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归巢
任命文件下达后的第三天清晨,秦墨破天荒地没有在六点准时醒来。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卧室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睁开眼,发现林芷若正侧身看着他,眼神温柔。
“醒了?”她轻声说,“你睡了整整十个小时。”
秦墨恍惚间想起,这可能是三年来第一次自然醒。他伸手握住妻子的手:“今天什么都不干,陪你。”
早餐桌上,林芷若端出久违的现磨豆浆和煎饺——这些都是秦墨最爱吃却总没时间等的早饭。看着妻子在厨房忙碌的背影,他忽然意识到,上次这样悠闲地吃早餐,还是刚结婚的时候。
“记得我们领证那天早上吗?”林芷若坐下,给他夹了个饺子,“也是吃的煎饺,你当时说以后天天都要这样。”
秦墨苦笑:“结果天天让你吃食堂。”
“但食堂的煎饺没我做的好吃。”她眨眨眼,“所以今天补上。”
饭后,秦墨主动提出去菜市场。这个寻常夫妻的日常,对他们却是奢侈。走在熙攘的菜场里,卖菜大妈认出了秦墨:“秦主任今天有空陪媳妇买菜啊!”
林芷若笑着挽紧他的胳膊:“他今天放假。”
买完菜,秦墨心血来潮:“去看电影吧,就现在。”
上午的电影院空荡荡的,他们包场看了部爱情片。黑暗中,秦墨握住妻子的手,想起上次看电影还是三年前恋爱时。荧幕上男女主角历经磨难终成眷属,他侧头看林芷若专注的侧脸,心想这才是最该珍惜的眼前人。
中午回家,秦墨系上围裙下厨。虽然手艺生疏,但林芷若坐在餐桌前托着腮看他忙碌的样子,让这个简陋的厨房有了家的温度。
“其实,”吃饭时林芷若突然说,“我知道你心里放不下昌平。”
秦墨筷子一顿。
“昨晚你说梦话,在念叨什么留守儿童统计表。”她微笑,“秦墨,你不用勉强自己陪我。我知道那些孩子在等你。”
下午,他们去了市图书馆——当年定情的地方。在社科区那排熟悉的书架前,林芷若轻声说:“还记得你第一次在这里找我搭讪,假装问经济学书籍的样子吗?”
秦墨抚过书脊:“其实那天我鼓了半小时勇气。”
夕阳透过彩绘玻璃,把他们的影子拉长,就像时光的注脚。
傍晚回家路上,秦墨在花店买了束百合。插花时发现花瓶底下压着张纸条,是林芷若清秀的字迹:“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你去哪,家在这里。”
晚饭后,秦墨拨通了山阳老家的视频。母亲在屏幕那头抹眼泪:“墨儿,听说你要去更苦的地方?”
父亲抢过手机:“别听你妈瞎操心!当年你去山阳,现在不都好了吗?昌平更需要你!”
视频最后,父母并排坐着,像当年送他上大学时那样嘱咐:“好好干,对得起百姓,也要顾好自己。”
夜深人静,秦墨在书房整理行装。林芷若默默帮他熨烫衬衫,每件都叠得整整齐齐。当她拿起那件袖口磨破的旧西装时,手停顿了一下——这是秦墨在山阳扶贫时穿了三年的衣服。
“带着吧。”她细心补好扣子,“昌平的老乡看了,知道你是自己人。”
临睡前,秦墨打开那个锁着的抽屉。里面除了工作笔记,还有一本泛黄的商业计划书——前世未竟的“首富梦”。他摩挲着封面,最终把它推到抽屉最深处。
“舍了?”林芷若在门口轻声问。
“舍了。”他合上抽屉,“有比发财更重要的事。”
月光如水,夫妻俩靠在床头聊天,像恋爱时那样。说到昌平的贫困现状,秦墨眼神灼灼;提到未来的规划,他手势坚定。林芷若静静听着,忽然说:“你看,一说工作,眼睛就亮了。”
深夜两点,秦墨突然起床开灯:“想到个事——昌平适合种高山茶!当年我在省委党校看过相关资料...”
林芷若睡眼惺忪地递来眼镜:“秦书记,现在是你陪我时间,不准办公。”
重新躺下时,秦墨轻声说:“芷若,谢谢。”
“谢什么?”
“谢你...让我既能追梦,又有家可回。”
晨光微露时,林芷若在厨房准备路上吃的点心,秦墨在书房写工作笔记。两个空间,一种默契。出发前,他们在家门口合影,背后是“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林芷若母亲送的结婚礼物。
去昌平的车等在楼下。拥抱时,林芷若在他耳边说:“记住,家是你的根,飞再远也要回来。”
秦墨点头,行李箱里装着妻子塞的胃药和那瓶她腌的糖蒜。
车驶出市委大院时,秦墨回头望去。晨光中,自家窗户有个挥动的手影。他忽然明白,这场短暂的“归巢”,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因为有了等待的灯火,前路再难,也成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