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
王氏饭店的灯光总是昏黄得恰到好处,既不刺眼又能照亮每个角落的人情冷暖。王老板擦拭着柜台,耳边是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和食客们的谈笑声。门上的铃铛响了,他抬头望去,一位年轻的女孩站在门口,略显犹豫。
“欢迎光临,几位?”王老板招呼道。
女孩看起来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长发扎成马尾,几缕碎发垂在额前。她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睛很亮,像夜空中最倔强的星。
“就我一个。”她声音很轻,却清晰。
王老板指了指靠窗的位置,“那里安静,适合一个人吃饭。”
女孩点点头,却没有立即走过去,而是站在原地,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菜单和价格表。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捏着衣角,这个细微的动作没能逃过王老板的眼睛。
“来碗阳春面吧,”她终于说道,声音更轻了,“不要加蛋。”
王老板应了声好,心里却明白了几分。这女孩不是本地人,穿着朴素,点最便宜的面还特意嘱咐不加蛋,显然是经济拮据。他朝厨房喊了菜单,转头时发现女孩已经坐在了窗边,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眼神有些空洞。
面很快做好了,王老板亲自端过去。女孩小声道谢,拿起筷子慢慢吃起来。她吃得很仔细,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够吃吗?要不要再加点?”王老板问道。
女孩连忙摆手,“够了,很好吃,谢谢老板。”
王老板打量着她。女孩的脸色不太好,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但坐姿笔直,举止有度,不像普通打工妹。
“听口音不是本地人?”王老板搭话道。
女孩微微一笑,“来卖菜的,早上刚从乡下过来。”
“卖菜?”王老板有些惊讶,“你看上去像个大学生。”
这话似乎触动了什么,女孩的眼神黯淡了一瞬,又很快恢复明亮,“曾经是。中医药大学的。”
王老板来了兴趣,在她对面坐下,“中医药大学?那可是重点大学啊!怎么现在...”
“卖菜?”女孩接过话头,唇角勾起一抹苦涩的弧度,“生活所迫。”
就在这时,门铃又响了,几个熟客走进来,王老板只得起身招呼。等他忙完一阵,回头看时,女孩还坐在那里,面前的空碗已经收拾整齐,她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只是望着窗外,不知在想什么。
王老板泡了壶茶走过去,“喝杯茶吧,算我请的。”
女孩受宠若惊地接过,“谢谢您,老板您人真好。”
“叫我老王就行。”王老板给自己也倒了杯茶,“刚才你说你是中医药大学的,怎么不继续做这行?现在中医挺吃香的。”
女孩捧着茶杯,热气氤氲中,她的眼神变得迷离起来。良久,她轻声说:“我家的情况...不允许。”
就这样,在王氏饭店这个昏黄的角落里,年轻的女孩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她叫苦荞,人如其名,生命如苦荞般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
“我出生那天,母亲正在地里收割苦荞麦。”苦荞说,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茶杯,“接生婆说我这孩子命硬,像苦荞一样能在旱地里活下来。父亲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母亲却执意要叫我这个名字。”
苦荞的家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土地贫瘠,只适合种植像苦荞这样耐旱的作物。她是长女,下面还有个弟弟叫远志,取自中药远志,寓意着远大志向。
“弟弟出生时,村里的老中医给取的名字。”苦荞的语气里有一丝怀念,“他说远志这味药能安神益智,治疗健忘惊悸,希望弟弟将来能有出息,不忘本。”
苦荞从小聪颖过人,村里小学的老师说她是他教过最聪明的孩子。十二岁那年,苦荞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县城的重点中学,成了村里的骄傲。
“那时候我每天要走十里山路去上学,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苦荞说,“母亲总是早早起来给我准备干粮,玉米饼子或者烤红薯,塞满我的书包。”
