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夏母女一行抵达平壤时,高句丽王高延宗已率文武百官在城门外等候。虽心中仍有对“臣属之礼”的芥蒂,但见明世夏身着月白绣云纹宫装,手持东域女君金印,身后跟着身形挺拔的大明禁军,以及面带浅笑、手捧蚕种箱的清真、洁真两位公主,高延宗终究还是按礼制,率众人行了跪拜之礼。
入了王宫行宫,明世夏未急着提及军政要务,反倒先召来高句丽掌管民生的官员,细细询问东域近年的农耕情况。“听闻平壤周边多山地,百姓种的谷子亩产不足百斤?”明世夏端着茶盏,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那官员躬身回道:“回女君,确是如此。去年夏初又遇旱灾,不少百姓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一旁的明兴璐闻言,立刻起身将带来的《大明农耕图册》递了过去:“大人请看,这是我大明南方的梯田之法,即便山地也能引水耕种;还有这新稻种,一年两熟,亩产可达三百斤以上。”明兴祈也凑上前来,捧着一篮饱满的稻种:“我们还带了蚕种,等蚕宝宝长大了,百姓们可以养蚕缫丝,织出的丝绸既能自己穿,还能卖给大明的商人换钱呢。”
高延宗坐在一旁,看着两位小公主认真的模样,又瞧着明世夏手中那份详细的农耕推广计划,心中的抵触渐渐消散。他沉吟片刻,对着明世夏拱手道:“女君心系百姓,本王佩服。若需高句丽协助,人力物力皆可调配。”明世夏闻言一笑:“高王肯鼎力相助,便是东域百姓之福。明日我便派大明农官,与高句丽官员一同前往平壤周边村庄,实地传授农耕之法。”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明世夏便带着明兴璐、明兴祈,以及十余名大明农官,前往平壤城外的柳家村。村民们听说大明女君和公主亲自前来,纷纷围在村口张望,既有好奇,也有几分忐忑。明世夏没摆架子,走到田埂上,蹲下身查看地里的土壤,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此次来,不是为了管你们,而是为了让大家能吃饱饭、穿暖衣。这新稻种和梯田之法,在大明已用了多年,只要大家肯学,不出两年,定能丰收。”
说着,大明农官便拿起锄头,在地里演示起梯田的挖掘方法。明兴璐则带着几名宫女,将稻种分发给村民,耐心讲解播种的时机和技巧;明兴祈则拉着村里的女童,教她们如何辨认蚕种,还把带来的丝线分给她们,教她们编简单的绢花。村民们看着女君和公主毫无架子,又瞧见农官演示的方法确实可行,渐渐放下了戒备,纷纷拿起工具,跟着农官学了起来。田埂上,孩童的笑声、村民的询问声、锄头挖地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满是生机。
而此时的西域,却没有东域这般平和。明世夏抵达平壤的消息传到吐谷浑时,明世秋正率领三千大明驻军,驻守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钰门关。这日清晨,探马匆匆来报:“女君,西域的乌孙部族联合大宛,率领五千骑兵,正朝着玉门关赶来,看样子是想抢夺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明世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当即起身披上铠甲,手持长枪,大步走到军营前。“将士们!乌孙、大宛竟敢觊觎我大明丝绸之路,妄图扰乱西域安宁,今日便让他们尝尝我大明军队的厉害!”她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军营中的将士们纷纷握紧兵器,齐声高呼:“誓死追随女君!保卫钰门关!”
