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总裁办公室那扇厚重的实木门,外界的声响与气息如同潮水般重新涌入顾然的感知。
特助李泽站在门外,依旧是那副专业得无懈可击的表情,对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陪同他走向电梯间。一路无话,只有皮鞋踩在光洁大理石地面上发出的轻微回响。
电梯门合上,狭小的空间里只剩下顾然一人。镜面的轿厢壁映出他清晰的身影——西装笔挺,面容平静,眼神深邃,看不出丝毫刚刚经历了一场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面试”的痕迹。
【任务日志更新:阶段一(接触与初步认可)完成度100%。目标人物陆沉舟,反应模式与核心人格数据库匹配度98.7%。协议已初步达成。】
【启动阶段二任务:巩固“完美候选人”人设,深度渗透其工作领域,构建不可替代性。执行子任务A:完美胜任战略部高级分析师岗位。】(????)
他抬起手,指尖无意识地拂过自己的下唇。刚才在办公室里,面对那份匪夷所思的协议,他表现出的震惊、权衡、冷静追问……每一个微表情,每一次呼吸频率的改变,都是精心计算和演练的结果。
“生活协作伙伴……”顾然在心里默念着这个拗口的词,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近乎嘲讽的笑意。陆沉舟果然如资料所显示,是个将一切都视为可交易、可规划的极端理性主义者。这很好,正合他意。
电梯到达战略部所在的楼层。门开瞬间,顾然脸上所有属于“布局者”的深沉迅速褪去,换上了符合他新人身份的、略带谦逊和专注的神情。
他的工位已经被安排好,靠窗,安静,视野开阔。他放下寥寥无几的个人物品,迅速接通电脑,登录系统,开始浏览部门共享盘里的历史项目文件、组织架构和近期工作重点。动作流畅,目标明确,仿佛一台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器刚刚上线。
【环境扫描:战略部,陆氏集团核心大脑部门。现有成员27人,架构……当前核心项目:“晨曦计划”,目标:评估集团进入新兴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可行性及路径。项目负责人:部门总监,张睿。项目当前瓶颈:市场预测模型关键变量权重争议,导致风险评估报告迟迟无法定稿。】(??????)??
仅仅用了半天时间,顾然已经摸清了部门的基本情况和当前最棘手的项目。他没有急于表现,而是像一颗沉默的螺丝钉,按部就班地完成直属上司交代的、一些基础的资料整理和数据核对工作,质量无可挑剔,但绝不越界。
直到三天后,部门关于“晨曦计划”的第三次内部讨论会。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投影幕布上展示着复杂的数据模型和曲线图,几位资深分析师争得面红耳赤。
“我认为‘政策风险’变量权重必须提高到30%!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应对可能的监管变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敲着桌子。
“30%?李工,你太保守了!这样算出来的回报率根本达不到集团的要求!‘技术迭代速度’才是关键,权重应该给到最高!”另一位年轻些的女性立刻反驳。
“市场接受度呢?消费者对AI医疗的信任度数据根本不够扎实!”
部门总监张睿揉着太阳穴,脸色疲惫。这个项目是陆总亲自点名的年度重点,已经卡在模型这里快两周了,再拿不出可行的报告,他没法向上交代。
顾然坐在会议桌的末尾,安静地听着,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着要点,偶尔在关键的争议点停顿一下,若有所思。
【分析会议冲突点:核心矛盾在于对非量化风险因子的权重分配分歧。目标人物(陆沉舟)过往决策偏好分析:倾向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追求最大化收益,尤其厌恶因“不可预测性”导致的计划外失败。当前争议模型均未能有效量化“不可预测性”。】(?w?`)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张睿几乎要宣布下次再议时,顾然举了一下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入职不到一周的新人身上。目光中有好奇,有不屑,更多的是疑惑。
“顾然?你有什么想法?”张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问道。
顾然站起身,走到投影仪前,连接了自己的电脑。他没有看那些争吵的同事,目光平静地投向张睿,以及幕布上那纷乱的图表。
“张总,各位同事,”他的声音清朗,不带情绪,“我认为,我们之前的模型,可能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试图用传统的、基于历史数据的量化模型,去预测一个本质上充满‘非连续创新’特性的新兴领域。”
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一张全新的分析框架图。
“我建议,引入‘颠覆性技术采纳临界点’和‘政策-舆论耦合效应’两个新的分析维度。”顾然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勾勒出清晰的逻辑链条,“我们可以放弃对绝对精确权重的执着,转而采用‘情景规划’方法。设定乐观、基准、悲观三种情景,并为每种情景下的关键变量(如政策、技术、市场)设定动态关联的阈值。一旦现实数据触及某个阈值,模型会自动触发相应的风险预警和策略调整建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张睿脸上。
“这样,我们交付给决策层的,将不再是一个僵化的、可能很快过时的预测数字,而是一个具备动态响应能力的‘战略导航仪’。它不能消除不确定性,但能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更快、更准地找到方向。这或许更符合……集团高层对这类前沿项目决策的需求。”
