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山的烟袋锅在炕沿上磕得邦邦响。张叙舟盯着那块黑黢黢的暖石 —— 正午十二点的阳光刚爬过窗棂,石头表面的温度就 “噌” 地窜到 42c,烫得能焐熟鸡蛋,而三小时前它还稳稳保持在 37c,与长白山节点的能量曲线重合得像描过的。
“a 的热成像仪拍了三天,” 张叙舟调出全息图,暖石周围的红外辐射像朵静止的火莲,“说没外部热源,怀疑是石头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在放热。”
“放他娘的屁!” 赵大山猛地掀开炕席,暖石下的土坯上,竟有串歪歪扭扭的刻痕,“俺爷从民国二十六年开始记,这石头每天正午必热一刻钟,比庙里的钟还准!他说这是地脉打盹翻了个身,热乎气儿从地心冒上来了。”
护江力的数值在争执中往下滑,→→。a 工程师正要用激光测温仪戳暖石,银簪突然弹出警报 —— 石头表面的太阳纹开始发光,纹路间渗出的青金色能量流,与节点主网的能量频率完全同步。“跟着它走。” 张叙舟拽起赵大山,暖石的热感在雪地上烙出条淡金色轨迹,直指长白山深处的温泉。
温泉池的水汽里裹着硫磺味。赵大山的祖父留下的 “测温木牌” 插在池边,37 块木牌的刻度组成条波浪线,最高处赫然标着 “42c,午时”。银簪探入水底,全息图瞬间炸开:池底的能量结晶层像片鱼鳞,每片鳞都在正午十二点准时翻涌,暖石的热量正是从这里顺着地脉支流传过去的,就像埋在地下的暖气管。
“这是地脉的天然体温计。” 张叙舟舀起一瓢温泉水,银簪检测显示其中的道源能活性是常温的 1.7 倍,“结晶层在正午释放能量最猛,暖石就像个温度计,提前 17 分钟把热乎气儿传到地面 —— 你们看,昨天暖石只到 41c,今天节点的能量峰值就降了 73 单位。”
全球 “地脉监测频道” 的弹幕飘成了雪。地质学家上传的结晶层扫描图在热评区沸腾:“这些能量结晶的排列方式,与赵大山家的暖石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形成了地下热感传导网”;农业研究所的实时实验显示,用暖石余温催芽的参籽,发芽率比恒温箱高 23%,幼苗的根须还会顺着热感轨迹生长,像在追逐地脉的心跳。
善念值在 95.8 亿处泛起暖光,95.9 亿→96.0 亿。赵大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七粒饱满的参籽躺在暖石上,正午的热气刚漫过,种皮就裂开道缝。“俺爷说地脉的热乎气儿养参,” 老人笑得满脸皱纹,“就像娘的奶,热乎的才养人。”
但暖石的秘密不止于此。当太阳纹在 42c时达到最亮,纹路突然开始旋转,形成个微型能量漩涡 —— 与金字塔石碑上的漩涡图案重合度 97%。银簪同步解析出能量流向:暖石的热量正顺着地脉支流往下走,最终汇入条通往地核的青金色主脉,那里的能量特征,与第八器的信号完全吻合。
“不是放射性物质,是地脉能量的自然释放。”a 工程师收起了激光仪,看着赵大山把暖石重新放回炕头,“我们的模型里,从没考虑过地脉会有这样精准的作息。”
护江力的指针开始疯狂回弹,→→(+200 点)。监测屏上,长白山节点的能量曲线变得温顺,暖石的温度变化成了最好的预警信号,每次降温 0.7c,节点就会提前 17 分钟出现波动,给足了调整时间。李娟从三星堆发来视频,她婆婆正用暖石的仿制品腌泡菜,坛沿的水纹竟与能量曲线同步起伏。
观战区的善念值像温泉的水汽,96.0 亿的数字在屏幕上蒸腾。赵大山的测温木牌被送进地脉博物馆,旁边的说明牌写着 “最古老的地脉监测设备”。张叙舟摸着还在发烫的暖石,太阳纹旋转的轨迹在眼底留下残影,像在指引某个深埋地下的秘密。
银簪的新任务提示在雪光中亮起:“第 3128 章:太阳纹共振实验,参须汁混橄榄油的破局符。” 赵大山往暖石上盖了层松针,“俺爷说地脉累了要歇,热乎够了就凉,就像人干活得有个喘口气的时候。”
张叙舟望着远处的温泉,突然懂了这场验证的深意:所谓科学仪器测不出的热源,不过是地脉在按自己的作息呼吸,而暖石这样的民间信物,早就成了听懂地球心跳的耳朵 —— 就像那 37 块木牌记录的,不是温度,是人与地脉相守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