十字结,他们都很喜欢!有一个法国小男孩,还说以后想学习花丝,让我给他推荐学习的地方。我把‘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的介绍给他了,他说会让妈妈帮他报名。”
林浅笑着说:“小周,你现在也是‘中国非遗的小使者’了!你的故事,让更多外国小朋友喜欢上了中国非遗,这比任何宣传都有效。以后我们可以在展区里设一个‘年轻传承人角’,让你和其他年轻学徒定期分享,教大家简单的非遗技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陆沉拿出平板电脑,调出 “正式开展的计划”:“根据预展的反馈,我们调整了正式开展的安排 —— 增加‘非遗大师讲堂’,每周邀请李大师、王大师、张大师远程分享技艺;增加‘非遗体验工作坊’,每周六下午教观众编花丝结、染鹅毛;还和卢浮宫的教育部门合作,推出‘非遗进校园’活动,带作品去巴黎的中小学,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国非遗。”
皮埃尔点点头:“这些安排很好!卢浮宫会全力支持 —— 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场地,协助宣传,还能联系巴黎的媒体,报道‘大师讲堂’和‘体验工作坊’。我相信,正式开展后,你们的展区会成为此次展览的‘明星展区’。”
会议结束后,林浅和陆沉沿着塞纳河散步。夜晚的塞纳河很美,河面上的游船闪烁着灯光,岸边的咖啡馆里传来悠扬的音乐。林浅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心里充满了感慨。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巴黎吗?” 陆沉看着她,眼神温柔,“那时候我们刚经历黑石的围剿,‘浅沉’还在起步阶段,你说‘希望有一天,能带着中国的老手艺,走进卢浮宫’。现在,你做到了。”
林浅笑着点头,眼里有泪光闪烁:“我从来没想过,这一天会这么快到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支持我们的人 —— 李大师、王大师、张大师,是小周、李萌、张伟,是基金的支持者,是每一个喜欢中国非遗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展区,没有今天的‘初亮相’。”
“这只是开始,” 陆沉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正式开展后,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和阿玛尼的联名系列,会让中国非遗更时尚;中法非遗交流展,会让中国非遗和世界非遗对话。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中国非遗‘走出去’,而是让中国非遗‘融进去’—— 融入世界的文化交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每一个喜欢美的人的心里。”
林浅看着陆沉的眼睛,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道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市场需求,但只要他们坚持初心,坚持 “传承 + 创新 + 新生” 的理念,坚持和更多人合作、交流,就一定能让中国非遗真正 “活”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文化的美,永远闪耀。
塞纳河的风吹过,带着春天的温暖。林浅和陆沉站在河边,看着卢浮宫的灯光,心里充满了期待 —— 期待 3 月 15 日的正式开展,期待更多人走进 “东方非遗?世界表达” 展区,期待中国非遗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