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姥武功盖世,现下挑战实非明智之举。
秦宫主筹办的武林大会确属难得盛事。
卓某即刻启程前往终南山,静候盛会开幕。
要跻身前列,须得心无旁骛。卓不凡深谙此理。既蒙秦玄赐予良机,自当把握。与其在此蹉跎,不若尽早赴会养精蓄锐。
随你方便。
我这便前往少林,有几位高僧符合参赛资格。
终南山再会,望届时周公剑法令我耳目一新。
秦玄说罢携六位姑娘与岳老三飘然离去。
真乃天人,相较之下吾等如同萤火。乌老大望着远去身影感叹。
卓不凡拍了拍闷闷不乐的不平道人:秦宫主说过终南山设有三关考验。
以不平兄的独门绝技,夺席并非难事。
今日秦宫主仅窥见不平兄一面,我们先行前往终南山,届时再观不平兄于神威关的风采。
卓不凡深知不平道人,其人以博闻广识闻名。
精通诸般技艺,尚未施展便遭秦玄轻视,确令人心生挫败!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卓不凡相信以不平道人之能,夺取二十席位并非难事。
“多谢卓兄宽慰,所言极是。”
“我们即刻动身前往终南山,扬我兄弟威名!”
255同样的少林,别样的心境!
再登少林,感受却截然不同。
笑傲时期的少林虽强,却偏向守成。
方证乃真正智者,静观风云变幻,最终坐收其利!
而天龙时代的少林,情形迥异。
此间少林主动肩负武林泰斗之责,无论是雁门关伏击,还是玄悲追查 ** ,皆显其魄力。
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气势,唯天龙时代最为彰显。
少室山周遭的兴盛香火与武学氛围,远非笑傲时期的少林可比。
“岳老三,你先去通传。”
“切记礼数周全,我们是客,莫要失了分寸。”
“顺便询问同行五位姑娘可否入寺。”
“我一向守礼,务必问清。”
岳老三颔首,身形一闪,没入少室山林间。
“秦宫主,以您的武功,少林必当盛情相迎,何必多此一举?”
菊剑天性活泼,与众人熟络后,更是成了好奇之人。
这五人中,一人久居天山,四人从未踏出缥缈峰,另一人长于宫廷。
此番南下,方知人间百态,世间斑斓。
“不必如此,真正的强者只会挑战自我,抗衡天命,直面更强之人。
“唯有如此方能精进,不断超越。
“若终日与弱者相较,非但难以突破,反会被困于怨愤的泥潭。
“强者,从不会与弱者纠缠。
“童姥掌控三十六洞七十二岛,却从未将其放在眼中,所以她才站在顶峰。
“你们想成为强者,首先要有一颗强者的心。”
菊剑不管明不明白,只管用力点头!
很快,少林寺僧人鱼贯而出,连玄慈方丈也亲自迎至山脚。
“秦宫主驾临少林,实乃敝寺之幸。
“多亏秦宫主请萧大侠出手,救下玄苦师弟,又揭穿 ** 秘籍之人。
“玄悲师弟遇害一事,也是秦宫主指明真凶。
“少林欠秦宫主的恩情,正愁无以为报。
“今日秦宫主亲临,快快有请!”
秦玄指向五女:“大师,这五位姑娘是秦某晚辈,可否一同入寺?
“若有不妥,我便让岳老三先安置她们。”
“阿弥陀佛,自然无碍。
“少林既是禅宗净土,便该众生平等。
“何况武林同道往来,本属寻常。”
此时的少林寺,胸怀之广,确非后世可比!
“多谢大师,那便有劳了。”
秦玄与玄慈并肩而行。在玄慈眼中,秦玄与少林缘分匪浅。
以秦玄如今在江湖的声望,主动拜访少林,已让少林颜面倍增。
此事传扬出去,必成武林佳话!
“大师,秦某有一事相询。
“贵寺玄澄大师可还接见外客?”
“秦某虽为医者,但在医术上略有建树后,便渴望追求更高的境界。
“听闻玄澄大师因武而废,今日特来拜会。”
玄慈微微一愣,此事着实出乎意料!
玄澄天赋卓绝,却如昙花一现,其名仅流传于少林寺内,世人鲜有知晓这位少林两百年来的第一人。
秦玄不仅记得,更愿亲身探访!
这位秦宫主,果然与众不同。
“善哉,自然可以。”
“玄澄师兄当年痴迷武学,疏于参悟佛法。”
“武功尽失后,反倒潜心修佛。”
“世事因果,自有定数。”
“多年来,除师兄弟外,他不见外人。”
“但秦宫主非凡俗之辈,想必师兄愿与您一见。”
“不仅如此,寺内另有一位想见秦宫主。”
“那位真正的得道高僧——扫地师父。”
“自秦宫主点化后,他在寺中弘扬佛法,众僧皆受其益!”
“师父对秦宫主亦颇为好奇。”
“能令师父心生动念,足见秦宫主之不凡。”
“今日驾临少林,师父必心生欢喜。”
扫地僧,乃当世真仙!
