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十六日的晨光刚漫过新城灵田,就有串轻快的脚步声从旧据点往新学堂赶 —— 阿牛把石板夹在胳膊下,石笔攥在手里,鞋尖沾着的灵田泥土都没蹭掉;丫丫抱着洗得发白的灵草兔玩偶,草编书包里装着昨天捡的圆石子,小碎步跟在后面;十几个孩子跟着他俩,叽叽喳喳的笑声混着灵草的清香,飘得老远。
“慢些跑!别撞坏学堂的草帘门!” 老周早站在新学堂门口,手里捧着用树皮订的课本,见孩子们涌过来,赶紧往旁边挪了挪。阿牛猛地停脚,石板 “啪” 地贴在胸口,他伸手摸了摸学堂门帘上绣的小太阳,眼睛亮得像浸了晨露:“老周爷爷,这草帘比旧学堂的破布帘软多啦!还带着香味呢!”
进了教室,孩子们立马扑向自己选好的座位 —— 阿牛抢了靠窗的位置,推开细草编的窗,正好能看见灵田里泛着油光的稻苗;丫丫挨着他坐下,把灵草兔放在稻草铺的坐垫上,轻轻拍了拍:“以后咱们不用再挤着背口诀啦,我这能坐两个灵草兔呢!”
上课的铜铃 “叮铃” 响了 —— 那是老铁匠用旧铜片敲的,挂在房梁上,风一吹都能晃出清亮的声儿。老周走到石板前,捏着木炭写下三个方方正正的字:“城”“田”“家”。“今天学的字,都跟咱们的新城有关!” 他指着 “城” 字,往窗外的新城墙努了努嘴,“你们看那青灰色的墙,就是‘城’,能挡妖兽,能护着咱们吃饭睡觉!”
孩子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 —— 新城墙已砌到一人半高,石肤族汉子们扛着青石的身影在墙顶晃,“叮叮当当” 的凿石声偶尔飘进教室。阿牛突然举起手,石笔在指尖转了个圈:“老周爷爷,‘城’里面是不是有好多房子?我想住能看见稻苗的房子,这样早上一睁眼就能看稻子长高没!”
这话像撒了把豆子,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扎羊角辫的小禾晃着腿,辫子上的红绳都飘起来:“我要住有小院子的房子!种上蕨蓝阿姨编草帘的韧草,我也能编灵草兔啦!” 穿粗布褂的小石头攥着石笔,在石板上画了个小箭楼:“我要住靠近城墙的房子!能帮兔山叔叔递箭囊,还能看箭射向天上的鸟!”
老周笑着把孩子们的心愿记在树皮课本上, charcoal 笔在纸页上沙沙响:“等新城的房子盖好,咱们就按心愿分!阿牛住看稻苗的屋,小禾有小院子,小石头挨城墙 —— 只要咱们一起等,很快就能搬进来!”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全涌到教室外。丫丫蹲在云瑶种的爬藤灵草旁,指尖轻轻碰了碰刚冒的嫩须:“灵草快点爬,爬满草帘就能挡太阳啦!要是我家窗户边也种这个,肯定天天都香!” 阿牛则领着几个男孩跑到学堂旁的土坡上,往住房区望 —— 人族工匠们已搭起第一间房的木架,松木杆在晨光里泛着浅黄,像立起来的大骨架。
“你们看!那是房子的架子!” 阿牛指着木架,声音都拔高了,“等盖好屋顶,咱们就能搬过来!晚上能听河边的水声,早上能闻稻苗的香味,比旧据点好一百倍!”
“我要跟阿牛住邻居!”“我要在院子里养小鸡,下蛋给大家吃!”“我要跟丫丫一起编草兔子,挂满整个屋子!” 孩子们围着土坡坐成圈,石板放在腿上,画起歪歪扭扭的房子:有的屋顶画着稻穗,有的墙根画着灵草,还有的在门口画了个小铜铃,跟学堂的一模一样。
中午放学时,孩子们排着队往旧据点走,路过灵田时正好遇见张老栓。他正提着陶壶给稻苗浇灵气水,壶里的水泛着淡青的光。“张爷爷,稻子啥时候能熟呀?” 丫丫仰着小脸问,灵草兔的耳朵都蹭到张老栓的衣角了。
张老栓放下陶壶,摸了摸她的头,掌心的老茧都带着温乎气:“等稻子黄了,咱们就把米存进新城的粮库!到时候你们住进新城,天天都能吃白米饭,还能就着灵草炒的菜!”
孩子们听得眼睛更亮了。阿牛突然举起石板,上面用木炭写着 “新城家” 三个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写得用力:“咱们以后都住新城!一起上课,一起看稻子,一起等城墙盖好,好不好?”
“好!以后要住新城!” 十几个孩子的声音凑在一起,顺着灵田的风飘向新城墙。墙顶的石力正好听见,直起身往这边挥了挥玄铁石,声音洪亮:“快啦!再盖些日子,就让你们住新家!”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又绕回新学堂。丫丫抱着灵草兔,对着爬藤灵草小声说:“灵草快点长,房子快点盖,咱们很快就能住进来啦!” 阿牛把石板抱在怀里,心里盘算着:明天要教大家写 “家” 字,还要在石板上画更多的房子,连院子里的小鸡都画上。
新学堂的草帘门在晚风里轻轻晃,房梁上的铜铃偶尔响两声,像在应和孩子们的期待。远处,新城墙的凿石声还没停,灵田的稻苗在暮色里泛着淡绿,孩子们心里的 “新城梦”,正跟着这座慢慢长起来的城,扎下根,发着芽,等着某天长成能遮风挡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