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初春,瓦窑堡兵工厂迎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这天清晨,林烽刚走进办公室,就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各车间主任齐刷刷站成一排,个个愁眉苦脸。
厂长,这可咋整啊!牛大力第一个嚷嚷起来,机修车间这个月已经走了三个老师傅,都是被前线部队要走的!再这样下去,机床都要停转了!
老张也急得直搓手:我们步枪车间更惨,五个骨干技工被调走四个,新来的学徒连枪栓都装不利索!
炮弹车间老王更是红着眼圈:昨天又送走两个装药师傅,现在车间里能独立配火药的就剩三个人了...
林烽心里一声,表面却不动声色:都别急,坐下慢慢说。
原来,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各部队都在扩建,急需技术骨干。瓦窑堡兵工厂作为八路军最重要的军工基地,自然成了人才输送中心。短短三个月,已经调出技术工人八十多名。
再这么下去,咱们兵工厂就要唱空城计了!牛大力拍着大腿说。
林烽沉思片刻,突然问赵小花:夜校三期学员现在表现怎么样?
大部分都成长很快,赵小花翻着记录本,小豆子那批学员,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不过数量还是太少,填补不了缺口。
林烽猛地站起身,既然不够,我们就扩大培养规模!夜校四期,扩招到一百五十人!
一百五十人?所有人都惊呆了。
老张首先提出质疑:厂长,咱们厂总共才三百多工人,一下子招这么多学员,往哪安排啊?
半工半读!林烽显然已经深思熟虑,白天在车间实操,晚上上课。学制从三个月缩短到两个月,重点教实战技能!
牛大力咧着嘴笑:这主意好!我那边正好缺人手,来多少要多少!
招生通知一出,整个根据地都轰动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兵工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来自各地的青年把院子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甚至是徒步几百里赶来的。
都别挤!排好队!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嗓子都喊哑了。
牛大力站在台阶上看得直咂舌:好家伙!这比赶集还热闹!
考核现场更是笑料百出。有个农村小伙展示,当场表演徒手掰弯一根铁条,把考官们都看傻了。
我们要的是技工,不是卖艺的!牛大力哭笑不得。
还有个姑娘带着自己发明的自动纺车来应试,虽然跟军工不沾边,但那股机灵劲让林烽很是欣赏。
厂长,这丫头我们要了!老张兴奋地说,这创新意识难得!
最让人感动的是,很多老兵也来报名。一个失去右手的战士说:我虽然不能开枪了,但还能造枪!
经过严格筛选,一百五十名学员终于确定。开课第一天,最大的车间被改造成临时教室,工人们挤坐在弹药箱上,眼睛都盯着讲台上的林烽。
同志们!林烽开门见山,你们可能觉得两个月太短,学不到真本事。但我告诉你们,前线等不起!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培养最实用的技能!
新的课程表让老教师们直摇头。牛大力拿着课程安排直嘟囔:把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两个月?这不是胡闹吗?
果然,第一周就出了问题。学员们白天在车间累得够呛,晚上上课时哈欠连天。有次老王讲火药配比时,底下睡倒了一大片。
这哪是上课,分明是催眠!老王气得直拍桌子。
林烽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调整方案:实践课和理论课穿插进行!上午干活,下午上课,晚上复习!
更棘手的是师资不足。全厂能当老师的就那么十几个人,要教一百五十个学生,根本忙不过来。
厂长,我有个主意。小豆子怯生生地说,可以让三期学员当助教,他们刚学完,最懂新学员的困惑。
好办法!林烽当即拍板,三期学员全部转为助教,边教边学!
于是,车间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小豆子带着几个,一边操作机床一边讲解要领。
注意看,车刀要这个角度进给...小豆子示范着,突然一声——走神把零件车废了。
学员们哄堂大笑。小豆子红着脸说:看见没?老师也会出错!关键是及时改正!
牛大力在远处看着,欣慰地对林烽说:这小子,越来越有老师样儿了!
为了加快学习进度,林烽还发明了模块化教学。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学员专攻最急需的技能。
你这个月就学枪管加工!
你们组专门练子弹复装!
你们负责火药配比!
这种速成法效果显着。一个月后,大部分学员已经能独立完成指定工序。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技能太单一。
这不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了吗?老张忧心忡忡地说,只会一道工序,将来怎么独当一面?
林烽早有准备:最后一个月进行交叉培训,让每个学员掌握两到三项技能!
结业考核别出心裁。林烽把考场直接设在车间,要求学员在四小时内完成指定任务。
最精彩的是修械考核。考官故意把几支损坏的步枪混在一起,要求学员快速诊断并修复。
一个叫石头的学员抽到一支疑难杂症步枪,接连换了三个零件都没修好。眼看时间就要到了,他急得满头大汗。
别急!小豆子在旁边提醒,检查一下撞针簧!
果然,问题就出在这个小弹簧上。更换后,步枪恢复正常。
谢谢老师!石头激动地说。
小豆子笑道:记住,修枪要像老中医看病,望闻问切一样不能少!
两个月转瞬即逝。结业典礼上,一百五十名学员整齐列队,个个精神抖擞。
我宣布,林烽声音洪亮,军工夜校四期学员,全部合格结业!
掌声雷动。牛大力看着这些新生力量,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可解了燃眉之急!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批技工很快在工作中展现出实力。分配到机修车间的学员,在一个月内把设备故障率降低了百分之二十;炮弹车间的学员改进装药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
一天,林烽巡视车间时,看见石头正在指导更年轻的学徒。这个曾经连扳手都拿不稳的农村小伙,现在已经能熟练地讲解机械原理了。
厂长,石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白天干活,晚上还在跟小豆子老师学图纸设计。
林烽欣慰地拍拍他的肩膀,就是要这样不断学习!
随着新学员的成长,兵工厂的生产能力不降反升。月产量统计显示,步枪增产百分之十,炮弹增产百分之二十。
看来咱们这速成班办对了!老张看着报表,乐呵呵地说。
牛大力更是得意:我早就说过,年轻人学得快!现在车间里都是小师傅带小小师傅,一个比一个能干!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后头。这批学员后来有很多人被派往其他根据地,成为当地军工事业的骨干。他们把瓦窑堡的经验带到四面八方,就像播撒下的种子,在各个根据地开花结果。
多年以后,当这些学员成长为共和国军工事业的中流砥柱时,他们总会想起在瓦窑堡的那个春天,想起林烽厂长的那句话:前线等不起!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培养最实用的技能!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人才流失的春天,和一场大胆的教育改革。在这场改革中,瓦窑堡兵工厂不仅解决了自身的人才危机,更探索出一条战时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路,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