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成功配制出合格电解液的消息,如同给电池研发项目注入了最强的催化剂。林烽深知,解决了“血液”(电解液)问题,接下来就必须尽快造出强健的“心脏”(电池本体),才能让“太行猛虎”真正拥有随时可以咆哮的底气。他当机立断,在兵工厂一角,利用一间闲置的仓库,组建了一个小型的铅酸电池研制作坊,由苏婉总体负责技术,并从各车间抽调了十余名心灵手巧、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工人。
作坊虽小,但目标明确:建立一套能够稳定生产大容量、高性能铅酸蓄电池的工艺流程,不仅要满足坦克的启动和车载设备用电,未来还要为步话机、探照灯、甚至小型移动电站提供可靠的储能电源。
林烽将脑海中的理论知识结合瓦窑堡的实际条件,规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制造流水线,并亲自给苏婉和工人们讲解每一个环节的要点和原理。
第一道工序:栅格铸造——打造电池的“骨骼”
铅酸电池的电极并非实心铅块,而是由铅锑合金(林烽根据记忆,尝试性地加入了少量钙,以改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这在这个时代是相当超前的思路)铸造而成的、带有许多网格状空隙的板栅,这既是导电骨架,也是附着活性物质的载体。
· 模具制作: 老周的机加工车间根据林烽绘制的图纸,用铸铁精心加工出了正负极板栅的模具。模具内部刻有精细的网格凹槽。
· 合金熔炼: 在作坊一角砌筑了小型的熔铅炉。将回收的废铅锭(主要来自旧电池和缴获的铅制品)与精确称量的锑锭、以及极少量的钙屑(从某些合金中设法提取)一同投入坩埚中熔化。控制熔炼温度和搅拌,确保合金成分均匀。
· 浇铸成型: 工人们用长柄铁勺舀起沸腾的、银亮沉重的铅液,小心翼翼地浇入预热的模具中。待铅液冷却凝固后,打开模具,一片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结构精巧的板栅便诞生了。初学的工人难免紧张,有时浇铸不满,有时会产生气泡,但在老师傅的指导和反复练习下,成品率很快提了上来。看着一排排铸造好的板栅,苏婉打趣道:“咱们这像是在给电池做‘排骨’呢!”
第二道工序:活性物质涂膏——赋予“骨骼”以“血肉”
光有板栅还不够,需要在上面涂覆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
· 正极膏: 主要成分是铅丹(pb?o?,一种橙红色粉末),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和纤维(用旧棉絮捣碎制成)作为粘结剂,搅拌成具有一定粘稠度的膏状物。
· 负极膏: 主要成分是黄丹(pbo,灰色粉末) 和海绵状铅粉,同样加入稀硫酸和纤维粘结剂,搅拌成膏。
· 手工涂填: 这是极其细致的工作。工人们用特制的木制或骨制刮板,手工将对应的膏体仔细地、均匀地填涂到板栅的每一个网格空隙中,不能太薄(影响容量),也不能太厚(容易脱落),更要确保不残留气泡。苏婉严格把控着膏体的粘度和涂填的均匀度,她纤细的手指常常和工人们一样,沾满了铅灰色的膏体。林烽来看时,见她专注的样子,笑道:“咱们苏工现在成了‘捏泥巴’的专家了。”苏婉佯怒地瞪他一眼,嘴角却带着笑。
第三道工序:极板干燥与固化——“淬火定型”
涂膏后的湿极板非常脆弱,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稳定。
· 表面干燥: 先将涂膏后的极板放置在通风处自然晾干,或者利用车间余热进行低温烘干,使表面固化。
· 高温固化(熟成): 这是关键步骤。将表面干燥的极板放入特制的、可以控制温度的固化室内,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保持数十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膏体中的铅氧化物与硫酸进一步反应,形成稳定的微观结构,机械强度大大增加,电化学活性也被“激活”。林烽和苏婉像照顾婴儿一样,日夜监控着固化室的温湿度。
