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98年1月中下旬。
处理完朝鲜的事情好,洪天佑继续向北,穿越山林与原野,最终抵达了帝国最北端的领地——远东区的首府镇海城(即原海参崴)。此地自多年前从沙俄手中夺取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移民和苦心经营,已然成为帝国钉在东北亚的一颗坚固钢钉。
人口与人种构成(截止1897年12月):
远东区总人口:约180万人。
人种构成:
大夏移民(主要为华北、东北移民):占据绝对主体,约135万人,占比 75%。他们是此地开发和防御的主力。
本地原住民(赫哲、鄂温克等)、归化俄裔及混血:约30万人,多居住于内陆及北部偏远地区。
帝国驻军及眷属:约15万人。
人口分布:高度集中于镇海城、伯力城(原哈巴罗夫斯克)、海兰泡(原布拉戈维申斯克)等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日本海沿岸的城镇和军事据点。
站在镇海城的一处楼房的高处,迎着凛冽的海风,洪天佑眺望着远方被冰雪覆盖的山峦轮廓线。那里,便是沙俄的领土。这片广袤而寒冷的土地,虽然已被帝国消化多年,但其战略态势,却比帝国任何其他领地都更为严峻。
此地最大的问题,正如洪天佑所虑,就是要直接面对沙俄。清国在北方早已衰落不堪,其影响力在此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沙俄不同,这个庞大的陆权帝国,对土地的贪婪是刻在骨子里的。远东区是从他们嘴里硬生生抢下来的肉,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夺回去。漫长的陆上边界线,以及冬季封冻后几乎可以通行无阻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使得此地几乎无险可守(指完全依赖地形),必须依靠强大的常备军力和坚固的据点体系。
洪天佑脑海中浮现出关于“老毛子”的种种记忆碎片——这个民族的坚韧、对土地的极端痴迷、以及其庞大的体量和军事潜力。他深知,与沙俄的冲突是迟早的事,绝非与英国的海上争霸或对日本的压制可比,这将是一场陆地上的、硬碰硬的、考验国力和意志的长期较量。
联想到后世,那个时空的红色帝国,即便在失去大量欧洲领土和工业基础后,依然能依靠广袤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支撑起一场高强度的局部战争。这给了洪天佑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绝不能给沙俄保留亚洲部分的战略纵深和资源宝库!
“必须把老毛子彻底赶出亚洲!”一个坚定的战略目标在洪天佑心中形成,“只有夺取并控制整个西伯利亚,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帝国北方的陆上威胁,并让帝国获得几乎无限的资源储备!”
综合未来的判断与现实,洪天佑在镇海城的安全处的一处别院内,立即着手制定了一份兼具防御与进攻的前瞻性计划:
一、 近期目标:打造北疆铁壁(5-10年)
1. 军事力量的强化:
陆军倍增:将远东区常备陆军兵力,从目前的3个师(约3.6万人),逐步增强至不少于8个满编师(约10万人),并配属独立的炮兵旅、骑兵旅和工程兵团。
要塞化建设: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要渡口、交通枢纽,以及通往内陆的战略要地,大规模修建 永备防御工事、堡垒群、地下掩体和物资储备库**,形成多层次、大纵深的坚固防御体系。
远东舰队升级:加强驻镇海城的远东舰队实力,增加浅水重炮舰和雷击舰数量,确保对黑龙江下游、日本海北部的控制权,必要时可沿江支援陆军作战。
后勤保障生命线:加速修建连接远东区与帝国本土(经朝鲜或通过未来可能控制的东北地区)的战略铁路和公路网,确保兵员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
2. 内部巩固与动员:
移民实边:继续加大从中原向远东区的移民力度,给予更优厚的土地和政策,尤其是招募退伍军人落户边疆,形成亦兵亦民的强大边防力量。
战时经济准备:在远东区有计划地建立一批中小型兵工厂、被服厂、食品加工厂,减少对后方补给的绝对依赖。
二、 远期战略:东进序曲,鲸吞西伯利亚
1. 情报先行:加大安全处对沙俄西伯利亚地区,特别是贝加尔湖周边、勒拿河流域、中西伯利亚高原的渗透力度,绘制详细地图,摸清资源分布、交通线和驻军情况。
2. 外交预置:寻找或制造机会,在未来可能爆发的与沙俄的冲突中,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或至少中立,孤立沙俄。
3. 技术储备:工部和皇家科学院需针对性研发适应极寒气候的武器装备、运输工具(如大型雪橇、耐寒卡车)、野战后勤装备。
4. 战略时机:等待沙俄在欧洲陷入困境(如与奥匈、奥斯曼的矛盾激化,或未来可能与其他欧洲列强爆发大战)之时,便是帝国从东方发起雷霆一击,夺取整个西伯利亚,将疆域推进至乌拉尔山脉的最佳时机!
洪天佑将这份纲要密封,命安全处以最高等级送回神都,亲自交予国防部部长赵铁鹰和内阁总理马国胜。
“告诉赵铁鹰和马国胜,远东之事,关乎国运,乃帝国未来百年之基!一切资源,当向北倾!防御体系必须尽快完善,东进之志,更需时刻谨记,暗中准备!”
看着书桌上的亚洲地图,洪天佑的目光越过镇海城,越过黑龙江,投向了那片广袤无垠、蕴藏着无限资源与战略空间的冰封之地。这里,将不仅是帝国抵御北方巨熊的盾牌,更将是未来帝国挥师西进,奠定欧亚大陆霸权的出发阵地!帝国的征途,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