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仪紧紧握着手中的剑,目光如炬地盯着逐渐靠近的神秘势力黑影。她深吸一口气,低声对身旁的暗卫说道:“听我号令,见机行事。”暗卫们微微点头,手中武器握紧,全身肌肉紧绷,随时准备出击。此时,寺庙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根紧绷的弦,随时都会断裂,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然而,就在神秘势力黑影即将靠近之时,常仪突然灵机一动,她意识到此时与神秘势力正面冲突并非上策,当务之急是保存实力,为朝堂上的弹劾做准备。于是,她迅速做出决定,带着暗卫们从寺庙的密道悄然撤离。
密道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腐木气息,脚下的石板路崎岖不平,常仪等人小心翼翼地前行,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待确定神秘势力没有追来,他们才从密道另一头出来,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城,为即将到来的朝堂弹劾做最后的准备。
几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映出大臣们或严肃或忐忑的面容。常仪身着一身素色却不失庄重的朝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朝堂。她手中紧握着一叠厚厚的证据,那是她和暗卫以及清流党派成员多日来辛苦调查的成果。
常仪站定后,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脆而有力地打破了朝堂的寂静:“陛下,臣有要事启奏。近日,臣发现朝中数位大臣与江湖神秘组织‘暗影盟’相互勾结,意图危害朝廷,扰乱朝纲。”此言一出,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面露惊讶之色。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问道:“常仪,你所言之事,可有证据?”
常仪向前一步,恭敬地呈上手中的证据,说道:“陛下,证据确凿。这些大臣,利用职权之便,为‘暗影盟’提供朝廷机密,助其发展壮大,从中谋取私利。他们的所作所为,已严重威胁到我朝的安危。”接着,她言辞犀利地列举了大臣们的种种罪行,从泄露军事部署,到私自挪用朝廷赈灾款项资助“暗影盟”,桩桩件件,条理清晰,令人震惊。
被弹劾的大臣们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其中一位年长的大臣,身着华丽的朝服,气得浑身发抖,他向前跨出一步,指着常仪大声反驳道:“常仪,你休要血口喷人!这分明是你凭空捏造的罪名,妄图污蔑我等。我等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怎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其他几位被弹劾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极力狡辩,试图撇清与“暗影盟”的关系。
常仪目光冷静地扫过这些狡辩的大臣,不慌不忙地说道:“各位大人,证据面前,岂容狡辩。这些书信往来,以及账册记录,皆能证明你们与‘暗影盟’的勾结。”她一边说,一边将相关证据展示给在场的大臣们看。
此时,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们分成了几类。一部分是与被弹劾大臣关系密切的,他们面露担忧之色,却也不敢轻易出声;一部分则是真正心系朝廷的大臣,他们眉头紧锁,对常仪所言半信半疑,等待着更多的证据;还有一部分则是抱着观望态度,态度暧昧,想看看局势如何发展再做决定。
常仪看着那些态度暧昧的大臣,心中明白,自己必须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上风,才能争取到更多支持。于是,她继续说道:“各位大人,‘暗影盟’行事诡秘,危害江湖与朝廷已久。如今,他们与朝中大臣勾结,若不及时铲除,必将后患无穷。我常仪以家族名誉起誓,所言句句属实。”
被弹劾的大臣们见常仪如此强硬,其中一位年轻气盛的大臣恼羞成怒,大声吼道:“常仪,你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打压异己,提升你家族的地位罢了!你这等用心,实在险恶!”
常仪冷笑一声,说道:“我若想打压异己,又何必大费周章收集这些证据?我只是不忍看到朝廷被你们这些蛀虫侵蚀,百姓受苦。”
双方你来我往,激烈辩论,局势陷入僵持。常仪深知,自己不能退缩,每一句话都必须切中要害。她从“暗影盟”对朝廷的危害,到这些大臣行为对百姓的影响,一一剖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而被弹劾的大臣们,虽然极力狡辩,但在常仪的步步紧逼下,渐渐有些词穷。然而,他们仍不甘心就此认输,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
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大臣们的目光在常仪和被弹劾大臣之间来回移动。此时,阳光渐渐偏移,洒在常仪坚毅的脸上,映出她眼中的决然。这场朝堂辩论的结果究竟如何,常仪能否成功扳倒与“暗影盟”勾结的大臣,那些态度暧昧的大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切都充满了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