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忠科长被保密局带走调查的风波,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国防部内部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涟漪。虽然经过紧急复盘,确认我们与刘本人并无直接瓜葛,但那种“下一个会是谁”的恐慌情绪,依旧在各部门间无声地蔓延。保密局的触角似乎变得更加咄咄逼人,文件流转的审查愈发严苛,同事间的交谈也多了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整个大楼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的低气压中。
被动地蛰伏和内部清查,固然是必要的自保手段,但老师吴石深知,在敌人主动出击、步步紧逼的态势下,一味地退守和示弱,有时反而会助长对方的气焰,甚至可能被误判为心虚。最高明的防守,有时需要带着攻击性的姿态。在仔细研判了形势后,一个大胆的“将计就计”的策略,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几天后,一次关于“优化国防部内部行政流程、提升公文流转效率”的部门协调会,在参谋本部一间中型会议室召开。这类会议层级不高,议题相对务虚,参与人员多为各厅局的处、科长级官员,通常不会引起高层过多关注。然而,这次会议,却因为老师的“反常”表现,变得不同寻常。
会议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部门代表照本宣科地汇报着本单位的流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气氛沉闷。负责主持会议的是总务厅的一位副厅长,姓林,此人与毛人凤系统走得颇近,平日里作风较为强势。
轮到老师发言时,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就事论事,就流程谈流程。而是话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近期内部审查程序对公文效率的“严重影响”。
“林副厅长,各位同仁,”老师语气平和,但措辞却异常尖锐,“近期,为提升效率,我部内部倡议精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然而,恕我直言,在实际操作中,某些跨部门、尤其是涉及敏感信息核实的环节,非但未能精简,反而因层层报备、反复核查而变得更加繁琐、迟滞!一份普通的物资调拨申请,有时竟要在不同部门间流转旬日,盖十几个章,严重影响了前线部队的战备保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会场,最后落在林副厅长脸上,声音提高了几分:“究其原因,固然有部门协同不畅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一些非业务部门,以‘安全’为名,设置了过多不必要的审查门槛,人为制造障碍,其背后是否夹杂着部门利益乃至……个人权力的考量,值得深思!这种打着‘加强管理’旗号的内耗和掣肘,才是影响行政效率的真正顽疾!”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老师身上,充满了惊讶和错愕。吴石次长一向以沉稳、务实着称,今日为何如此直白地批评内部审查程序?这几乎是直接指向了保密局及其附属系统!
林副厅长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他干咳一声,试图辩解:“吴次长此言差矣!内部审查是为了确保安全,防止泄密,乃是奉上峰指令,至关重要!岂能因追求效率而罔顾安全?”
“安全固然重要!”老师毫不退让,语气反而更加激烈,“但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将‘安全’作为某些部门扩权、揽权、干扰正常军务的借口!试问,一份普通的被服请领单,是否需要经过三轮政治审查?一份训练器材的采购计划,是否需要核查经办人三代以内的社会关系?这种无限扩大化的‘安全’审查,究竟是真正为了党国利益,还是某些人为了彰显存在、甚至排除异己的手段?”
“吴次长!请你注意言辞!”林副厅长猛地站起,面红耳赤,“你这是在质疑上峰决策,诋毁兄弟部门!”
“林副厅长何必动怒?”老师冷笑一声,也站了起来,目光如炬,“吴某对事不对人!我只是就现象谈现象!在座诸位都是经办具体事务的,个中滋味,想必心有戚戚!如果我们内部都不能戮力同心,消除门户之见,减少无谓内耗,整日陷于这种公文旅行和相互猜忌之中,还谈何效忠党国,整军经武?!”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两位高级军官的当庭争执,将部门之间深层次的矛盾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其他与会官员面面相觑,无人敢插话。
“好!好!吴次长高见,林某一定如实向上峰反映!”林副厅长气得浑身发抖,扔下一句话,愤然离席。会议不欢而散。
我(聂曦)作为记录人员坐在角落,全程目睹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起初我心惊肉跳,但很快便明白了老师的深意。这绝非一时冲动的失言,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散会后,老师面无表情地收拾文件,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大步离开会议室。返回办公室的路上,他低声对我快速说了一句:“消息很快就会传开。”
果然,不到半日,“吴石次长在会议上痛斥内部审查程序,与总务厅林副厅长激烈争执”的消息,便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国防部大楼各个角落。人们议论的焦点,迅速从“刘文忠泄密案”本身,转移到了“吴石敢于直言内部积弊”、“部门权力斗争白热化”上来。
效果立竿见影。老师这番“冲动”的举动,巧妙地实现了几个战略目标:
转移视线:将部分人的注意力从“谁可能是下一个刘文忠”的恐慌,引向了“内部人事倾轧和部门矛盾”这个更普遍、也更“安全”的话题上。吴石成了“敢怒敢言”的硬骨头,而非被审查压力所威慑的嫌疑对象。
塑造形象:成功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敢于碰硬”、“不谙权术”的业务型官员形象。这种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让人难以将其与“秘密活动”联系起来。
试探反应:此举也是一次对毛人凤系统底线的试探。观察对方对此事的反应和后续动作,可以判断其当前的关注重点和策略。
当晚,在寓所书房,老师对我坦言:“此举有些冒险,但值得。我们不能让谷正文的人觉得我们只会退缩。偶尔展现一点‘棱角’,甚至制造一些看似源于内部矛盾的‘麻烦’,反而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更‘真实’,更专注于内部事务,从而降低对其他方面的怀疑。接下来,我们要留意各方面的反应,尤其是毛人凤那边的动静。”
“是,老师。这一招‘将计就计’,确实高明。”我由衷佩服老师的胆略和智慧。
果然,随后几天,虽然有一些关于吴石“脾气见长”、“不通人情”的议论,但保密局方面并未有进一步的针对性举动。似乎老师这场精心设计的“争吵”,真的被当成了内部权力博弈的寻常戏码。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那种直接针对性的压力,似乎因此略微缓解了一些。
然而,我和老师都清楚,这只是一时的缓和。真正的风暴眼,依然在暗中积蓄。但这一次主动的、带有攻击性的防御,为我们赢得了更宝贵的喘息空间,也让我们对敌人的心理有了更深的把握。在接下来的斗争中,我们将更加善于利用这种“阳谋”,在刀尖上跳好这支危险而致命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