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心脏”(发动机)和“双腿”(底盘)研发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个瓦窑堡兵工厂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到了下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上——装甲防护。这层钢铁外衣的坚固程度,直接决定了未来坦克在枪林弹雨中的生存能力。
负责装甲研发的彭家蒙,这位身材魁梧、手掌粗壮的底盘和结构专家,此刻正对着一块从日军九七式坦克上切割下来的均质装甲板样品发呆。旁边放着测试记录:用缴获的日军37毫米战防炮在标准距离射击,装甲板被成功击穿,留下一个边缘翻卷的窟窿。
“不行,光靠增加厚度太笨重,而且效果有限。”彭家蒙摇着他那颗大脑袋,对围过来的林烽、荣克、杨勇等人说道,“鬼子装备的47毫米反坦克炮威力更大,咱们要是造个二三十吨的铁疙瘩,机动性没了,还未必扛得住揍。得想点巧办法!”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画了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厚板,而是一个带有明显角度的斜面。
“第一个思路,倾斜装甲!”彭家蒙用力在斜面上画了一条线,“咱们不把装甲板直愣愣地竖着,而是让它带一个角度,比如正面装甲,我们设计成30度甚至更大的倾角。这样有什么好处?”
他自问自答:“第一,等效厚度增加!”他在斜面的垂直方向画了一条虚线,“看,炮弹实际要穿透的装甲路径,比装甲板本身的物理厚度要长!简单算一下,30度倾角,等效厚度差不多是实际厚度的1.15倍!咱们用更薄的钢板,就能达到更厚的垂直装甲的防护效果,省重量!”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增加跳弹概率!”彭家蒙做了一个弹手指的动作,“圆头或者风帽穿甲弹打过来,撞在倾斜的表面上,很容易因为力的分解而被‘滑开’,就像打水漂一样!只要角度合适,炮弹直接就飞了,连个坑都留不下!”
这个原理简单直观,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林烽点头:“这法子好!四两拨千斤!咱们的坦克不能光挨打,得让鬼子的炮弹找不到北!”
“光是倾斜还不够。”彭家蒙话锋一转,又画出了一个夹心饼干似的结构,“第二个思路,复合结构装甲! 我不想用单纯的均质钢甲。我琢磨着,咱们可以搞一个‘三明治’!”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用咱们自己能轧制的10毫米厚的高硬度钢板,负责磕碎炮弹的被帽或者让它变形;中间一层,不用钢,用5毫米厚的致密硬木——比如咱们太行山多的枣木或者榆木,经过防腐和压缩处理;最里面一层,再用3毫米的韧性较好的钢板。”
看着众人疑惑的目光,彭家蒙详细解释:“这可不是瞎搞。外层硬甲负责硬碰硬;中间的木层,看起来不起眼,作用可大了!第一,它能吸收和分散冲击波,削弱穿甲弹的‘后效’;第二,当穿甲弹芯(如果是碳化钨之类的硬质弹芯)穿透外层硬甲后,进入木层,木质的纤维结构会使其发生偏转、甚至断裂,极大地降低其穿透能力!这就好比一拳打在棉花和钢丝混合的垫子上,劲儿被卸掉了大半!最里面的韧性钢板,则是最后的防线,主要防止崩落的碎片伤及乘员和设备。”
这个“土法复合装甲”的思路,让所有人都感到新奇。李均沉吟道:“老彭这个想法……有道理!不同材料组合,利用其不同的物理特性来协同防御,这思路很前沿!虽然比不上国外那些机密的高级复合装甲,但绝对比单一均质钢甲效果好,而且材料咱们基本能解决!”
杨勇也表示支持:“外层硬,中间柔,内层韧,这个组合理论上能有效应对穿甲弹的穿甲、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关键是工艺,怎么把这三层可靠地结合在一起?”
“焊接肯定不行,不同材质焊接性差,而且高温会破坏木材。”彭家蒙显然早有思考,“我打算用大型铆接加特殊粘合剂的方式。在装甲板边缘和关键受力点用高强度铆钉连接,同时在钢板和木层之间,涂上咱们自己用鱼胶、松香和其他材料熬制的特种胶,增加结合强度和密封性。”
“我看行!”林烽一锤定音,“理论通了,就动手干!老王,10mm和3mm的钢板轧制交给你们了!老周,负责加工铆钉和铆接工装!老彭,你需要什么样的硬木,去找后勤的老刘,让他带人上山选料,要最硬最干的!老唐,那个特种胶,你带着化工组的人,按老彭的要求,尽快试验出来!”
