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剑锋初试
省委授予的“尚方宝剑”——“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市”的身份,如同一块滚烫的烙铁,握在秦墨手中,既是无上权威,也是沉甸甸的烫手山芋。文件下发的兴奋感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将这纸批文转化为发展动力的现实压力。全市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支持者期待大刀阔斧的变革,观望者冷眼等着看“新官”如何烧这“三把火”,而潜在的反对者则蛰伏暗处,伺机寻找新政的破绽。
秦墨没有急于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会,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也更考验耐力的方式——精准切入,试点中的试点。他决定,不从全局铺开,而是选取当前矛盾最集中、企业反映最强烈、且试点政策最能发挥作用的“工业项目审批流程”作为第一个突破口,打造样板,形成示范效应。
突破口选在了开发区规划已久的一个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上。该项目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符合产业导向,但前期在用地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环节已耗时近一年,仍未完成全部审批,企业方怨声载道,几近失去耐心。
“就拿这个项目‘开刀’。”秦墨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专题会议上拍板,“把我们能用的试点政策,特别是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这些‘利器’,全部用上。目标很明确:将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常规的一年以上,压缩到三个月内!”
目标一出,会场一片寂静。三个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等几个关键部门的负责人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秦市长,想法是好的,但难度太大了。”发改委主任率先开口,“规划调整要公示,环评要实地监测,这些都有法定时限,不是我们想快就能快的。”
“是啊,”环保局长附和,“特别是环评,敏感点多,公众参与环节省不了,万一有群众反对,时间就更没准了。”
“还有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住建局长补充,“系统不联通,材料重复提交,光协调就能耗掉一两个月。”
面对扑面而来的困难,秦墨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冷静。他深知,这些“难点”正是改革需要攻克的“堡垒”。
“法定时限是底线,但不是天花板。”秦墨目光扫过众人,“并联审批,就是要打破部门壁垒,变‘串联’为‘并联’。规划、国土、环保的核心审查,能不能同步启动?告知承诺制,就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非核心要件上做出承诺,后期补交。容缺受理,就是对非要件材料允许暂时缺失,先办后补。这些政策省里已经给了我们空间,关键看我们敢不敢用、会不会用!”
他当场做出部署:
一是成立项目审批“尖刀班”。 由他亲自牵头,各审批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协调,对企业实行“一对一”全程代办服务。“尖刀班”每日调度,问题不过夜。
二是绘制“极限审批”路线图。 将整个审批流程分解成几十个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前置条件和容缺可能性,挂图作战,倒排工期。
三是建立数据共享“临时通道”。 在市级数据平台完全打通前,由市大数据局牵头,建立审批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临时机制,确保关键信息实时共享,杜绝重复提交。
四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和预警。 聘请法律和行业专家,对采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创新方式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和监管难点进行预评估,并制定应对预案。
方案既定,雷厉风行。“尖刀班”迅速进驻开发区,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逐项梳理审批堵点。起初,各部门的经办人员习惯性地按老规矩办事,处处设卡。秦墨得知后,直接在调度会上点名批评,并要求各部门“一把手”必须亲自过问、打通关节。同时,他让宣传部门跟踪报道审批进程,将“卡壳”的环节和部门公之于众,利用舆论压力倒逼改革。
过程充满挑战。规划调整公示期间,果然有周边村民对用地性质提出异议。“尖刀班”没有回避,秦墨指派分管副市长带队,联合街道、村干部,连夜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详细解释项目对区域发展和村民就业的益处,并承诺妥善解决噪音、环保等顾虑,最终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环评环节,利用试点政策,对部分非敏感指标实行了告知承诺,同步开展监测,节省了大量时间。
每一天,秦墨都要听取“尖刀班”的进度汇报,协调解决跨部门的争议。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有人劝他不必事必躬亲,他摇头:“第一个样板,必须做成标杆。开头松一尺,后面就可能垮一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尖刀班”的高压推进和协同作战下,审批流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第28天,项目规划许可证获批;第52天,环评批复下达;第76天,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
当企业负责人从秦墨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施工许可证时,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秦市长,太快了!真是没想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秦墨握着对方的手,郑重承诺:“这只是一个开始。清河的目标,就是要让一流的项目,享受到一流的服务!”
“三个月极限审批”的成功,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全市乃至全省传开。媒体争相报道,“清河速度”成为热词。开发区的招商热度骤然升温,之前犹豫不决的投资者纷纷主动接洽。更重要的是,它给清河各级干部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信心——原来,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审批壁垒,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打破的!
然而,秦墨并没有被初战告捷冲昏头脑。他在总结会上告诫大家:“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代表整个系统的畅通。‘清河速度’能否成为‘清河常态’,取决于我们能否将个案的经验转化为制度化的成果。下一步,我们要立即着手将‘极限审批’模式标准化、流程化,固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规范,向全市符合条件的项目推广。”
同时,他指示纪委和督查办,密切关注审批权下放和流程再造后可能出现的新的廉政风险点,要求同步构建“放得开、管得住”的监督体系。
首战告捷,“尚方宝剑”初试锋芒,证明了其价值。但秦墨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改革越深入,触及的利益就越深,反弹的力量也会越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开发区方向,那里,新的产业园即将破土动工。他的目光坚定而深远,仿佛已经看到了更广阔的战场和更艰巨的挑战。剑已出鞘,唯有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