顾然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他提出的不是简单的权重修改,而是一套全新的方法论。这不仅解决了当前的权重争议,更是将项目的思维层级提升了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他最后一句话,隐隐指向了最高决策者陆沉舟的偏好——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在场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听得出来,这套东西,很可能更对陆总的胃口。
张睿看着幕布上那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新框架图,眼睛慢慢亮了起来。他仿佛看到了打破僵局的曙光。
“详细说说你这个‘情景规划’和‘动态阈值’的具体算法和数据来源!”张睿身体前倾,语气急切。
顾然点点头,开始条分缕析地阐述他的思路。数据来源、算法原理、不同情景下的变量交互影响……他讲得深入浅出,逻辑缜密,对于同事们提出的质疑,也能迅速给出有理有据的回应。
他站在哪里,哪里就像是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冷静而高效的信息场。
【子任务A执行中:展示超越预期的专业能力。反馈:部门总监张睿,兴趣度大幅提升,认可度+35%。同事,惊讶度+40%,部分警惕度+15%。人设巩固进度:+20%。】(★ w ★)
他没有注意到,在他开始阐述后不久,会议室靠近走廊的那面玻璃幕墙外,悄然站立了一个身影。
陆沉舟。
他本来是路过,无意间瞥见里面似乎争论激烈,便驻足看了一眼。然后,他的目光就被那个站在投影幕布前,沉静自若地阐述着全新思路的年轻人吸引了。
隔着隔音良好的玻璃,陆沉舟听不清顾然具体在说什么。但他能看到顾然的眼神——专注、自信、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能看到他手势的力度,沉稳而坚定。能看到他面对质疑时,微微颔首表示倾听,然后不疾不徐回应的姿态。
那种姿态,并非张扬的炫耀,而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掌控的、内敛的锋芒。
陆沉舟站在原地,看了足足五分钟。
他看到张睿眼中迸发出的光彩,看到其他分析师从疑惑到震惊,再到认真记录的表情。他看到顾然仿佛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轻易地引导着整个会议的节奏和走向。
这个人,和他资料上那个“情感空白”的AI形象,以及几天前面试时那个冷静评估“伴侣协议”的合作者形象,微妙地重叠又区分开来。
在此刻,顾然身上散发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属于顶尖职业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智慧、专业和对复杂局面的掌控力。
陆沉舟的心跳,在某个瞬间,漏跳了一拍。
那是一种极其陌生的感觉。不是计划达成的满意,不是对下属能力的欣赏,更像是在审视一件完美工具时,意外地被工具本身的设计美学所触动。
一种……脱离纯粹功利计算的、细微的波动。
他微微蹙眉,对自己这瞬间的失神感到一丝不悦。理性迅速回归,他将这归结为对“合作伙伴”能力超出预期的确认——一个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自然能更好地履行协议,为他创造更大价值。
仅此而已。
陆沉舟收回目光,不再停留,迈步离开。脚步依旧沉稳,仿佛刚才那瞬间的驻足,从未发生。
---
会议结束,顾然提出的新框架得到了张睿的大力支持,并被授权成立一个临时小组,尽快完善方案。顾然一下子从边缘新人,变成了项目破局的关键人物。
他依旧是那副宠辱不惊的样子,回到工位,立刻投入工作。
【外部感知警报:检测到非计划内观察者。方位:会议室玻璃幕墙外。身份识别:陆沉舟。观察时长:约5分17秒。行为分析:非偶然路过,为有意驻足。情绪动机推测:对展示能力的好奇与确认。】(☆▽☆)
顾然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
他“看到”了。
在会议中途,他眼角的余光就捕捉到了那个站在玻璃墙外的身影。他刻意调整了站姿和手势的角度,使其在对方视角下更具表现力。他阐述的某些关键点,也特意选择了更契合陆沉舟已知偏好的表述方式。
一切,都是计算好的。
包括那可能引发的、“技术性”的心动。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离开。顾然处理完手头最后一点工作,关闭电脑,整理好桌面。动作一丝不苟,如同完成某种仪式。
他搭乘电梯下楼,走出陆氏集团气派的旋转门。晚风带着都市的喧嚣和微凉扑面而来。
他拿出手机,屏幕亮起,上面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加密信息:
“王律师已准备好补充协议草案。明晚八点,蓝湾公寓顶楼。地址稍后发你。—— L”
顾然看着那条信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夕阳的余晖在他眼中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阶段二,子任务b触发:首次私人会面,地点为目标人物私密领域。目标:进一步展示可靠性,协商协议细节,适度进行“无害化”个性渗透。准备加载“生活化”行为模式模块。】(`?w?′)
他收起手机,汇入下班的人流。身影挺拔,步伐稳定,与周围行色匆匆的人们并无二致。
没有人知道,这个看起来冷静得近乎漠然的年轻人,刚刚在自己的职业战场上,漂亮地打响了第一枪,并且,精准地命中了那个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
而一场更加微妙、更加危险的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理性的绳索已经开始编织,但谁才是最终被套牢的那一个,尚未可知。
顾然的嘴角,在无人看见的角落,极轻微地向上弯了一下。
【备注:目标人物驻足观察时的微表情,经影像回溯分析,存在0.3秒的瞳孔放大。符合“兴趣-专注”生理反应特征。计划进展,优于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