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的钻床发出的低沉嗡鸣声,成了警卫营临时营地里最动听的背景音乐。这台“镇营之宝”很快就不再是摆设,立刻承担起了重要的生产任务。而第一个急需它解决的难题,很快就摆在了面前——机枪弹链严重短缺。
随着几次战斗的缴获和自身装备的加强,警卫营现在的自动火力今非昔比。光是马克沁重机枪就有三挺,捷克式轻机枪更是超过了十挺。火力强了,弹药消耗自然惊人,但比弹药消耗更头疼的是弹链的损耗。
这玩意儿是消耗品,打仗时磕磕碰碰,被子弹击中、被弹片划伤、或者长时间使用后变形、卡扣松动,都会导致供弹不畅,甚至直接报废。缴获的弹链数量有限,且型号不一,损坏后极难修复。很多时候,机枪手们不得不心疼地把那些只是局部损坏的弹链拆开,挑出还能用的子弹,剩下的就只能废弃。
这天,火力连连长牛大力,就是那个操作着“拼多多”捷克式的憨厚汉子,哭丧着脸找到了李云龙和林烽。
“营长,林科长,你们可得想想办法啊!”牛大力摊开手里几条扭曲变形、甚至断了扣的帆布弹链(马克沁用)和金属弹链(捷克式用),“这玩意坏得太快了!好多兄弟的机枪现在是有子弹,却没链子喂!只能一颗颗往里塞,这火力连续性大打折扣啊!眼看着好枪成了烧火棍,俺这心里急啊!”
李云龙拿起一条断了几个扣的金属弹链,扯了扯,也是眉头紧锁:“这破链子,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真能急死人!老林,这玩意儿……咱们能造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林烽身上。
林烽接过那几条损坏的弹链,仔细研究起来。马克沁用的帆布弹链结构相对简单,但需要特定的帆布材料和金属加强件,暂时不好解决。而捷克式用的金属弹链,虽然小巧精密,但结构上有规律可循。
“关键是这个金属弹链扣。”林烽指着那个小巧的、负责卡住子弹底缘的金属片,“它需要一定的弹性和硬度,尺寸必须精确,否则要么卡不住子弹,要么卡太死拉不动。还有连接这些弹链扣的金属轴销,也很容易弯曲断裂。”
他沉思片刻,眼睛看向那台正在嗡鸣的钻床:“或许……可以试试。我们有钻床,可以加工出尺寸精准的零件。材料可以用缴获的那些中碳钢条,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来获得需要的弹性和硬度。”
“搞!必须搞!”李云龙一听有门,立刻来了精神,“需要啥?老子全力支持!牛大力,你们火力连抽调几个手最巧、最有耐心的兵,过来给林科长打下手!学手艺!”
“哎!好嘞!”牛大力一听问题能解决,脸上立刻阴转晴,屁颠屁颠地去挑人了。
很快,一个临时的“弹链生产小组”成立了。林烽担任总设计和质量总监,小张负责测量和记录,张铁匠负责材料热处理的核心环节,刘二和牛大力派来的两个心灵手巧的战士负责具体加工。
第一步是设计。林烽根据损坏的样品,用木炭在石板上画出了弹链扣和连接轴销的详细尺寸图,标注了关键的公差要求。
第二步是下料。利用缴获的小钢锯,从钢条上锯下小块的毛坯。
第三步是最关键的钻孔。将毛坯固定在小虎钳上,由林烽亲自操作钻床,精准地钻出连接孔和卡弹槽的位置。钻床的精度优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孔的位置都丝毫不差。
第四步是修形。刘二和那两个战士拿着小锉刀和砂纸,按照画好的线,一点点地将钻好孔的毛坯锉成最终的形状,去掉毛刺,打磨光滑。这是个极其需要耐心的细活。
第五步是热处理。张铁匠掌管的炉火再次发挥作用。他将加工好的弹链扣用铁钳夹住,在炉火中烧到特定温度(看火色),然后迅速浸入冷水淬火,增加硬度,再迅速回火(在草木灰中埋一会儿),降低脆性,恢复部分弹性。这个过程全凭张铁匠的经验,火候差一点,零件不是太软就是太脆。
第六步是组装。将处理好的弹链扣和手工搓磨的连接轴销(也是用钻床辅助加工的小铁棍)组装起来,再用小钳子仔细调整卡口的松紧度,确保能牢固卡住子弹又不会过紧。
第一个手工打造的弹链扣组装完成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林烽拿起一颗子弹,小心翼翼地卡进去。 “咔哒。”一声轻响,子弹被稳稳卡住。 用手拉动子弹,有一定阻力,但能顺畅脱出。 “成功了!”小张第一个欢呼起来!
接下来就是枯燥的重复劳动。为了提高效率,林烽进行了简单的流水线分工:一个人专门下料,一个人专门钻孔,两三个人专门锉削修形,张铁匠专门负责热处理,最后两三个人专门组装调试。
钻床成了生产线的核心,嗡嗡嗡地响个不停。战士们从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速度越来越快。虽然完全是手工作业,但在严格的流程控制和钻床带来的精度保障下,产品的合格率相当高。
几天下来,产量居然颇为可观,每天能生产出近五百个合格的弹链扣和相应的连接件!
牛大力几乎天天泡在工棚里,看着一个个闪亮的弹链扣被生产出来,眼巴巴地等着。每当攒够一定数量,他就迫不及待地拿去组装成整条弹链,然后拿到自己的捷克式上进行测试。
“哒哒哒!哒哒哒!”机枪发出欢快的鸣叫,新组装的弹链供弹顺畅,没有丝毫卡滞! “成了!真成了!哈哈哈!”牛大力抱着机枪,笑得像个一百多斤的孩子,“林科长!您真是俺们机枪手的再生父母!这玩意太及时了!俺们再也不用抠抠搜搜地省着用弹链了!”
李云龙看着那一条条“土造”的弹链顺畅地拉动子弹,也是喜上眉梢:“好!太好了!老林,你们又立了一大功!这下咱们的机枪可以可劲儿造了!”
很快,火力连所有捷克式轻机枪的弹链问题都得到了缓解,甚至还有了备用库存。一些损坏的马克沁帆布弹链上的金属件,也能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替换修复了。
消息传开,其他营连的干部都跑来找李云龙“取经”,或者干脆想“打土豪”分点弹链。李云龙这次却难得地“小气”起来,叉着腰说:“想要?拿东西来换!废枪烂铁、工具材料都行!要不就让你们的人来跟俺们老林学手艺!这可是技术活!”
林烽的“移动兵工厂”名声更加响亮。从复装子弹到维修枪械,从制造炸药到如今生产精密零件,他们不断突破着条件的限制,用智慧和双手,默默地支撑着这支队伍在艰难征程中的战斗力。而那台小小的钻床,无疑是这一切的功勋核心。
(本章字数:4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