苦荞的父亲是个石匠,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母亲则在家操持家务,种着几亩薄田。虽然不富裕,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变故发生在苦荞初三那年。
“母亲开始总是说累,脚肿得穿不上鞋。”苦荞的声音低沉下来,“起初以为是干活累的,直到有一天她晕倒在了地里。”
诊断结果是尿毒症。这个病名对山里人来说陌生而恐怖,只知道它需要很多钱治疗,而且治不好。
“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耕牛,带着母亲去省城看病。”苦荞说,“回来后,他好像老了十岁。”
为了支付母亲的医药费,父亲接更多的活计,日夜不停地劳作。苦荞则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和照顾弟弟的责任。即使这样,她仍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高考那年,苦荞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医药大学。
“我想治好母亲的病。”她说,眼神坚定,“也想帮助像我们一样没钱看病的穷人。”
苦荞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还获得了奖学金。村里的乡亲们凑钱给她做了新被褥,买了去省城的车票。那天,母亲拖着病体坚持要送她到村口。
“好好学,别惦记家里。”母亲握着她的手说,声音虚弱却充满希望,“将来当个好大夫。”
苦荞没有辜负期望。在大学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教授们都很欣赏这个来自山村的姑娘,说她“有悟性,有医心”。
然而家庭的困境并没有因为她的入学而好转。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需要定期透析。父亲由于常年劳累,也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阴雨天几乎无法下床。
“大二那年,弟弟考上了县重点高中。”苦荞的声音开始颤抖,“我知道家里供不起两个学生了。”
远志比苦荞小两岁,同样聪明好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兴奋地跑到地里告诉正在干活的父亲,却只得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那天晚上,苦荞接到弟弟的电话。
“姐,我不想念书了。”远志的声音出奇地平静,“城里有个建筑工地招工,包吃包住,一个月能挣三千呢。我去了,就能给妈治病了。”
苦荞在电话这头急得直跺脚,“胡说!你必须上学!钱的事姐来想办法,我可以多打几份工...”
“姐,你成绩那么好,将来能当医生,治好多人的病。”远志打断她,“我不一样,我读书没你好。就这么定了,我已经跟工头说好了,下周就去。”
苦荞连夜坐车赶回家,想要阻止弟弟的决定。然而当她推开家门时,看到的是母亲虚弱地躺在床上,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眉头紧锁。弟弟正在灶前熬药,瘦弱的肩膀看上去不堪重负。
“姐,你怎么回来了?”远志惊讶地问。
苦荞红了眼眶,“我不准你辍学!听到没有?”
母亲挣扎着坐起来,“荞儿,让志儿去吧...是爸妈没本事...”
那一刻,苦荞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她知道,这个家的重担,注定要有人来扛。
远志出门打工的那天,天气阴沉。苦荞特意请了假回家送他。弟弟只带了一个破旧的背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母亲连夜烙的饼。
“到了工地就给家打电话。”苦荞嘱咐道,偷偷塞给弟弟两百块钱,“这是姐攒的,你拿着买点吃的。”
远志推辞不要,“姐你自己留着,学校里用钱的地方多。”
“拿着!”苦荞强硬地把钱塞进弟弟口袋,“在外面别亏待自己。等姐毕业工作了,你就回来继续读书,听见没?”
远志点点头,眼圈红了,“姐,爸妈就拜托你了。”
客车来了,远志上了车,从窗口向他们挥手。苦荞和父母站在路边,直到车子消失在尘土飞扬的道路尽头。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完好无损的远志。
事故发生在当天下午。远志乘坐的客车在盘山公路上与一辆货车相撞,多人伤亡。消息传到村里时,苦荞正在给母亲煎药。
“荞儿!荞儿!”邻居大叔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出事了!志儿坐的车...出车祸了!”
