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姜文斌的正面冲突,让祁阳更加坚定了必须尽快让“灏阳”强大到无人敢轻视的决心。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过硬的技术和数据。
“灏阳”中试车间的长周期稳定性测试,在排除了人为干扰后,平稳运行满了第一个月。这一个月产出的所有批次样品,经过严格检测,其核心性能指标(克容量、效率、循环寿命)的高度一致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数据曲线几乎重叠!
这份长达数十页、包含成千上万个数据点的测试报告,被沈弘毅精心整理后,正式提交给了“华科资本”和“青骊投资”。
数据的说服力是毋庸置疑的。两家投资机构在组织内部技术专家进行了近乎苛刻的复审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华科资本”的负责人直接给祁阳打来电话,语气充满了赞叹:“祁总,这份长期稳定性数据,在早期项目中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这不仅仅证明了技术的先进性,更证明了团队卓越的工程化和质量控制能力!我们之前的报价确实保守了,我们愿意在原有基础上,再上调百分之二十的估值,并且可以接受更优厚的条款!”
“青骊投资”也给出了类似的积极反馈。
这一次,祁阳没有再拒绝。他指示沈弘毅,以“华科资本”的报价为基础,正式启动A轮融资的最终协议谈判。同时,他也同意让“青骊投资”作为联合投资方参与进来。
“灏阳新材料”的估值,在短短几个月内,实现了惊人的跃升。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进一步奠定了“启阳资本”和祁阳本人在天海市创投圈的地位。
融资谈判进入实质阶段,祁阳肩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他将更多具体工作交给了沈弘毅和陈明远,自己则把一部分精力放回了校园。
“金融科技创新大赛”的校内选拔通知正式下发。周老师再次找到祁阳。
“怎么样?考虑好了吗?这次大赛的案例很有挑战性,涉及一家做生物传感器的早期公司,需要完成完整的投资尽调模拟和估值模型搭建。”周老师看着他们,“我认为你们组队,很有竞争力。”
祁阳想到“灏阳”融资已近尾声,“启明深瞳”也步入正轨,时间上可以调配开,便点了点头:“可以,我们参加。”
“好!”周老师很高兴,“团队你们自己组建,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
很快,一支由祁阳、张宸以及周老师推荐的两位在数据和编程方面能力突出的大二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经纬洞察”正式成立,本来也邀请了刘悦的,但是他应经大四了,没有时间来参加比赛了,苏婉晴在上次荣誉课匆匆忙忙见了一面后,也返回了国外。
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一周内,完成对那家虚拟生物传感器公司的初步分析报告。
就在祁阳和小组成员在图书馆讨论间里热火朝天地研究案例时,他接到了父亲祁建国打来的电话。父亲的声音有些激动,又带着点不安:
“阳阳,刚才有两个街道和区里拆迁办的人来家里了!他们拿着老厂区的规划图,说拆迁改造方案快定了,还……还特意问起了当年集资建房的事,说会根据政策,考虑对当时交了钱的职工给予一定的‘历史贡献补偿’!”
祁阳心中一动。这显然是姜文斌推动开发遇到了阻力,或者是那张“收据”起了一定的舆论或程序上的作用,迫使对方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爸,这是好事。你们就按正规流程配合,该要的补偿理直气壮,但别主动提过分要求,一切按政策来。”祁阳叮嘱道。他不想让父母卷入太深。
“我知道,我知道。”祁建国连声答应,语气中透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舒畅。
挂断电话,祁阳看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原理图,和身边正在激烈讨论的队友,恍惚间有种在两个不同世界间穿梭的感觉。
张宸注意到他的走神,用笔轻轻敲了敲他面前的资料:“祁阳,这个技术路径的专利壁垒分析,你有什么看法?”
祁阳收回思绪,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眼神锐利而清晰:
“我认为,他们的核心专利保护范围可能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