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二十二日的清晨,新城靠山的位置传来最后一声 “咚” 的凿石声 —— 石壮举着玄铁石锤,在第三间粮库窑洞的门楣上敲下最后一块青石,刻着 “储粮” 二字的石牌稳稳嵌在中央。窑洞外,云瑶正用灵气丝顺着墙面游走,淡青微光渗入青石缝,将孙老药熬制的灵草灰泥浆封得严丝合缝:“灵气护层能挡潮气,灵草灰能防虫蛀,这粮库放半年粮都不会坏。”
李猛走过来,推开窑洞木门 —— 洞内宽敞得能容下十辆牛车,地面铺着三层晒干的稻草,再垫上青石板,角落还挖了通风的小窗,窗上蒙着蕨叶族编的细草帘,既能透气又能挡灰尘。“张老栓,你看这粮库能存多少粮?” 他转头问蹲在洞外查土壤湿度的张老栓。
张老栓摸了摸洞壁,又量了量窑洞长宽:“三间窑洞加外面的青石粮仓,能存三万斤粟米、五千斤灵草籽!圣地的储备粮大概有两万斤,先运过来正好装满两间窑洞,剩下的留着收新稻子。”
这话让李猛定了主意:“今天就运圣地的粮!圣地离新城近,路也好走,先把储备粮搬过来,粮库满了,大伙建城也安心。” 他立马安排:“石肤族派十五人,每人扛百斤粮袋;人族推五辆新造的运粮车,老铁匠昨天刚做好的,能装五百斤;兔山带十个箭手护路,防止小股妖兽偷袭;鹿鸣族派五个猎手探路,提前清掉路上的荆棘;张老栓和蕨蓝带着人,在粮库等着接粮、分类存放。”
消息传开,各族都来搭手 —— 石肤族的汉子们扛着粗麻布粮袋,往圣地方向走,石勇拍着胸脯:“俺们力气大,百斤粮袋扛着走三里地不费劲!” 人族的阿明领着工匠,把老铁匠造的运粮车推出来 —— 车身是松木做的,车轮裹着玄铁皮,推起来又稳又省力,他试着装了袋粟米,轻轻一推就往前走:“这车子比抬着省劲,一趟能顶五个人扛的量!”
清晨的阳光刚越过山头,运粮队伍就出发了 —— 鹿鸣族的猎手走在最前,用骨铲拨开路边的荆棘;兔耳族的箭手走在队伍两侧,箭囊敞开,眼睛盯着四周的树林;中间是石肤族的汉子们扛着粮袋,人族的运粮车跟在后面,车轮 “轱辘轱辘” 响,在土路上压出整齐的车辙。
路上遇到一段小坡,运粮车往上推有些费劲。石壮立马喊:“石肤族的来搭把手!” 五个汉子冲过去,一边两人扶着车把,中间一人在后面推,“嘿哟” 一声就把车推上了坡。阿明擦着汗笑:“还是人多力量大!这车子要是没你们帮着推,还得绕路。”
云瑶也跟在队伍里,见石肤族汉子们扛着粮袋出汗,就用灵气丝在他们肩头缠了圈淡青护层,减轻些粮袋的重量:“这样扛着能轻些,别累着了。” 石勇感受着肩头一轻,忍不住咧嘴:“云瑶丫头的灵气真管用!俺现在觉得还能多扛五十斤!”
孙老药推着陶桶跟在后面,桶里装着解暑的灵草汤,见谁歇气就递上一碗:“天热,多喝点汤,别中暑了。” 孩子们也没闲着,阿牛领着几个半大孩子,在路边捡光滑的石子,垫在运粮车容易陷的地方,丫丫则帮着孙老药递陶碗,小嗓子喊着:“叔叔们快喝汤,喝完有力气运粮!”
正午时分,运粮队伍到了圣地 —— 圣地的粮窖在山脚下,由几个老族人看守,见新城的人来运粮,立马打开窖门。窖里的粟米装在粗陶罐里,灵草籽用草袋封着,都透着干燥的香气。石肤族的汉子们抱起陶罐往粮袋里倒,人族的运粮车则直接装草袋,没半个时辰就装好了两万斤粮。
往回走时,太阳更烈了,可没人喊累 —— 石肤族的汉子们哼着号子,运粮车的车轮转得更快,兔耳族的箭手还在路边采了些野果,分给大伙解渴。路过灵田时,张老栓指着长势喜人的稻苗:“等这稻子熟了,咱们再运过来,到时候粮库就能装满,冬天再也不用愁没粮吃!”
傍晚时分,运粮队伍终于回到新城粮库。蕨蓝带着族里人早已在窑洞外等着,手里拿着编好的草帘,每袋粮入库前都要裹上一层:“草帘能隔潮气,还能区分粟米和灵草籽。” 张老栓则指挥着摆放:“粟米放左边窑洞,灵草籽放右边,中间留条通道,取粮方便。”
石肤族的汉子们把粮袋搬进窑洞,人族的运粮车直接把粮卸在青石粮仓里,直到夕阳西下,两万斤圣地储备粮全被妥善存好。李猛站在粮库门口,望着满仓的粮食,声音洪亮:“粮库满了,咱们的底气就足了!以后建城、抗魔,再也不用怕没粮吃,等新稻子熟了,咱们的粮库会更满,日子会更稳!”
众人围着粮库鼓掌,石壮举着玄铁石锤喊:“有粮在手,咱们砌墙更有劲!明天就把城墙砌到两丈高!” 阿明也笑着说:“运粮车好用,明天再让老铁匠多造几辆,以后运东西更方便!”
夜色降临时,粮库的木门被牢牢锁上,云瑶还在门楣上缠了圈灵气丝,只要有人靠近,灵气就会发光报警。张老栓坐在粮库旁的石凳上,望着窑洞的方向,嘴里念叨着:“等新稻子熟了,俺要亲自把稻子送进来,让大伙都吃上新米。”
新城粮库的灯光在月光下亮着,像座安稳的灯塔,守护着满仓的粮食,也守护着新城所有人的希望。大伙都知道,这两万斤粮不仅是储备,更是定心丸 —— 有粮在,建城的脚步就能更快,住进新城的日子就更近,安稳的生活,正从这满仓的粮食里,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