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计院三楼会议室的窗户关得死死的,空调冷气飕飕地吹,却吹不散空气里那股子凝重。党委书记老周念完文件最后一个字,扶了扶眼镜,环视台下黑压压的人头。
“禁酒令,是铁律。从今天起,设计院范围内,包括项目工地,严禁一切酒类及含有酒精的饮品。同事间、与合作单位间,任何形式的聚餐,严格报备审批,严禁接受任何礼品、礼金、消费卡,哪怕是一袋馒头,一杯奶茶,只要带有礼物性质,都必须说清楚来源,必要时追查到底。这是红线,谁碰,谁倒霉。”
老周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与会者的心坎上。台下,输电电气室的主任工程师张工,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烟盒,又缩回了手。他瞥了一眼旁边的徒弟小李,小伙子正襟危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但眼神里有点茫然。
散会后,设计院的气氛肉眼可见地变了。
以前午休时,几个老烟枪总爱聚在楼梯间,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插科打诨,商量着晚上去哪家小馆子“搓一顿”。现在,楼梯间空荡荡,偶尔有人快步穿过,也像怕沾染上什么似的。办公室里的欢声笑语少了,连讨论技术问题,都带着几分公事公办的刻板。
张工感觉浑身不得劲。他是个技术过硬的老资格,也是个讲人情、重关系的老派人物。在他观念里,很多项目上的难题,图纸上解决不了,往往在酒桌上一杯下去,就能找到突破口。现在这“一刀切”,他私下跟几个老哥们嘀咕:“这还怎么开展工作?人情都没了!”
变化是悄然而至的。
先是小李。小伙子以前机灵,出去跑现场回来,偶尔会带点当地特产,几包点心,一袋水果,分给办公室的同事,特别是自己的师傅张工。张工也习惯了,觉得这是徒弟懂事,会来事。禁令下来后的第一个周一,小李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变电站回来,手里只拎着一个公文包和一个半旧的保温杯。办公室王姐打趣他:“小李,这次没给我们带好吃的啊?”小李脸一红,讷讷地说:“王姐,现在……有规定,不敢带了。”张工在一旁听着,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硌了一下。
接着是食堂。午餐时间,以前几个关系好的,打好饭自然会凑到一张桌子,边吃边聊,家长里短,单位八卦,其乐融融。现在,大家似乎都默契地选择了“安全距离”,要么默默低头刷手机,要么只跟本部门最熟悉的个别人低声交谈几句。那种热络的、带有私人情感的交流,明显稀薄了。张工有次想找结构室的刘工聊聊一个塔基设计上的衔接问题,看到刘工一个人坐在角落,他刚端着餐盘走过去,刘工像是受惊似的,赶紧加快了吃饭速度,没等张工坐下,就借口吃完了匆匆离开。张工举着筷子,僵在原地,心里头一次对这个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生出一丝陌生和凉意。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降临。
张工带着团队攻克了近两个月的一个关键输电项目,终于完成了所有图纸校审,可以送出归档了。大家都松了口气,几个年轻人在办公室里低声欢呼。按照以往的“传统”,这种时候,张工肯定会自掏腰包,请大家下班后去附近餐馆吃个饭,不算违规吃喝,就是团队内部庆祝,鼓舞士气。他甚至连餐馆都选好了,那家川菜馆的水煮鱼,是大家的最爱。
他清了清嗓子,刚想说“晚上我请……”,话到嘴边,却卡住了。他看到了办公室墙上新贴的“禁酒令”和“八项规定”宣传海报,鲜红的字体异常醒目。他也看到了角落里,党支部新设的“廉政监督岗”牌子。他甚至下意识地想到,这顿饭算不算“聚餐”?需不需要报备?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看到,拍照举报,说得清吗?就算说得清,会不会惹一身骚?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他,眼神里有期待,也有几分了然。
张工张了张嘴,最终挤出一句:“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今天都早点下班,回去好好休息。”
那股刚刚因为项目顺利完成而升腾起来的喜悦和凝聚力,像被针扎破的气球,噗嗤一下,泄了气。几个年轻人互相看了看,眼神黯淡下去,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
张工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这个主任当得憋屈,连慰劳一下并肩作战的兄弟都做不到。他烦躁地站起身,想去楼道透透气。
刚走到楼梯拐角,就听到两个其他科室的年轻人在低声交谈。
“……真没劲,张工他们项目完了,还以为能蹭顿饭呢。”
“想啥呢,现在这风声,谁敢啊?你没看行政部老马,昨天他闺女结婚,就给科室同事发了几颗喜糖,都被要求写情况说明了,说是可能涉及变相收受礼金……”
“我的天,这么严?一袋馒头都要查,这以后还怎么处?”
张工默默地退回了办公室。他坐到电脑前,盯着屏幕上复杂的电气接线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他想起老周在会议上说的:“矫枉必须过正,非常时期用重典。这股吃喝风、送礼风不刹住,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形象,更是党心民心。”
道理他都懂,可这执行起来,怎么就让人觉得那么……不近人情呢?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进来的是小李,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边缘有些磨损的牛皮纸笔记本。
“师傅,”小李走到他桌前,把笔记本放下,“这是您前年带我做那个高原输电项目时,记的笔记和心得,我重新整理了一遍,把当时遇到的几个绝缘子选型难题和最后的解决方案,都特别标注出来了。我看新来的小赵他们组好像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个……应该不算礼物吧?能给她们参考参考不?”
张工愣了一下,拿起那本沉甸甸的笔记本,翻开。里面是小李工整的字迹,还有精心粘贴的图纸复印件、数据表格,关键处都用红笔做了详细的批注。这比任何零食、任何一顿饭,都更珍贵。
他看着徒弟诚恳而略带紧张的脸,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重重地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脸上露出了禁令下达后第一个舒心的笑容:“这当然不算礼物!这是咱们技术人员的‘武功秘籍’,是宝贵经验!好,好小子!走,我现在就跟你一起去小赵他们办公室,咱们好好给他们讲讲!”
他拿起笔记本,挺直了腰板,和小李一起走出了办公室。走廊里依旧安静,但张工的脚步却踏实了许多。他好像有点懂了,那看似不近人情的“一袋馒头也要查”,查的并非是馒头本身,而是附着在其上的,那种模糊了公私界限、可能滋生腐败的“风气”。而真正的情谊,真正的凝聚力,或许并不需要靠酒水和礼物来维系。它们可以在一份无私分享的技术笔记里,在一次纯粹的业务交流中,在共同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得到更坚实、更干净的传承。
办公楼外,阳光炽烈,远处的变压器发出低沉的嗡鸣,那是电力输送永不间断的声音。张工想,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心里那盏名为“公心”的灯还亮着,路,总归是能走下去的,而且能走得更正,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