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证词
南太平洋的晨雾像一块潮湿的裹尸布,将布鲁尼岛的南海岸密不透风地包裹着。2018年4月17日清晨,渔民老汤姆的引擎声划破寂静,他本想趁着落潮捕捞牡蛎,却在喷潮口附近的礁石缝里发现了那个异常物体。那是一具蜷缩的女尸,被半透明的塑料袋包裹着,海浪正反复冲刷着袋口渗出的淡红色水渍。
报警电话接通时,塔斯马尼亚警方的无线电里还夹杂着海风的呼啸。刑侦队长伊莱亚斯抵达现场时,雾霭刚散,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尸体上,露出死者苍白的侧脸。法医初步勘验显示,死者为25岁左右亚裔女性,身高约170厘米,颈部有一道深达4厘米的致命伤口,全身遍布十余处刀伤,头部有钝器撞击痕迹。死亡时间至少48小时,海水破坏了大部分痕迹。法医蹲在礁石上,用镊子夹起一缕缠绕在塑料袋上的深蓝色纤维,但这东西不属于海洋。
身份确认工作陷入僵局。警方比对了近期失踪人口数据库,没有找到匹配信息。布鲁尼岛常住人口不足600人,游客登记记录里也没有符合特征的亚裔女性。直到第三天,悉尼大学的国际交流处打来电话——24岁的中国交换生林墨已失联五天,原定4月12日返回悉尼的她,最后出现在布鲁尼岛的民宿登记薄上。dNA比对结果很快确认了死者身份,林墨的姨妈周芸从墨尔本赶来认尸时,手里紧紧攥着外甥女出发前寄来的明信片,背面是布鲁尼岛标志性的白色灯塔。
调查从林墨的行程轨迹展开。监控显示,4月10日下午,她在霍巴特码头登上前往布鲁尼岛的轮渡,同行的还有民宿主人的表弟凯恩·巴雷特。这位38岁的白人男子在岛上经营着一家户外探险公司,曾主动提出为林墨担任向导。民宿监控拍到两人11日傍晚一同返回,之后林墨便再未出现在镜头中。他们相处得很愉快,林小姐还预定了第二天的海岸线徒步。民宿主人的证词看似无懈可击,但伊莱亚斯注意到她提及凯恩时,指尖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
突破口出现在技术科的报告中。警方在林墨租住房间的插座里发现了微型针孔摄像头,内存卡已被取走,但残留数据恢复出三段模糊视频——均为偷拍的林墨换衣场景。更关键的是,凯恩的卡车GpS记录显示,4月13日凌晨2点,车辆曾抵达发现尸体的喷潮口区域,停留时间长达40分钟。当伊莱亚斯带人搜查凯恩的住所时,在车库角落找到了一块沾有微量血迹的深蓝色帆布,纤维成分与塑料袋上的完全匹配。
审讯室的单向玻璃后,凯恩始终保持着镇定。他承认曾对林墨心生好感,但否认杀人,声称案发当晚正在家中处理账务。11号晚上我们分开后,我就没见过她。他的目光闪烁,手指在桌下反复摩挲。警方抛出监控和GpS证据后,他突然情绪失控,嘶吼着说自己当晚吸食了冰毒,记忆一片混乱。但毒理学报告显示,他体内并无毒品残留,反而检测出抗焦虑药物成分。
随着调查深入,更令人发指的真相浮出水面。警方在凯恩的云存储里恢复了被删除的文件,其中包括19张林墨被捆绑的照片和一段长达两分钟的视频片段。视频里,林墨的嘴被胶带封住,眼神充满恐惧,背景中能听到海浪声和凯恩的威胁。通过技术还原音频,警方还原了案发经过:4月12日凌晨,凯恩潜入林墨房间试图施暴,遭到反抗后用登山杖击晕她,捆绑过程中林墨苏醒呼救,他便用胶带封口并连续捅刺。期间民宿主人曾听到异响,凯恩谎称是处理坏掉的渔具才蒙混过关。
4月13日凌晨,凯恩将尚有微弱气息的林墨装入塑料袋,驾车运往喷潮口抛尸。为制造不在场证明,他第二天照常接待游客,甚至主动向民宿主人询问林墨的去向。林墨姨妈提供的线索更印证了凯恩的预谋——林墨曾在微信里提到,向导凯恩总在不经意间跟踪我,还问了很多私人问题,但她以为是自己多心,没敢深究。
2019年2月,塔斯马尼亚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凯恩的辩护律师试图以毒品影响心智为由减轻罪责,但法官驳回了这一说法,认为作案过程条理清晰,抛尸地点选择隐蔽,显然是有预谋的犯罪。法庭上播放的证据视频让旁听席一片哗然,当林墨挣扎的画面出现时,周芸几乎晕厥过去。最终,凯恩因谋杀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案件宣判后,布鲁尼岛的喷潮口增设了警示标识,当地旅游业一度受挫。林墨的父母将女儿的骨灰带回中国,临行前在灯塔下放置了一束白色雏菊。伊莱亚斯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桌上那截深蓝色纤维样本,想起了萨默顿海滩男尸案的旧档案——同样的海岸,同样的隐秘罪恶,只是这一次,正义没有迟到。
海风依旧在布鲁尼岛的礁石间穿行,像是在诉说着那些被海浪掩埋的秘密。而林墨的故事,成为了这座岛屿永远的警示,提醒着每个踏足此地的人:在美丽的风景背后,可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