苦荞手里的药碗“啪”地摔在地上,棕色的药汁溅得到处都是。
赶到县医院时,远志已经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说,他头部受到重创,需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
手术进行了整整八个小时。苦荞和父母守在门外,每一分钟都如同一年那么漫长。当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时,主治医生疲惫地走出来,摇了摇头。
“命保住了,但是...”医生斟酌着用词,“脑损伤很严重,能不能醒来,就看造化了。”
远志在重症监护室里躺了半个月才恢复意识。然而醒来后的他,不再是那个聪明活泼的少年了。严重的脑损伤让他失去了大部分记忆,语言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右侧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更糟糕的是,由于远志是私自外出打工,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工地方面拒绝承担医疗费用。为了支付高昂的手术费和住院费,苦荞家欠下了巨额债务。
“那时候,我几乎想要退学。”苦荞说,声音平静得令人心疼,“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妈妈说,如果我退学,她就停止治疗。”
苦荞最终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多家医院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但她都婉言谢绝了。
“我不能离开家太远。”她解释道,“父母身体不好,弟弟需要人照顾。城里工作虽然好,但开销大,而且没有时间照顾家人。”
苦荞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师生惊讶的决定:回乡创业,带着弟弟卖菜。
“我学过中药,知道什么蔬菜有药用价值。”苦荞说,“我种药膳蔬菜,现场给顾客讲解食疗方法,生意还不错。”
起初,父母坚决反对。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最后竟然回家卖菜,这在村里成了笑话。但苦荞坚持己见。
“知识不会白学。”她这样告诉父母,“我用我所学帮助别人保持健康,同时能照顾家庭,这没什么不好。”
苦荞租了一小块地,专门种植药食同源的蔬菜:降压的芹菜、明目枸杞叶、清热解毒的苦瓜...每天清晨,她带着弟弟一起出摊,将蔬菜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立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每种蔬菜的药用价值和食用建议。
“起初没人相信一个卖菜的懂中医。”苦荞笑了笑,“直到有一天,市场里卖猪肉的老王血压高头晕,我教他用芹菜汁兑蜂蜜喝,真的管用了。从此我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人。”
生意渐渐好起来,苦荞还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茶和药膳包搭配销售。她始终保持着实惠的价格,对经济困难的顾客甚至免费赠送。
“有一天,我在收摊时发现菜筐里多了一袋鸡蛋和一把挂面。”苦荞的眼睛闪着光,“不知道是谁放的。从那以后,经常有人悄悄往我摊位上放东西——一把葱,几头蒜,有时是一块肉。我知道,那是曾经帮助过的人在回报我。”
然而生活从不轻易放过苦荞。三个月前,母亲的病情恶化,需要更频繁的透析。父亲的风湿也越来越严重,几乎无法行走。弟弟虽然有所恢复,但仍然需要全天候照顾。
“所以我来了省城。”苦荞说,“这里医院好,菜价也高。我白天卖菜,晚上接一些抄写整理的零活,周末带母亲去医院透析。”
苦荞在城郊租了一间小平房,将全家都接了过来。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菜,然后赶到早市占摊位。上午卖完菜后,她要赶回家给家人做饭,下午继续出摊,晚上则做零工到深夜。
“累吗?”王老板忍不住问。
苦荞笑了笑,那笑容里有说不出的疲惫,却也有不容忽视的坚韧,“累啊,怎么不累。但看到弟弟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母亲的气色好了一些,就觉得值得。”
她看了一眼墙上的钟,突然站起身,“哎呀,这么晚了!我得去接弟弟了,说好带他去康复训练的。”
王老板连忙打包了几个馒头和一份红烧肉,“拿着,晚上热热吃。”
苦荞推辞不过,只好接过,连声道谢。走到门口时,她突然转身,“王老板,谢谢您听我说这么多。很久没人愿意听我唠叨了。”
王老板摆摆手,“以后常来,给我讲讲你的药膳蔬菜,我感兴趣着呢。”
苦荞点点头,推门离去。门铃叮当作响,她的身影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
王老板站在窗前,望着那个瘦弱却挺直的背影,久久没有移动。
从那以后,苦荞偶尔会来王氏饭店吃饭,总是点最便宜的阳春面,但王老板总会“不小心”多给她加个蛋或者几片肉。有时她会带来一些自己种的蔬菜送给王老板,两人渐渐熟络起来。
一个雨天的下午,饭店里没什么客人,苦荞带着弟弟来了。男孩看上去十七八岁,清秀的脸上带着稚气和明显的病容,右腿走路有些不自然,右手蜷缩在胸前。但他的眼睛很亮,和苦荞很像。
“王老板好。”男孩口齿有些不清,但努力地表达礼貌。
苦荞温柔地扶着弟弟坐下,“这是远志,今天康复训练表现好,带他来吃面奖励一下。”
王老板连忙招呼后厨做两碗招牌牛肉面,外加几个小菜。苦荞要阻止,被王老板瞪了回去,“今天我请客,不许推辞!”