任务分派下去,瓦窑堡兵工厂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攻关方向。
· 轧钢车间:小型轧机轰隆作响,将通红的高碳钢钢坯轧制成指定厚度的钢板,然后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确保外层钢板达到最高的表面硬度。
· 木工车间:原本主要生产枪托和包装箱的木工们,迎来了新任务。精心挑选的枣木和榆木板材被送入特制的烘干窑,去除水分,然后在大功率的压力机下进行压缩,增加其密度和强度。工人们按照图纸,将压缩后的硬木加工成精确的尺寸。
· 化工组:几个大锅里熬煮着奇怪的混合物,鱼胶、松香、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汁液在高温下翻滚融合,唐忠祥戴着口罩,不停地搅拌、观察粘稠度,记录着配比。经过多次失败,终于熬制出了一种冷却后韧性极佳、粘合力强的棕褐色胶体。
· 装配区:彭家蒙亲自指挥工人们进行“三明治”装甲的组装。先清理钢板表面,涂上厚厚一层特制胶,然后将压缩硬木板严丝合缝地压上去,再盖上内层钢板。用巨大的G形夹临时固定后,开始在预先钻好的孔位上铆接。特制的高强度钢铆钉被烧红,在空气锤的冲击下,将三层结构牢牢地铆接在一起。铆接完成后,整个装甲板被送入一个低温烘房,使胶合剂彻底固化。
几天后,几块按照彭家蒙设计制造的复合装甲试验样品制作完成了。一块是简单的垂直放置,另一块则被固定在了一个可调节角度的钢架上,倾角设置为30度。样品看起来其貌不扬,边缘露出木层和铆钉头,与传统光滑的钢装甲板截然不同。
测试场地选在厂区后山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确保安全。测试武器是一门缴获的日军41式75毫米山炮,这是目前能模拟的、威力接近日军主力反坦克炮的武器。林烽、荣克、所有工程师以及主要技术骨干都到场了,气氛紧张而期待。
“第一组测试,垂直放置复合装甲!”彭家蒙亲自下令。
炮口瞄准了那块垂直的复合装甲板。
“轰!”
炮口喷出火焰和浓烟,炮弹呼啸而出!
“铛!!!”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
炮弹成功击穿了装甲板,但在背面,破口明显变小,边缘也相对整齐,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背面崩落。更重要的是,穿透后的弹体似乎发生了断裂,动能大减。
“有效果!”李均上前检查后喊道,“穿透深度比击穿同等厚度均质钢甲浅,后效明显减弱!”
“第二组测试,30度倾角复合装甲!”彭家蒙声音带着兴奋。
炮口缓缓移动,瞄准了那块倾斜的装甲板。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轰!”
炮弹再次出膛,划破空气,直奔那倾斜的暗灰色表面而去!
就在接触的一刹那——
“滋啦——咻!!!”
没有预想中的剧烈撞击和穿透声,取而代之的是一阵令人牙酸的尖锐摩擦声,以及炮弹被猛地弹开、飞向远处山体的呼啸声!
炮弹……被弹开了!
众人愣了一秒,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彭家蒙第一个冲上去,林烽等人紧随其后。只见那倾斜的复合装甲板上,只留下了一道深约两三毫米、长约二十多厘米的白色划痕,像被巨人的指甲挠了一下,连最外层的高硬度钢板都没有被完全撕开!
“跳弹了!真的跳弹了!”田方激动地大喊。
彭家蒙用他那粗大的手掌,用力拍打着那块仅仅留下划痕的装甲板,发出“砰砰”的闷响,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和兴奋的笑容,声音洪亮地宣布:
“就这!就咱们这‘夹心饼干’加‘歪脖子’的装甲,我敢说,小鬼子的那什么垃圾47毫米反坦克炮,来了也得干瞪眼!根本打不穿!”
林烽看着那浅浅的划痕,再看看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彭家蒙,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老彭,你这脑袋瓜子,值千金啊!这下咱们的‘铁王八’,壳子够硬了!”
荣克也感慨道:“倾斜角度加上复合结构,这防护水平,确实可能超过了日军同期的大部分坦克。咱们这是在用智慧和材料学,弥补工业基础的不足啊!”
装甲防护关的成功突破,让瓦窑堡坦克研发组的信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动机、底盘、装甲,三大核心系统均已展现出超越模仿对象的潜力。现在,只待那根关键的曲轴加工完成,就能进行激动人心的总装测试了!太行山深处自主制造的钢铁猛兽,已然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