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溪一役,沈屿这个名字,与“环保”、“死水”、“钓鱼抗议”等词汇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烙印在了公众心中。
他离开恒阳县后,并未如外界猜测的那般“功成身退”,就此沉寂,而是如同一位孤独的巡游者,继续驾着他那辆老旧的SUV,沿着祖国的江河脉络,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加系统却也更加低调的“环保巡游”。
他的足迹,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先后出现在了江州、琼海、幸州以及金州等地。
这些地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问题,有些是工业废水偷排,有些是生活污水直排,有些是养殖污染,虽然严重程度不及当初的丰溪那般触目惊心,但同样对当地生态和民生造成了困扰。
这些问题,或许曾有过零星的曝光或投诉,但往往因种种原因,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理。
沈屿的到来,方式如出一辙。他不再是冲动地、带着愤怒地去“钓鱼抗议”,而是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他会先花时间在当地住下,熟悉环境,通过钓鱼、闲逛、与当地渔民、居民聊天等方式,摸清污染的源头、范围和影响。
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到污染最直观的河段或湖畔,支起钓椅,抛竿入水。
他依旧很少说话,不接受采访。但他的存在本身,以及他那个沉寂许久、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交账号,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当他出现在某处污染水域旁垂钓的照片,配上精准的定位和寥寥数语(有时甚至只有一句诗或一个词,如“江州某支流,水色异常”、“琼海湾畔,腥臭难当”)发布出去时,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瞬间就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目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沈屿现身江州,疑曝光新的污染点!”
“环保卫士抵达琼海,黑水沟旁再现垂钓身影!”
“幸州母亲河告急?沈屿河边静坐!”
“金州湿地现沈屿,疑似工业污水渗漏!”
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热搜和话题的爆发。当地媒体闻风而动,环保部门压力骤增,相关企业如坐针毡。
由于有了丰溪的前车之鉴,没有哪个地方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使用“拖”字诀或暴力威胁(沈屿身边若隐若现的安保力量也让他们投鼠忌器)。
往往在沈屿“垂钓”几天内,当地政府便会迅速做出反应,组织调查,公布初步情况,并承诺治理。
虽然治理效果有待时间检验,但至少,问题被摆上了台面,启动了解决的进程。
沈屿的这种做法,高效而“狡猾”。他不再与某个具体势力进行长时间的正面缠斗,而是采取“打了就走”的游击战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充当一个“环保引爆点”,将问题曝光于阳光之下,然后抽身而退,将具体的治理和监督责任,交还给当地政府和社会舆论。
他深知,环保是系统工程,非一人之力可为,他能做的,只是敲响警钟,点燃火种。
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也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被曝光地区与污染利益相关的企业和部分官员,对沈屿可谓是恨之入骨。
他们不敢明着对付沈屿,却将怨气撒向了“始作俑者”——恒阳县的那家化工厂及其保护伞。
“都是恒阳那帮蠢货!做事不干净,还惹上这么个煞星!”
“要不是他们把事情闹得这么大,这沈屿怎么会盯上环保这块?”
“现在好了,他走到哪儿,哪儿就鸡飞狗跳!简直是条疯狗!”
“妈的,恒阳那帮人真是害群之马!”
这些暗地里的咒骂和埋怨,沈屿虽未亲闻,但也能猜到几分。他只是淡然处之。他行事但求问心无愧,至于他人的毁誉,早已不萦于怀。
他的社交账号下,更是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留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沈先生,求你来我们xx市看看吧!我们这的河都成牛奶河了!”
“沈大侠,救救我们村的灌溉渠吧!都被药厂废水污染了!”
“曝光xx化工厂!他们晚上偷偷排污!”
“沈屿,你是民族的脊梁!我们支持你!”
有恳求,有举报,有赞美,也有少数质疑他作秀或别有用心的声音。沈屿一概不予理会,从不回复。
他的原则很明确:只曝光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环境问题,不会成为他人手中的枪,也不会被舆论绑架。
环保是他的选择,是他践行内心准则的一种方式,但并非他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他的职业。
他依然是他,那个追求内心宁静、随性而活的沈屿。只是这份“宁静”的内涵,因经历而变得更加宽广和厚重。
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当北方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时,沈屿结束了他这一轮的巡游,驾驶着车子,踏上了归途。他的目的地,是宁安市。
这个冬天,他不准备再远行。连续数月的奔波,虽充实,却也带来了身心的疲惫。他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休整,陪伴陈妈妈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享受一段真正“躺平”的安静时光。
车辆驶入宁安市界,熟悉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相比之前游历各地的风波涌动,宁安显得格外安宁。
这里的空气质量尚可,穿城而过的宁河经过近年治理,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虽然仍有一些环境问题,但整体而言,算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沈屿先回自己市区的公寓安顿下来。房子久未住人,落了一层薄灰。他花了一天时间打扫干净,添置了些过冬的物资。然后,他便恢复了在宁安的日常生活节奏。
每天清晨,他依旧会去附近的公园慢跑。上午,或去图书馆看书,或在家整理这一路上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笔记,将它们分类归档。
这些资料,是他“巡游”的见证,也是未来可能的“弹药”。下午,他常常会去阳光孤儿院。孩子们见到他回来,欢呼雀跃,围着他“小屿哥哥”叫个不停。
他陪着他们做游戏、辅导功课,或者就只是坐在院子里,看他们玩耍,听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
陈妈妈总是笑眯眯地给他端来热茶和点心,絮叨着院里的琐事,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团圆。
晚上,他有时会约老韩出来吃饭。老韩经过那场风波,似乎也沉淀了不少,虽然依旧咋咋呼呼,但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些对生活的感悟。
两人在小馆子里喝酒聊天,天南海北,倒也惬意。沈屿绝口不提自己在外面的“壮举”,老韩也识趣地不多问,只是感慨:“兄弟,你现在可是名人了,还能记得哥们儿,够意思!”
这个冬天,沈屿过得简单而充实。他仿佛又回到了最初那种“躺平”的状态,钓鱼的次数少了,更多的是阅读、思考和在孤儿院陪伴家人。
外界关于他的新闻渐渐被新的热点取代,但他的社交账号下,依然每天都有新的留言,有期待,有关心,也有新的环境问题举报。他都看着,记在心里,但不再轻易行动。
他需要时间消化这一路的见闻,也需要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地点。环保之路,道阻且长,非一时热血可成。他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和清醒的头脑。
窗外,雪花纷飞,将城市装点得银装素裹。屋内,暖意融融,茶香袅袅。沈屿坐在窗前,看着飘落的雪花,心中一片宁静。
他知道,这个冬天是短暂的休憩,是积蓄力量的蛰伏。当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江河解冻之时,便是他再次启程之日。
他的钓竿,已擦拭干净,静静立在墙角。只待东风起,再钓世间浊。
而此刻,且享受这难得的冬日暖阳,与家的温馨吧。宁安的冬天,很安静,很适合思考,也很适合……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