吃饭期间,王老板观察到苦荞对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细心地把面条剪短,帮他把肉切成小块,耐心地听他断断续续地说话。远志偶尔会因为手不稳把汤洒在身上,苦荞从不责备,只是温柔地擦干净。
“姐...好吃。”远志努力地说着,向苦荞露出一个天真的笑容。
苦荞摸摸他的头,“好吃就多吃点,王老板手艺最棒了。”
看着这一幕,王老板心里既酸楚又感动。他突然有了个主意。
“苦荞,你愿不愿意在我们饭店门口摆个摊?”王老板提议道,“这里人流量大,而且我可以帮你宣传药膳蔬菜的概念。”
苦荞惊讶地睁大眼睛,“这...合适吗?会不会影响您做生意?”
“说不定还能带来更多客人呢!”王老板笑道,“现代人不就讲究健康饮食吗?你这中医药大学高材生亲自种的药膳蔬菜,绝对是卖点。”
于是,从第二天起,王氏饭店门口多了一个小小的蔬菜摊。苦荞每天清早会送来新鲜采摘的蔬菜,王老板则帮她照看摊位,向顾客推介。
果然如王老板所料,药膳蔬菜的概念很受欢迎。许多来饭店吃饭的客人都会顺便买些蔬菜回家,甚至有人专门为了买菜而来,顺便就在饭店解决了吃饭问题。
一个月后,苦荞的蔬菜已经供不应求。王老板趁机提议:“苦荞,你有没有想过扩大种植?我可以投资,咱们合作。”
苦荞犹豫了,“可是我没有那么多土地和时间...”
“土地我可以想办法,种植可以请人。”王老板说,“你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这样你既能赚钱,又不必那么辛苦。”
在王老板的鼓励和帮助下,苦荞租下了城郊一块更大的土地,雇了两个帮手。她精心设计种植计划,根据不同季节和功效搭配蔬菜品种。王老板则在饭店里推出了“药膳套餐”,每道菜都用苦荞种的蔬菜,并注明食疗功效,大受欢迎。
生意越做越红火,苦荞一家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她换了稍大一些的房子,给父母买了更好的药,弟弟的康复训练也增加了频率。
一个春日的午后,苦荞来到饭店,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
“王老板,我弟弟...弟弟他今天自己走了好几步!”她激动得声音发颤,“康复师说这是奇迹!”
王老板由衷地为她高兴,“太好了!我就说好人有好报!”
苦荞眼中闪着泪光,“谢谢您,王老板。要不是您帮忙,我现在还在为医疗费发愁,根本没能力给弟弟最好的康复治疗。”
王老板摆摆手,“是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换来的。我只不过搭了把手。”
那天晚上,饭店打烊后,苦荞特意留下来帮忙收拾。等员工都走后,她郑重地对王老板说:“王老板,我有个想法。我想开一家小小的药膳餐馆,专门为慢性病患者和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实惠的药膳。您觉得可行吗?”
王老板眼睛一亮,“太可行了!现在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你这个中医药大学专业人士做的药膳,肯定有市场!”