明世秋随即下令:“五百将士守关,加固城门,备好滚木礌石;两千五百将士随我出关,在关前的沙丘后设伏,待乌孙骑兵进入埋伏圈,便两面夹击!”安排妥当后,她翻身上马,率领将士们悄悄出了钰门关,埋伏在沙丘之后。
约莫一个时辰后,远处扬起漫天尘土,乌孙与大宛的骑兵呼啸而来。为首的乌孙首领看着紧闭的钰门关,得意地大笑:“不过是个女流之辈驻守在此,今日定能攻破钰门关,抢走商队的货物!”说罢,便下令骑兵攻城。
可就在乌孙骑兵冲到沙丘前时,明世秋一声令下:“放箭!”埋伏在沙丘后的大明将士立刻起身,箭矢如雨点般射向乌孙骑兵。乌孙骑兵毫无防备,顿时乱作一团。明世秋手持长枪,率先冲了出去:“杀!”将士们紧随其后,与乌孙骑兵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明世秋马术精湛,长枪挥舞间,所向披靡。一名乌孙将领挥刀向她砍来,她侧身避开,随即长枪一挑,便将那将领挑落马下。将士们见女君如此英勇,士气大振,越战越勇。乌孙、大宛的骑兵本就人心不齐,又被大明军队打得措手不及,渐渐败下阵来。
激战半个时辰后,乌孙首领见大势已去,带着残兵想要逃跑。明世秋哪里肯放,率军追击数里,缴获了大量的马匹和兵器,还生擒了乌孙的副首领。“回去告诉你们首领,若再敢侵犯我大明疆域,扰乱丝绸之路,我定率军踏平你们的部族!”明世秋对着被俘的副首领厉声说道,随后便下令将其释放。
此战过后,西域诸部皆被明世秋的武力与胆识震慑,吐谷浑、回鹘等部族的首领纷纷派人前往玉门关,向明世秋表示归顺。丝绸之路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商队往来不断,大明的丝绸、瓷器,西域的香料、珠宝,在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流通,西域的百姓也因贸易的兴盛,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与此同时,南域的明世冬,却正为推广农耕之事犯愁。她抵达占城后,便向占城首领提议,将占城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大明的水稻。可占城部族向来信奉“土地有神”,认为开垦荒地会冒犯神灵,首领坚决不同意:“女君,土地是神灵赐予我们的,万万不可随意开垦,否则会引来灾祸的!”
明世冬没有强行下令,而是带着几名随从,走遍了占城的各个村庄。她发现占城气候湿热,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可百姓们却只在河边的小块土地上种植杂粮,产量极低,不少百姓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于是,她决定用实际行动改变占城百姓的想法。
她让人在行宫附近圈出一块荒地,亲自带着随从开垦。每日清晨,她便身着粗布衣裳,拿着锄头挖地,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毫不在意。占城百姓们看到女君亲自开垦荒地,都十分惊讶,纷纷围在一旁观看。明世冬趁机向百姓们解释:“乡亲们,开垦荒地不是冒犯神灵,而是为了让大家能多种粮食,不再挨饿。只要我们用心耕种,神灵定会保佑我们丰收的。”
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她还请来了占城的祭司,向祭司详细讲解大明的农耕技术,以及开垦荒地带来的好处。祭司看着明世冬真心为百姓着想,又听闻大明百姓因农耕发达而丰衣足食,便同意为开垦荒地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
祭祀仪式过后,占城百姓们终于愿意尝试开垦荒地。明世冬立刻派大明农官传授水稻种植技术,还从大明调来水车,解决了灌溉问题。几个月后,占城的第一片水稻田迎来了丰收,金灿灿的稻谷压弯了稻穗,亩产比杂粮高出了两倍多。百姓们捧着饱满的稻谷,脸上满是喜悦,纷纷向明世冬道谢。占城首领也对明世冬心服口服,主动提出要在南域各地推广大明的农耕技术。
凤泰十二年的夏天,悄然来临。东域的稻田里,稻穗飘香;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南域的荒地上,新的农田正在开垦。明世夏、明世秋、明世冬三位女君,在亚域的土地上,用各自的方式,践行着对凤泰女帝的承诺,也守护着大明的万里疆土。而清真公主明兴璐、洁真公主明兴祈,也在东域渐渐成长,成为了母亲治理东域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