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红绸裹笔书峥嵘,旧卷新篇共献礼
林羽刚在办公室坐下,桌面的内线电话就响了,是行政部总监王姐的声音,带着罕见的郑重:“林总,国家宣传部门的李科长来了,说是有重要合作事项,现在在会客室等着。”
“知道了,我马上过去。”林羽整了整衬衫袖口,起身时瞥见窗外飘扬的国旗——再过几天就是国庆,楼前的广场已经摆上了巨型花篮,红得晃眼。
推开会客室的门,李科长正站在落地窗前看风景,转过身时脸上堆着温和的笑:“林总,打扰了。”他手里拎着个文件袋,“这次来,是想跟林氏文娱谈个特殊的合作。”
林羽示意他坐下,让秘书添了茶:“李科长客气了,能为国家宣传出份力,是林氏的荣幸。”
“爽快!”李科长打开文件袋,拿出一份策划案推过来,“国庆献礼项目,需要一批优质影视作品,林氏文娱近几年的作品口碑都不错,想请你们出个剧本,主题是‘觉醒年代’——聚焦百年前那群探路者的故事。”
“觉醒年代?”林羽指尖点了点纸面,“是侧重历史纪实,还是艺术化改编?”
“既要尊重历史骨架,又得有能打动年轻人的血肉。”李科长喝了口茶,“现在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了解得太少,我们想通过影视作品,让他们看看先辈是怎么在黑暗里找光明的。林总觉得有把握吗?”
林羽沉吟片刻。这类题材不好把握,太严肃容易显得沉闷,太娱乐化又怕失了厚重。他正琢磨着,脑海里突然响起熟悉的机械音——这是他绑定的“文明传承系统”的提示:【检测到契合主题需求,可消耗100万积分兑换蓝星经典剧本《觉醒年代》。】
林羽心中一动。系统兑换的剧本从不出错,上次兑换的《山海情》就成了年度爆款。他抬眼看向李科长,语气笃定:“没问题,一个月内给您初稿。”
“一个月?”李科长有些惊讶,“这速度……能保证质量?”
“您放心,林氏文娱的出品,从不含糊。”林羽笑了笑,“我们有专门的创作团队,对这类题材很有研究。”
送走李科长,林羽立刻关了办公室门,在系统面板上点了兑换。下一秒,一份完整的剧本文件就出现在他的电脑里,从人物小传到分镜脚本,甚至连服化道的细节标注都清清楚楚。
“这效率,没谁了。”林羽翻着剧本,忍不住感叹。里面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物塑造得棱角分明,台词像淬了火的钢,读着就让人热血沸腾。
他当即召集核心创作组开会。会议室里,编剧组长老张推了推眼镜:“林总,这题材太敏感,稍不注意就容易出偏差,我正愁怎么下笔……”
林羽把打印好的剧本分发下去:“看看这个初稿,觉得可行就按这个框架来。”
老张接过剧本,刚看了两页就猛地站起来:“这……这写得也太绝了!人物对话跟从历史里抠出来的一样!林总,这是谁的手笔?简直是神作!”
“保密。”林羽敲了敲桌子,“重点是还原质感,服化道组按剧本标注的来,尤其是北大红楼的场景,1:1还原,不能省预算。”
美术组组长举了手:“林总,道具里提到的《新青年》杂志,我们找到原版复刻的厂家了,但价格不菲……”
“买。”林羽毫不犹豫,“只要能还原,钱不是问题。”
散会后,林羽回到办公室,手机响了,是苏瑶发来的视频请求。接通后,苏瑶的脸占了大半个屏幕,背景是她刚布置好的书房:“听说你们接了国庆献礼的活儿?我刚从文物局借了批老照片,都是当年北大的实景,给你们当参考。”
“太及时了。”林羽笑着把镜头转向电脑里的剧本,“你看这个,是不是有那味儿了?”
苏瑶凑近看了看,眼睛发亮:“这台词!‘青年如初春,如朝日’——这股劲儿太对了!我外公以前总念叨这些,说那时候的青年是真敢拼。”
“你外公不是参加过五四运动吗?”林羽想起苏瑶提过的往事,“有空让他老人家给我们讲讲?录音存档,说不定能加进纪录片里。”
“我问问他!”苏瑶立刻点头,“他最近天天看《觉醒年代》的预告,说要是能重拍,一定要更真实。”
挂了视频,林羽又接到老张的电话,语气激动得发颤:“林总!李大钊的扮演者找到了!话剧团的老周,试镜时念‘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全场都在鼓掌!”
“让他把那段录下来,我看看。”林羽打开邮箱,里面躺着苏瑶发来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北大红楼的砖墙斑驳,一群学生举着横幅,脸上是青涩却坚定的神情。
他把照片转发给美术组,附言:“就按这个质感来,砖缝里的青苔都得对上。”
接下来的日子,林氏文娱忙得像上了发条。道具组跑遍了古玩市场,就为找一个民国时期的钢笔;服装组把老裁缝请出山,一针一线复刻当年的长衫;演员们封闭训练,每天背诵历史文献,连走路姿势都在模仿老照片里的样子。
林羽每天都泡在片场盯进度。这天,他刚走到布景区,就见老张跟服化道组吵架:“这长衫的料子不对!当年都是粗棉布,不是这种细绸子!太精致了反而假!”
服化道组长急得脸红:“可演员们说粗棉布磨皮肤……”
“磨破了也得穿!”林羽走过去,拿起那件长衫,“当年的青年哪有那么娇贵?就用粗棉布,再做旧处理,袖口磨出毛边才对。”
演员老周正好路过,手里拿着本《李大钊文集》,闻言点头:“林总说得对,我这几天穿粗布褂子拍戏,才找到点糙劲儿。”
林羽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拍完,给你申请最佳敬业奖。”
傍晚,苏瑶带着外公来到片场。老爷子精神矍铄,拄着拐杖走到复刻的北大红楼前,眼眶一下子红了:“像……太像了……”他指着门口的石狮子,“当年我就在这底下听李先生演讲,他站的位置,就在那第三级台阶上。”
老周赶紧迎上去:“老爷子,我演李大钊,您给我说说他说话时的样子?”
“他啊,激动起来会拍桌子,声音像洪钟,”老爷子比划着,“但看你的眼睛时,又特别温和,像在跟你掏心窝子。”
林羽让助理把这些对话都录下来,转头对苏瑶说:“把老爷子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加进片尾的纪录片里。”
苏瑶点头,看着片场里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在拍一部剧,更像是在拼接历史的碎片。那些泛黄的照片、模糊的记忆,正通过镜头一点点变得鲜活。
国庆前一周,剧本初稿审核通过。李科长看片时红了眼眶,拍着林羽的肩膀:“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觉醒年代——有血有肉,有痛有燃!林氏文娱立大功了!”
林羽看着屏幕里闪过的画面:陈独秀在狱中写下《敬告青年》,鲁迅在灯下创作《狂人日记》,李大钊在莫斯科街头眺望远方……忽然觉得,这个国庆,他们送上的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片场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映着“庆祝国庆”的横幅,格外喜庆。演员们穿着民国服饰,在镜头前齐声高喊:“祝祖国生日快乐!”声音穿过布景,传到很远的地方,像在跟百年前的先辈们隔空对话。
林羽拿出手机,给团队群发了条信息:“加把劲,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怎么来的。”
屏幕亮起,系统提示:【传承历史记忆,触发隐藏奖励——‘先辈的注视’buff,全剧组创作效率提升30%。】
他笑了笑,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红得像当年青年们举起的旗帜。这个国庆,注定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