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肃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
“朴总管不必多礼,可是皇上有什么吩咐?”马皇后温和地问道。
朴安仁低着头,恭敬地回道:“回禀娘娘,皇上口谕,宣吴王殿下即刻前往御书房议事。”
果然!
朱肃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这老头子,还没完了是吧?在朝堂上怼我一顿还不够,现在还要拉我去御书房单独开小灶?
不去!坚决不去!
“本王知道了。”朱肃站直了身子,懒洋洋地摆了摆手。
“你回去告诉父皇,就说本王要陪母后用膳,此乃人伦孝道,天大的事也得往后稍稍。”
“等我陪母后用完膳,再去见他。”
他直接把马皇后当成了挡箭牌。
朴安仁的额头瞬间冒出了一层冷汗,僵在原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这话他哪敢原封不动地传回去啊?那不是找死吗?
马皇后无奈地看了自己这个儿子一眼,哪里不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
她对朴安仁柔声道:“朴总管,你先回去吧。”
“告诉皇上,肃儿今日在朝堂上无状,是该好好教训。不过,打骂之事,皇上不便亲为。”
“今日,就由我这个做母亲的,代为管教了。”
“就让他留在我这里,我亲自盯着他,让他反省反省。”
这话说的,既给了朱元璋台阶下,又把朱肃给保了下来。
朴安仁如蒙大赦,连忙躬身道:“是,娘娘,奴婢这就去回禀皇上。”
说完,他脚底抹油,飞快地溜了。
看着朴安仁远去的背影,朱肃长舒了一口气,脸上立刻乐开了花。
“嘿嘿,还是母后最疼我!”他狗腿地跑到马皇后身后,殷勤地给她捏起了肩膀。
“母后您就是儿臣的救星!”
马皇后被他这副耍宝的样子气得又好气又好笑,伸出手指,没好气地点了点他的额头。
“你啊你!就知道拿我当挡箭牌!哪天真把你父皇惹急了,看谁还能护得住你!”
“不会的不会的,”朱肃笑嘻嘻地说,“有母后在,父皇才舍不得真把我怎么样呢!”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桂花糕塞进嘴里,满脸的幸福。
还是坤宁宫好啊,有吃有喝,还有母后罩着,这才是神仙日子!
吃完饭,朱肃开始头疼樱花国使节的事。
他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这帮人来干嘛的。
无非就是来“朝贡”,实际上是想占大明便宜的。
倭寇常年袭扰大明沿海,这笔账,他可一直记着呢。
既然你们自己送上门来了,那不好好“招待”一下,岂不是显得我大明太没礼数了?
很快,鸿胪寺卿陶城就闻讯来了。
陶城是个年近五旬的老臣,做事一板一眼,最重礼法规矩。
他一进门,就拱手作揖,满脸忧色。
“殿下,臣听闻陛下命您接待樱花国使节?”
“是啊,陶大人有何指教?”朱肃眼皮一耷拉,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
陶城见他这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急得心火都快冒出来了。
“殿下!这可不是儿戏啊!”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外交之事,关乎国体颜面,万万不可轻慢!”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厚的折子,呈了上来。
“殿下请看,这是臣连夜拟定的接待章程。”
“从城门迎接的仪仗,到国宴的菜品,再到赏赐的礼单,臣都已一一列明,务求彰显我天朝上国之风范!”
朱肃连看都懒得看一眼,手指在桌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
“陶大人,费心了。”
“不过,你这套,咱用不上。”
陶城当场就愣住了。
“殿下……这是何意?难道您要……”
“对。”朱肃打断了他,语气陡然转冷。
“咱不但要轻慢他,咱还要狠狠地羞辱他!”
“你!”陶城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指着朱肃,手都在发抖,“殿下!您怎可如此意气用事!”
”这要是引发了两国争端,您担待得起吗?!”
“争端?”朱肃冷笑起来,他猛地站起身,一步步逼近陶城,眼神锐利如刀。
“陶大人,我问你,你知道倭寇吗?”
陶城一窒。
“臣……自然知晓。不过是一群海上悍匪……”
“悍匪?”朱肃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
“陶大人你久居金陵,怕是不知道我大明沿海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吧!”
“那帮所谓的‘悍匪’,就是这樱花国派来的浪人、武士组成的!”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冲进村子,男人杀了当军功,女人掳走肆意凌辱!”
“连嗷嗷待哺的婴儿,他们都能笑着扔进火里!”
朱肃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重拳,狠狠砸在陶城的心口。
“你现在跟我讲国体?讲颜面?”
“我大明百姓的命,就不是命吗?他们的血,就白流了吗?”
“你跟我讲不要引发争端?他们屠戮我大明子民的时候,怎么没想过不要引发争端!”
朱肃劈头盖脸的一顿痛骂,让陶城整个人都懵了。
他嘴唇哆嗦着,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
他是个文官,一辈子都在和礼法典籍打交道,何曾听过如此惨烈血腥的事情?
他只知道史书上记载的“寇边”,却从未想过那两个字背后,是尸山血海,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
“殿下……臣……臣不知……”陶城的声音都在颤抖,老泪纵横。
“你现在知道了。”朱肃的语气缓和了些,但依旧冰冷。
“所以,收起你那套所谓的礼仪吧。”
“对待豺狼,我们不需要笑脸相迎。”
“我们只需要,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打到他们跪在地上喊爹!”
陶城呆立良久,最终,他对着朱肃,深深地拜了下去。
“臣……愚钝!”
“一切听凭殿下吩咐!”
这位老臣的格局,在这一刻,被朱肃硬生生给骂开了。
朱肃满意地点了点头,扶起了他。
“陶大人言重了。你我同殿为臣,皆是为大明效力。”
安抚好陶城,朱肃立刻叫来了自己的铁杆兄弟,卫国公邓愈的儿子,邓镇。
邓镇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服朱肃。
“五哥,啥事儿啊?这么急着找我。”邓镇大咧咧地坐下,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
“好事。”朱肃神秘一笑,“给你个机会,去恶心恶心那帮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樱花国人。”
邓镇眼睛一亮。
“这个我爱听!怎么说?”
朱肃凑过去,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
邓镇听得眉飞色舞,一拍大腿。
“得嘞!五哥你这招也太损了!不过我喜欢!”
“这事儿包在我身上,保证给你办得妥妥的!”
说完,他便兴冲冲地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