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迎风前行
市委常委会会议室的空气仿佛结了冰。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十一位常委神色各异,目光聚焦在站在投影幕前的秦墨身上。幕布上,是纺织厂改制清产核资的详细数据对比图,以及那封匿名举报信中提到几个关键质疑点的逐条分析。窗外的天色阴沉,预示着今冬的第一场雪可能即将来临。
秦墨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正在剖析的不是一场针对他主导工作的尖锐质疑,而仅仅是一项寻常的汇报。他没有回避举报信中的任何一点指控,反而将涉及设备编号、账面原值、评估参数等专业数据放大展示,并请来了参与评估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现场备询。
“……关于举报信中提到三号络筒机评估值偏低的问题。”秦墨指向图表,“该设备账面原值八十五万,已计提折旧六十七万,净值十八万。评估机构根据其实际使用强度、技术淘汰程度及维修记录,判定其功能性贬值率较高,评估价值为九点五万元。这是基于设备现状和市场法得出的专业判断,评估过程有完整视频和文档记录,可供随时查证。”
会计师事务所的李合伙人适时补充,出示了同类型二手设备的市场交易数据作为佐证,专业而客观。
秦墨环视全场,目光坦然:“我欢迎任何对改革工作的监督,包括这封匿名举报。它促使我们对评估工作进行了更严格的复核。事实证明,我们的流程是规范的,结果是经得起检验的。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但我要强调的是,清河的改革,是在阳光下进行的,每一步都力求公开、公平、公正。”
会场一片寂静。几位原本对改革持保留态度的常委,看着详实的数据和冷静的回应,表情略有松动。纪委书记孙和平适时开口:“纪委的初步核实情况与秦墨同志的说明基本一致。未发现程序违规和人为压低资产的证据。当然,我们会继续履行监督职责。”
压力似乎得到了缓解。但秦墨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然而,举报信事件也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比如,与离退休老同志的沟通解释工作还不够细致,对改革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预估仍需加强。这说明,改革越深入,我们越要如履薄冰,越要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
他提出了下一步整改措施:成立由纪委、审计、国资、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的“改制工作监督委员会”,对清产核资、资产交易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改制信息查询平台,职工可凭工号查询涉及自身权益的全部信息;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梳理和解决力度。
市委书记杨帆最后总结,他肯定了秦墨和改革团队前期的工作,强调改革方向不能动摇,同时要求务必做好风险防控和群众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常委会结束了,表面的风波暂时平息。但秦墨知道,真正的较量从未停止,只是转入了更深的层面。举报信像一颗探路石,试探了他的反应和底线,也暴露了水下冰山的一角。
果然,几天后,新的麻烦接踵而至。先是机械厂几名接近退休年龄的老职工,因对“工龄买断”标准与厂方产生分歧,聚集在厂部办公室讨要说法,情绪激动。接着,原本有意参与纺织厂改制的省外一家民营企业,突然以“市场环境变化”为由,暂缓了尽职调查进程。与此同时,市里关于“改革步子太快、容易翻车”的议论,在一些场合又悄然响起。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秦墨却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若隐若现的关联。这是一种无形的阻力,旨在拖延、干扰,直至让改革耗尽动力。面对这种局面,急躁和退缩都无济于事。
周末,秦墨没有休息,他让司机开车,再次来到了机械厂。他没有通知厂领导,直接走进了聚集着老职工的休息室。房间里烟雾缭绕,老人们脸上写满焦虑和不满。
“秦市长?” 一位老师傅认出了他,显得有些意外。
“老师傅们,我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秦墨拉过一张凳子坐下,没有丝毫市长的架子。
老人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主要是担心工龄买断的钱不够养老,担心失去“单位人”的身份后的医疗保障。秦墨耐心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他没有空口许诺,而是请厂里的劳资科长当场调出政策文件,一条条解释,并承诺对于特殊困难职工,市里和厂里会研究帮扶措施。
“改革不是为了甩包袱,是为了让企业活起来,大家的日子才能更好。”秦墨诚恳地说,“请大家相信,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企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职工。你们的合理诉求,我们一定依法依规解决。”
真诚的沟通化解了对抗的情绪。秦墨当场要求厂里成立专项小组,一对一解决老职工的具体问题。
从机械厂出来,秦墨又马不停蹄地约见了那位“暂缓”尽职调查的企业家。他没有指责对方的犹豫,而是详细介绍了清河在改善营商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即将推出的新举措,并提供了更多行业市场前景的分析数据。他的专业和诚意,让对方的态度明显缓和,表示会“认真重新评估”。
周日晚,秦墨在办公室独自梳理着一周来的波折。他意识到,改革不仅是方案的设计和推进,更是一场艰苦的舆论战、心理战。对手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陈旧的观念、固化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天然恐惧。
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新的感悟:“改革行至深水区,阻力必然升级。光有勇往直前的决心不够,还需有迂回包抄的智慧;光有破解难题的锐气不够,还需有凝聚共识的耐心。要像春雨润物,既要保持渗透的韧性,又要把握精准的落点。”
他拿起电话,打给宣传部长李静:“李部长,下周的宣传重点,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介绍外地国企改革成功后职工生活改善的典型案例,解读我市为保障职工权益设置的多重‘安全网’。我们要主动引导舆论,营造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挂了电话,秦墨走到窗边。夜色中的清河市,灯火阑珊。雪花终于悄然飘落,无声地覆盖着城市的喧嚣。他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这场改革攻坚战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但经过这一系列的风波,他更加坚信,只要坚守初心、秉持公心、做事用心,就能穿透迷雾,抵御寒流。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城市银装素裹。秦墨早早来到办公室,案头放着两份新送来的报告:一份是纺织厂职工持股意向摸底的最新数据,参与意愿稳步提升;另一份是开发区关于对接高端制造业项目的初步方案。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感受到冰雪下孕育的生机。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迎风前行。他拿起笔,在日历上圈出了下一个关键节点——纺织厂新公司创立大会的预定日期,那将是对他,也是对清河改革勇气与智慧的又一次大考。而此刻,他内心平静,充满了迎接挑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