第四道工序:电池组装——“合纵连横”
将处理好的正负极板(一片正极夹在两片负极之间,防止正极板翘曲)交错排列,中间用微孔橡胶或塑料隔板(最初试用过杉木片,但效果不佳,后来想办法搞到了一些废旧橡胶制品,熔化后压制成了简易隔板)隔开,防止短路。然后将一组组极板群装入硬质橡胶或塑料电池壳(这也是千方百计才找到的替代材料)中,盖上带有注液孔和极柱孔的电池盖。
· 焊接极群: 将同极性的极板耳部用铅锑合金焊条焊接在一起,形成汇流排,再与露在电池盖外的铅质极柱焊牢。焊接时必须快速准确,避免过热损伤活性物质。一时间,作坊里充满了烙铁的热气和松香(助焊剂)的味道。
· 密封: 用沥青(精心熬制的)将电池盖与壳体之间的缝隙彻底密封,确保电解液不会泄漏。
第五道工序:注液与充电活化——“注入灵魂”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
· 注液: 将苏婉精心配制、密度为1.280g\/cm3的硫酸电解液,用陶瓷漏斗小心地注入电池壳内,直至液面高出极板顶部。静置一段时间,让电解液充分渗透到极板的毛细孔中。
· 初充电(活化): 将电池连接到唐忠祥电工班专门改造的直流充电设备上(利用整流器将交流电变成直流),开始第一次充电。这个过程需要持续数十小时,严格按照林烽设定的“先恒流后恒压”的复杂规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电能驱动化学反应,正极膏中的物质逐渐转变为二氧化铅(pbo?,棕褐色),负极膏转变为海绵状铅(pb,青灰色),电池的电压逐渐建立,容量也被一点点“唤醒”。看着充电设备上电流表和电压表稳定的读数,所有人都充满了期待。
成功与喜悦
当第一次活化充电结束时,林烽、苏婉和所有参与研制的工人都紧张地围在第一批下线的三只铅酸蓄电池旁。
林烽亲自用万用表测量电压。
“单格电压2.15伏!六串联,总电压12.9伏!达到标准!”他高声宣布。
接着进行容量测试,连接一个模拟负载(大功率电阻),进行持续放电,直到电压下降到终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计算容量。
“容量……达到设计值的百分之九十五!”负责记录的技术员激动地喊道。
最后是启动电流测试,模拟坦克启动电机的瞬间大电流放电。电池表现稳定,电压降在允许范围内!
“成功了!我们自己的铅酸电池,成功了!”作坊里瞬间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几个月来的辛苦和汗水,在这一刻化为了最甜美的果实。
这些瓦窑堡自产的铅酸电池,不仅体积容量比远超那些旧货,而且内阻小,启动电流强劲,循环寿命也初步测试良好。它们被立刻应用到坦克的启动电源测试中,效果完美!V12发动机在强劲的电流驱动下,启动更加迅速有力。
不仅如此,这些电池很快就在其他领域大显身手:为批量生产的“太行蜂”步话机提供了稳定电源;给重要的车间和指挥所提供了应急照明;甚至开始尝试组装小型电池组,用于野战电台和未来的移动维修站……
看着作坊里逐渐成型的量产能力,看着那些整齐排列、标志着瓦窑堡在电化学能源领域实现突破的铅酸电池,林烽对苏婉说:“小婉,你看,咱们这不仅仅是在造电池,咱们是在为咱们的军队,储备随时可以释放的‘闪电’和‘力量’!”
苏婉依偎在他身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红晕,轻声回应:“嗯!等咱们的‘猛虎’带着这些‘闪电’冲上战场,一定会让敌人大吃一惊!”
铅酸电池的成功量产,如同为瓦窑堡兵工厂这只已然强悍的巨兽,安装上了高效可靠的“能量心脏”,使其持续作战能力和装备电气化水平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距离“太行猛虎”正式下山,只剩下最后一步——全面的野外行驶与战术测试!最终的咆哮,已在喉间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