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万籁俱寂。
陈启明没有丝毫倦意,他将那几页写满了推演过程的稿纸平铺在桌上,目光如鹰隼般,逐行逐句地审视着自己的心血结晶。
从引理的构建,到每一步逻辑的衔接;从符号的规范,到最终矛盾的导出。他反复检查了三遍,确保整个证明过程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闭环。
“没有问题。”
确认之后,他立刻转身,按下了电脑的开机键。
屏幕亮起,映照出他平静而专注的脸。手写的草稿只是思维的载体,要将其呈现给学术界,必须使用最专业、最严谨的形式。
他没有打开word,而是熟练地启动了texstudio编辑器——这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进行学术写作的专业工具。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跃动,发出一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屏幕上,一行行标准的Latex代码随之浮现,没有丝毫的停顿与修改,仿佛整个论文的结构与内容早已在他的大脑中编译完成,此刻只是单纯的输出。
摘要、引言、前人工作的回顾……他用简洁而精确的学术语言,快速构建起论文的框架。
随后,便是核心的证明部分。
“Section 3: the proof”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将稿纸上的思维精华转化为严谨的数学符号。
他首先定义了那组被他命名为“正则化算子序列”……。每一个算子t_n都是通过一个精心构造的多项式函数作用于原算子t而生成。
紧接着,他郑重地敲下了那个关键的、属于他自己的引理。
这个引理的证明过程占据了论文最大的篇幅,每一步推导都清晰无比,如同教科书般规范。
最后,利用巴拿赫-阿劳格鲁定理和弱拓扑的收敛性,他将矛头直指最初的假设,导出了那个致命的矛盾。
当最后一个表示证明结束的方块符号被打出,陈启明按下了编译键。
几秒钟后,一份排版精美、格式严谨的pdF文档出现在屏幕上。标题、作者、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所有的一切都与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上的论文别无二致。
做完这一切,他打开浏览器,进入peking大学数学学院的官方网站,在“师资队伍”一栏中,很快就找到了陈景明院士的名字和他的官方工作邮箱。
他新建了一封邮件。
主题: 关于不变子空间猜想的一个证明思路
江南二中 陈启明
邮件正文,他只写了寥寥数语,语气谦逊而又自信:
【陈教授,您好。
我是江南市二中的学生陈启明,此前有幸在校内与您有过一面之缘。
近期在学习泛函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变子空间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并尝试完成了一个初步的证明,现整理成文,附于邮件附件中。
恳请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指正。
祝好。
陈启明】
他将那份刚刚生成的pdF文档命名为Invariant……,然后将其拖入附件栏。
鼠标指针,悬停在“发送”按钮上。
他知道,一旦这个按钮被按下去,就意味着一颗重磅炸弹将被投进平静了许久的数学世界。
没有犹豫,他轻轻点击了下去。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一闪而过。
陈启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给peking大学的“答卷”,他已经交上去了。至于这份答卷能得到多少分,就看那位老教授的判断了……
发送完邮件,陈启明并没有停下来休息。
对他而言,解决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就像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热身运动。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后,非但没有疲惫,反而进入了一种更加兴奋和专注的状态。
一份答卷已经交出,但招生天团里,可不止peking大学一家。
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名字,华清大学。
如果说peking大学代表了龙国在基础理科领域的巅峰,那么华清大学,便是当之无愧的工程与应用科学的执牛耳者。
他清晰地记得,华清大学那位负责精密仪器系的周华国主任。他不像陈景明教授那样外露着对天才的渴望,但其眼神中深藏的,是对国家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忧虑与不甘。
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尖端工程的学者,什么样的“答卷”才是最好的回应?
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能够打破技术壁垒、铸就国之重器的工业结晶。
“物理学的本质,在于其可证伪性与建模能力。”陈启明喃喃自语。
数学的证明是纯粹的逻辑演绎,一旦完成,便颠扑不破。而工程,则是将理论模型投射到现实世界,通过制造、测试、修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宏伟工程。它允许失败,崇尚实践,最终的目标是造出真实可用的东西。
他的思维,迅速从抽象的希尔伯特空间,切换到了具体的、由无数零件构成的精密仪器领域。
一个困扰了龙国乃至全世界无数顶尖工程师的难题,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光刻机。
现代工业的皇冠,芯片制造的核心。
其中,dUV(深紫外)光刻机,是制造7nm芯片工艺节点的关键设备。
而且前几天丑国宣布12nm芯片的时候,龙国精密仪器和半导体相关的科研人一定心都碎了,好不容易自己来到14nm,就那么快被打破了,不甘心!
“就它了。”
陈启明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
他没有去想用自己的那台最顶级的EUV光刻机,饭要一口一口吃。先用一台高性能的dUV光刻机,彻底解决龙国面临的打击问题,才是最务实、最致命的一击。
就在他证明不变子空间猜想的时候,早早就用加工厂又制造了一台dUV深紫外光刻机,peking的答卷发出去后,立刻就去打包准备好发“快递”。
他回到电脑前,没有丝毫的停顿,没有一丝休息的意思,开始将脑海中的数据转化为可供工程师理解和执行的文件。
这一次,他创建的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个巨大的、加密的压缩包。
里面包含了:
《cqm-dUV-1型深紫外光刻机技术原理详解》
《全套制造图纸(含所有非标件及材料参数)》
《7nm FinFEt工艺全流程指导手册》
《核心组件自研方案与供应链替代列表》
做完这一切,他再次登录邮箱,找到了华清大学精密仪器系周华国主任的联系方式。
他将那个几十G大小的压缩包上传,然后开始编辑邮件。
主题: 一份关于dUV光刻机及7nm工艺的答卷
江南二中 陈启明
正文:
【
周华国主任,您好。
我是江南市二中的学生陈启明。
贵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生铭记于心。自强者,当为国之自强。附件是一套完整的dUV光刻机技术资料及配套7nm芯片工艺,算是我交上的一份答卷。
我相信,以华清大学的工程能力,复现这台设备并非难事。
另外,为表诚意,我已经将制造完成的实体样机一台,通过特殊渠道发往贵校。预计将在大年初一当天送达,请您注意签收。
祝好。
陈启明
】
写完,他顿了顿,觉得光凭文字,对方百分之百会以为是恶作剧。
他从手机里调出几张照片,添加到了邮件里。照片是刚刚拍的,一台充满了科幻感的精密机器静静矗立,各种复杂的管线和机械结构清晰可见。
他还顺手p了一张快递单,收件地址赫然是“华清大学精密仪器系”,收件人“周华国”,上面还有一个清晰的红色印章:“国家一级战略物资”。
他知道,把这样一套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技术资料,随意发给一个人,是何等冒险的行为。
但他更知道,像周华国这样将一生奉献给国家科研事业的团队,他们的爱国之心,比任何保密协议都更加可靠。在这个世界上,他最信任的,就是这些为龙国崛起而默默奉献的脊梁。
照样是定时发送,鼠标指针移动到“发送”按钮上,他再次毫不犹豫地点击了下去。
做完这一切,陈启明伸了个懒腰。
两份答卷,都交出去了。
一份交给了peking,考验的是逻辑的深度;一份交给了华清,考验的是实践的速度。
现在,还有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