论辈分与境界,他与萧远山之师柴熙谨并驾齐驱。
四大绝顶高手中,扫地僧与柴熙谨独占其二。
无崖子因故未能圆满,只能算半个超越之境。
“正好,我也有事与他探讨。”
“过往无法抹去,未至之事无从谈起,但曾经的辉煌永不消逝。”
“他虽隐姓埋名,但那段峥嵘岁月,终需有人铭记。”
“玄苦大师太过低调,外界几乎不知少林有此高人。”
“玄苦大师深具大智慧,我也渴望一见。”
“至于玄慈方丈您,我有许多要事相商。”
“此次前来少林,我最想见的有四人。”
“扫地僧、玄慈方丈、玄澄大师与玄苦大师。”
“若相谈甚欢,再拜访玄难、玄寂、玄渡、玄通、玄生诸位大师。”
“天下武功源于少林,高手自然也出自少林。”
“希望能与诸位大师一叙,不知方丈意下如何?”
人数虽多,但玄慈并不意外。秦玄精通百家武学,想与寺中将绝学练至化境者论道,实属常理。
习武之人自有此等考量。
“阿弥陀佛,自无不可。”
“出家人与人方便,更遑论与秦宫主论武,寺中众人定当欣然赴约。”
“玄澄大师,可曾见过真佛?”
少林寺前山熙攘,后山小院却格外清幽。
若非要一条小径指引,任谁都会以为这是处荒废之地。
“秦宫主,玄澄师兄不喜喧闹,独居此院已久。”
“此乃达摩祖师顿悟后所建的第一座院落,玄澄师兄特请方丈准许在此修行。”
玄生言语简练,全无少林僧人常念的佛号。
“玄澄大师练成十三门神功,确是少林两百年来第一人,却因武而废。”
“这该是种警示。”
“玄慈方丈亦是百年奇才,仅修成大金刚拳、般若掌与袈裟伏魔功三门绝学。”
“玄生大师竟同时修炼六门神功,玄慈方丈应当劝阻才是。”
玄澄的十三门神功固然令人惊叹,但年纪轻轻的玄生能练成六门绝技,也已相当出色。
玄澄、玄慈与玄生三人,便足以展现天龙时期少林的强盛。
玄生谦逊道:不能相比。玄澄师兄每学一门神功,必将其钻研至极致。
比如大金刚拳,他自己必须达到与玄慈师父同等的境界才算功成。
而我不同,能成则成,不成亦不强求。
况且玄澄师兄专攻的是少林七十绝技中最艰深的十三门,像我修习的天竺佛指这类功夫,他根本不屑一顾。
所以表面上我练的数量不少,
实则与玄澄师兄的差距,远不止是六与十三的数字之别,而是境界上的天壤之别。
秦玄望向神色坦然的玄生,
暗自赞叹此人不凡。
玄澄胜在天资与执着,非上乘武功不学;
玄生则以豁达见长,在佛门中更显超脱。
这般胸怀的玄生,日后成就未必不如玄澄。
一门出三位英才,少林这一代真是得上天眷顾。
秦宫主请随我来,玄澄师兄正在院内修行。
推开院门,迎面是满目萧索。陈旧的建筑透着腐朽之气,四周一片死寂。
玄澄师兄,是我玄生。
近日武林中声名最盛的次元宫秦玄宫主前来拜会,奉方丈之命带他前来。
玄生的语调恭敬异常,显是对玄澄极为尊崇。
回去吧,修佛之人,当专注三宝。
仅闻其声,秦玄便知玄澄的佛法修为已冠绝少林。
那声音犹如佛音,能涤净杂念,使人澄明。玄澄的话语,早已不染尘世烟火。
“既然大师一心向佛,理应心怀佛陀般的宽容与包容。
“但大师现在因佛而拒绝见人,这本身何不是一种执念?
“前半生执着于武学,成为少林两百多年来第一人,独揽十三门绝技。
“除达摩祖师外,少林史上无人能及玄澄大师。
“然而,成也执着,败也执着。
“一身修为尽废,放下执念,方得解脱。
“如今大师弃武修佛,潜心经藏。
“方才听大师所言,字字蕴含佛音,佛法造诣已远超寺中高僧!
“可惜无论修佛还是习武,大师始终未能放下执念。
“这般下去,眼看悟透的佛法,恐怕也要前功尽弃。”
秦玄话音未落,玄生脸色骤变!
这分明是咒诅!玄澄师兄的佛法修为在寺中位列前三,
多少人来此求教,皆获益匪浅。
怎么到了你口中,又要毁于一旦?
“秦宫主,你这……”
“佛陀于菩提树下 ** 二十余载,终得顿悟。
“此前历经三万八千法门,皆非正道。
“即便如此,佛陀仍坦然面对过往,
未曾因曾入左道而否认,此乃觉者胸怀。
“大师虽修得佛音,却刻意回避过去,仿佛那段经历从未存在。
“起初便走了窄路,独木桥何以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