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汁般浸透了马淑梅办公室的窗户。她独自坐在堆满图纸的工位前,电脑屏幕幽蓝的光映在她脸上,照出眼角细密的纹路。桌角摆着女儿的照片——那是她三年前离开时拍的,如今女儿应该又长高了不少。
“又是个不眠夜啊。”她轻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茶杯上印着“xx电力设计院”的字样,釉面已斑驳脱落。
这是她在巴基斯坦输电项目攻坚的第三个月。窗外,伊斯兰堡的夜空星光稀疏,远不如家乡的明亮。
第一章:困局
项目推进会上,英方顾问詹姆斯将一叠报告推到她面前:“马女士,按照现有方案,线路必须穿越那片沼泽。你们的土壤数据已经过时了。”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马淑梅站起身,丝绸衬衫的衣角微微颤动——这是她特意为重要会议准备的,就像她的铠甲。
“我们正在重新勘测。”她的英语带着恰到好处的停顿,“但请理解,这片沼泽的地质条件特殊,雨季和旱季的土壤电阻率会相差三倍。”
詹姆斯摇头:“我的团队不能基于不确定的数据做设计。”
会议在僵持中结束。马淑梅走到洗手间,拧开水龙头,用冷水拍打脸颊。镜中的自己,眼底布满血丝,却仍闪着不肯熄灭的光。
她想起临行前院长的话:“淑梅啊,这个项目关系到我们在中亚市场的立足。”那时她刚结束在孟加拉的工程,行李还没打开,就又接到了新任务。
第二章:转机
深夜的设计室弥漫着咖啡和打印墨粉的味道。马淑梅站在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方程式。突然,她笔尖一顿。
“小张,把三年前非洲项目的档案调出来。”
年轻的助理睡眼惺忪:“马工,那个项目和这里地质条件完全不同啊...”
“不一样的地质,但相似的难题。”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当档案调出时,她眼前一亮:在刚果金的项目中,他们曾用复合接地网解决过类似问题。那个方案就像被遗忘的珍珠,静静躺在数据库深处。
她立即组织团队重新计算。计算器按键声、键盘敲击声、图纸翻动声此起彼伏,如同深夜的交响乐。黎明时分,当初升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墙上切出金色的条纹,新方案终于完成了。
第三章:坚守
然而命运总爱开玩笑。新方案提交的第二天,当地爆发了示威活动,项目被迫暂停。
团队成员们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就连最乐观的小张也嘟囔:“要不就这样回去吧,反正不是我们的责任。”
马淑梅把大家召集到临时办公室。雨季的潮湿让墙壁渗出水珠,电扇徒劳地转动着。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她的声音不大,却像穿过石缝的溪流,清晰而坚定,“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第一个国际项目。在菲律宾,台风把我们的临时板房都掀翻了,图纸全泡在水里。老科长带着我们,一张张图纸用手描出来,用吹风机吹干...”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那时候我明白了,贵人不是等着谁来拯救我们。贵人,就是永不放弃的自己。”
窗外,示威人群的喧嚣隐约可闻。但在这个闷热的房间里,某种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第四章:破晓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夜晚。马淑梅在核对数据时发现,当地一位退休的地质教授曾发表过关于该地区土壤的论文。她立刻冒雨前往拜访。
老教授的家藏在曲折的小巷深处。得知她的来意后,教授拿出了珍藏几十年的勘测笔记——那些发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比任何现有数据都详细的土壤分析。
“这片沼泽下面,”教授用颤抖的手指指着地图,“是古河床的遗迹,有天然的砂石层...”
带着这份珍贵资料,团队连夜修改方案。当最后的计算结果出现在屏幕上时,不知谁先鼓起了掌,接着掌声如潮水般涌起。马淑梅站在人群中央,眼眶发热。成功的秘诀如此简单——就是坚定地相信自己,哪怕在最黑暗的时刻。
尾声
项目竣工典礼上,詹姆斯主动走向马淑梅:“马女士,我必须承认,你们的专业和坚持令人敬佩。”
她微笑点头,目光越过人群,望向那条银色的输电线路。它们如巨龙般蜿蜒远去,将光明送往一个个村庄。
手机震动,是女儿发来的消息:“妈妈,我看到项目通电的新闻了!为你骄傲!”
马淑梅抬起头,不让眼泪落下。远处的铁塔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像大地竖起的琴弦,而风正吹奏着只有奋斗者才能听见的乐章。她知道,下一个项目还在等待,而下一次,她依然会选择做自己的贵人,在黑暗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