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破局之始
自上而下的重压,如同阴云笼罩清河,让原本激流勇进的改革步伐骤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泥沼。秦墨起草的那份旨在“精准优化、动态调整”试点方案的报告,在市委书记杨帆的案头搁置数日,未有回音。市委市政府大院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各种或明或暗的“规劝”与“提醒”不绝于耳,核心意思高度一致:风头正紧,当以稳为主,切莫强出头。
然而,秦墨深知,真正的“稳”,绝非消极的停滞与退缩。在压力中坐以待毙,只会让之前凝聚的共识消散,让观望者彻底倒向保守,让改革之火悄然熄灭。破局,必须主动出击,但需要找到合适的契机与方式。
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降临。
省审计厅副厅长张海带领的调查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高强度、高密度的资料审阅和人员约谈后,工作节奏似乎有所放缓。一个周五的下午,张海主动提出,希望实地调研一两家已完成改制的企业,“了解改制后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职工的真实反响”。这个要求,看似平常,却让秦墨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审计工作,可能进入了从“查找问题”到“全面评估”的阶段转换。
“机会来了!”秦墨在办公室踱步,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他立即召来王建国和改革办主任,做出紧急部署:
“第一,精心选择调研点。不选一帆风顺、毫无瑕疵的‘盆景’,要选能反映改制真实历程、体现矛盾转化、展示发展前景的样本。纺织厂新公司和机械厂‘大师工作室’是首选。”
“第二,确保调研真实性。不提前彩排,不安排‘演员’,就让审计组的同志看到最真实的生产场景,听到最朴素的职工心声。我们要的,不是表演,是沟通和理解。”
“第三,准备扎实的辅助材料。除了审计要求的财务数据,还要准备职工收入变化对比图、新产品研发清单、市场订单增长表等,用事实说话。”
周一上午,调研如期进行。在纺织厂新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秩序井然。张海没有坐在会议室听汇报,而是直接走到流水线旁,与当班工人随意交谈。
“老师傅,现在活儿怎么样?收入比改制前强点不?”张海问一位正在操作新设备的老挡车工。
老师傅用棉纱擦擦手,憨厚地笑了笑:“领导,实话实说,活儿是累点,但机器新了,效率高了。收入嘛,”他伸出两个手指,“比过去厂子半死不活时,翻了这个数!关键是心里踏实,厂子有奔头了!”
“听说改制时候,大家心里都打鼓?”
“那可不!怕下岗,怕养老没着落。后来秦市长和厂里领导反反复复给我们开会,算细账,政策透明,心里才慢慢有底。现在看,这步棋走对了!”
在机械厂的“大师工作室”,年轻工人们正在数控机床前专注地编程、操作。工作室负责人、那位曾对改制充满疑虑的八级钳工马师傅,如今精神焕发,向张海详细介绍着他们刚刚攻克的一项技术难题,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成本节约。
“以前有手艺没处使,现在好了,工作室成了香饽饽,带徒弟、搞创新,还有技术入股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劲!”马师傅的话充满自豪。
张海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追问细节。他看到了整洁的厂房、先进的设备,更看到了工人们脸上洋溢的干劲和希望。这与审计案头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流程文件,形成了鲜明而有力的对比。
调研结束后的座谈会上,秦墨没有过多渲染成绩,而是坦诚地介绍了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仍需解决的问题。他特别强调:“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阵痛,会有风险。但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过程公开,就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把蛋糕做大,最终让大多数人受益。”
张海自始至终表情严肃,很少表态。但在他离开清河前,与秦墨有一次简短的非正式交谈。
“秦市长,这次调研,看到了不少实际情况。改制工作,错综复杂,你们做了大量工作,也承受了很大压力。”张海的语气依然平稳,但措辞有了微妙变化,“审计工作的目的,是摸清情况,促进规范,保障发展,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最终的报告,会力求客观、全面。”
这番话,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笼罩在秦墨心头的部分阴霾。他明白,审计组的“铁面”之下,亦有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真诚的沟通和扎实的成效,是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武器。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传来了好消息。由秦墨亲自推动、历经波折的清河市与沿海某知名科创投资集团的战略合作项目,经过数轮艰苦谈判,终于完成了所有法律程序,正式签约。该集团将投资十五亿元,在清河开发区建设一个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的创新产业园,并带来一系列上下游配套企业。这是清河近年来引进的最大单体高科技制造业项目,其意义远超出经济层面。
秦墨决定,高调宣传这个项目。他亲自策划了签约仪式,邀请了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并安排媒体对投资方负责人进行深度采访。投资方负责人在回答“为何选择清河”时,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清河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惠,更是这里‘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和‘说了算、定了干’的政府效能。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清河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坚持改革方向,优化营商环境,这种定力和担当,让我们对在这里投资充满信心!特别是‘三个月极限审批’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清河速度’和‘清河诚信’!”
这番评价,通过权威媒体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正面效应。一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用铁一般的事实,回击了所谓“改革冒进影响发展”的论调,为秦墨和清河的改革路径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变化,开始悄然改变着清河的政治气候。市委书记杨帆的态度出现了微妙松动。在一次书记碰头会上,他主动提及签约项目,表示“这是清河近期工作的一个亮点”,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落地服务。对于秦墨之前提交的那份试点优化方案,他也终于批示:“请改革办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可按程序稳妥推进。”
省委层面,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领导,也开始在不同场合对清河“在压力下仍能引进重大项目”表示肯定。之前那种一边倒的“提醒”和“关切”声音,明显减弱了。
秦墨抓住时机,迅速行动。他召开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优化方案,审慎而坚定地重启了部分核心试点措施,但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和配套制度建设。他强调:“破局不是回到过去那种粗放式推进,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稳’与‘进’的平衡。速度要争,质量更要保;效率要高,规矩更要守。”
夜色中,秦墨再次站在办公室窗前。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似乎与往日并无不同。但他能感觉到,那层厚重的坚冰,已经裂开了一道缝隙。清新的空气,正顺着缝隙涌入。
他知道,这仅仅是破局之始。审计的最终结论尚未出炉,固有的阻力并未消失,未来的道路依然挑战重重。但最困难的时刻,似乎正在过去。通过展现坦诚、扎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为自己和清河的改革事业,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空间和战略主动。
接下来的路,仍需如履薄冰,但方向已然清晰:继续以事实为依据,以成效为标杆,一步一个脚印,将改革推向深入。他拿起笔,在日历上圈出了下一个目标——推动“拿地即开工”模式的制度化和标准化。
破晓的曙光,已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