“不只是为了赚钱。”苦荞认真地说,“我想帮助像我家一样受疾病所困的家庭。药膳预防比治病更省钱,我想推广这个概念。”
王老板沉思片刻,猛地一拍桌子,“这样!我有个朋友在城南有处小店面正要出租,地段不错,租金也合理。我入股,咱们合伙干!”
苦荞惊喜交加,“这...这怎么好意思...”
“别说客套话。”王老板打断她,“我看好这个项目,也看好你。就这么定了!”
三个月后,“苦荞药膳坊”在城南正式开业。店面不大,但布置得温馨雅致,墙上挂着中药材图片和食疗知识,每张餐桌上的菜单都详细标注了每道菜的功效和适宜人群。
苦荞负责食材和配方,王老板负责运营管理。开业初期,生意不温不火,但渐渐地,口碑传开了。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发现,长期食用苦荞设计的药膳后,身体状况确实有所改善。
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位老人走进店里。苦荞一眼就认出那是她大学时的中医诊断学教授李教授。
“李教授!”苦荞惊喜地迎上去。
李教授打量着苦荞,恍然道:“苦荞?是你?听说你回乡下了,怎么...”
苦荞简要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李教授听后唏嘘不已,“可惜了,你是那届最有天赋的学生啊。”
苦荞笑了笑,“教授,我现在仍然在用您教的知识帮助别人啊。”
李教授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听说你的药膳很有效,我特意带母亲来试试。她糖尿病多年,最近胃口不好。”
苦荞仔细为老人把了脉看了舌苔,然后亲自下厨做了几道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药膳。老人吃得很开心,连连称赞。
临走时,李教授拉着苦荞的手说:“学校现在有中医药推广项目,需要你这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你想不想来做个兼职讲师?每周一两次课,分享药膳与养生知识。”
苦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我可以吗?”
“当然!”李教授肯定地说,“你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教材。”
就这样,苦荞开始每周去中医药大学授课两次。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她将深厚的中医理论与艰苦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讲得生动而深刻。
与此同时,药膳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苦荞雇佣了几名员工,其中包括两名残疾人士。她始终保持着实惠的价格,对经济困难的顾客实行折扣甚至免费。
一个周末,苦荞正在店里忙碌,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姐!”
她转头,看见远志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小束野花。更令人惊喜的是,他是自己走过来的,虽然步伐还不稳,但确实没有搀扶。
“远志!”苦荞冲过去抱住弟弟,激动得热泪盈眶,“你自己走过来的?”
远志点点头,努力而清晰地说:“给...姐姐...花。”
苦荞接过那束略显杂乱的野花,仿佛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店里的顾客们纷纷鼓起掌来,大家都知道苦荞和远志的故事,为这个奇迹般的时刻由衷高兴。
晚上打烊后,苦荞推着远志的轮椅走在回家的路上。初夏的晚风温暖宜人,满天星斗闪烁。
“姐,”远志突然开口,“谢...谢你。”
苦荞蹲下身,平视着弟弟的眼睛,“为什么要谢姐姐?”
“为...了一切。”远志努力组织着语言,“你放...放弃了...很多。”
苦荞摇摇头,“姐姐没有放弃任何东西,我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实现梦想。”
她望向夜空,继续说:“你知道吗?中医讲究‘治未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我现在做的药膳推广,可能比在医院当医生帮助的人更多。”
远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说:“我...我也想...帮忙。”
苦荞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你已经在帮忙了。每次看到你进步,就是给姐姐最大的力量。”
一年后,“苦荞药膳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社会企业,不仅开设了分店,还成立了药膳培训中心,免费培训贫困人群种植药膳蔬菜和烹饪技能。
苦荞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她获得了“年度青年创业者”奖项,还被邀请到各地演讲分享经验。
然而无论多忙,她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每周她都会亲自坐诊一天,为顾客提供免费的中医咨询和药膳建议。王氏饭店门口的小菜摊也保留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个秋天的傍晚,苦荞结束一天的忙碌,来到王氏饭店。王老板正在柜台算账,抬头看到她,笑道:“大忙人今天怎么有空来了?”
苦荞递上一个保温盒,“新研发的秋燥润肺汤,您尝尝。”
王老板接过保温盒,感慨道:“看着你一步步走到今天,我真替你高兴。”
苦荞真诚地说:“要不是您当年的那碗阳春面和倾听,我可能没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王老板摆摆手,“是你自己的坚强和善良带来了今天的一切。”
两人正聊着,门铃响了,一个年轻人扶着一位老人走进来。苦荞一眼认出那是她和弟弟曾经的主治医生。
“医生!”苦荞惊喜地迎上去。
医生打量着苦荞,恍然道:“你是...远志的姐姐?变化真大,我差点没认出来。”
苦荞笑着点头,“是啊,好多年了。您怎么找到这里的?”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报道。”医生说,“正好带父亲来尝尝你的药膳。”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其实,我今天来还有另一个目的。医院最近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科,正在寻找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养学的人才。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
苦荞愣住了,“您的意思是...”
“我想邀请你回医院工作。”医生直截了当地说,“兼职也可以,主要负责药膳食疗这一块的指导工作。”
苦荞沉默了。这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机会,如今就在眼前。
王老板插话道:“这是好事啊苦荞!你不是一直想当医生吗?”
苦荞沉思良久,缓缓开口:“谢谢您的好意,医生。但是我想我不能接受。”
众人都惊讶地看着她。
苦荞继续说道:“我现在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在医院里穿着白大褂治病救人,但通过药膳预防和辅助治疗,也许能帮助更多的人。而且...”她看向窗外的小菜摊,“这里有我起步的根,有我许下的承诺——帮助那些像我家一样受疾病所困的家庭。”
医生听后,非但没有失望,反而露出赞赏的表情,“我理解也尊重你的选择。不过,合作总是可以的吧?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很需要你这样的专家指导药膳搭配。”
苦荞眼睛一亮,“这个当然没问题!我很乐意。”
就这样,苦荞成为了医院的药膳顾问,每周去指导一次。她还将自己的药膳坊作为医院指定的康复饮食供应点,为出院患者提供合适的食疗套餐。
日子忙碌而充实。苦荞的药膳事业越做越大,但她从未忘记初心,始终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年底的时候,苦荞组织了一场“药膳慈善宴”,邀请贫困的慢性病患者免费品尝药膳,现场还提供简单的健康咨询。那天,王老板、李教授、主治医生等许多帮助过她的人都来了,大家一起忙碌着,笑声不断。
宴会结束后,苦荞推着远志走在回家的路上。街边的灯笼已经亮起,温暖的光芒洒在姐弟俩身上。
“姐,”远志突然开口,声音比以往清晰许多,“我以后...也想帮你...做药膳。”
苦荞停下脚步,蹲下身平视着弟弟,“真的吗?远志有什么想法?”
远志认真地点头,“我...记得...妈妈以前...做的野菜粥。好吃...又健康。”
苦荞的眼眶湿润了。这是远志车祸后第一次主动提起过去的记忆。
“那我们就一起研究,把妈妈的味道做成药膳。”苦荞握住弟弟的手,微笑着说。
远志努力地回握着姐姐的手,脸上绽放出一个完整而明亮的笑容。
街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但无论影子多么瘦长,始终紧密相依,向前延伸。苦荞抬头望向远方,天空中最亮的星正熠熠生辉,如同她初来这座城市时那样。
生活给予苦荞无数磨难,她却像她的名字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花。这花不艳丽,不芬芳,却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和最治愈的力量。
苦荞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母亲的病需要持续治疗,父亲的腿疾时而发作,弟弟的康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不再害怕,因为经历过最深的黑暗,所以不再畏惧任何挑战。
她推着弟弟继续向前走去,脚步坚定而从容。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又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苦荞的药膳和故事获得力量。而她,将继续前行,带着苦荞般的坚韧和中医的智慧,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灵魂。
星光洒满前路,苦尽甘来,恰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