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落,村里有户人家,女的叫赵五娘,男的叫蔡伯喈。夫妻二人恩恩爱爱,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这一年,大比之年来临,蔡伯喈心怀壮志,想要上京赶考,求取功名,为家族争光,也为将来的生活谋一个更好的出路。然而,家中贫困,连盘缠都凑不出来。善良的赵五娘没有丝毫抱怨,她四处向四亲六眷求求拜拜,好不容易借到了一些银两,交到蔡伯喈手中,千叮万嘱让他安心赶考,不必挂念家中。蔡伯喈看着温柔贤淑的妻子,心中满是感动和不舍,但为了前程,还是毅然踏上了进京的路途。
蔡伯喈走后,赵五娘便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家中的一切。她每日辛勤操持家务,照顾年迈的公婆,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她始终毫无怨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村子里遇上了罕见的灾荒,稻麦颗粒无收。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顿时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为了让公婆能填饱肚子,赵五娘每天起早摸黑,去山里挖草根、树皮,回来煮给公婆吃。即便自己饿得头晕眼花,她也总是先让公婆吃饱。可是,灾荒的日子实在太过艰难,年迈的公婆终究还是经不起饥饿的折磨,先后离开了人世。
赵五娘悲痛欲绝,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要让公婆入土为安。可是,家中早已一贫如洗,哪里有钱埋葬公婆呢?无奈之下,赵五娘狠心剪下自己的头发,拿到集市上卖了几个钱,这才买了棺材。没有钱请人帮忙,她就自己用手扒土挖坑,双手磨出了鲜血,指甲也翻了起来,她却没有停下。终于,她将公婆妥善地埋葬了。
此时的赵五娘,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心中对丈夫的思念愈发浓烈。她想着,无论如何,都要找到蔡伯喈,告诉他家中的变故。于是,她叫人画了公婆的画像,挟一顶雨伞,背一把琵琶,上穿黑衫,下着白裙,踏上了千里寻夫的征程。
赵五娘一路走,一路思念着丈夫,心中满是悲伤。每当悲伤难抑时,她就捧起琵琶,弹奏起来。那悲伤的曲调,仿佛是她心中的诉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滴下来。传说,她的眼泪连成了一条线,变成了一条岭,就是现在大徐的“相思岭”。
不知走了多久,赵五娘来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前面山连着山,峰叠着峰,悬崖绝壁挡住了去路,连飞禽走兽到了这里都要回头。但赵五娘寻夫的决心已定,她没有丝毫退缩。她坐下来歇歇气,养养精神,准备继续前行。她解下了多日没洗的脚纱布,在她解脚纱布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叫“下纱沙”。赵五娘掸了掸脚纱布上的尘土,刚巧一阵风刮来,那长长的雪白的脚纱布随风飘去,轻轻地落在山当中。一霎时,一条弯弯曲曲的白色小路出现在面前。这条小路,转了七个大弯,绕过八座大岗,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小山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七弯八岗”。
赵五娘顺着脚纱布变成的小路,过了七弯八岗,来到了白沙湾,走进了“弥陀寺”。她把公婆的画像挂在菩萨前面的供桌上,然后跪在地上,虔诚地求菩萨保佑她能找到丈夫。
不一会儿,寺外“彭彭”响起了铜锣声,寺里的和尚告诉赵五娘,是一个大官来了,让她赶快回避。等大官走了,赵五娘出来一看,画像竟然没有了。她急忙询问和尚,和尚告诉她,画像被大官收去了,还向她比划着讲了大官的相貌。赵五娘一听,不禁叫出声来:“这是我夫蔡伯喈啊!”和尚大吃一惊,说道:“你别弄错了,这大官是东京赫赫有名的牛宰相的女婿蔡状元,今日是去牛相府招亲的。”
赵五娘听了,如遭雷击,但她还是忍着剧痛,咬着牙,跌跌撞撞地朝和尚指点的方向追去。山高路窄,赵五娘裹着三寸金莲,行走十分艰难,她只能用伞当拐杖。奇怪的是,伞往地上一戳,岩头上便留下了一个伞头印子,这留下伞印的岩石就是现在白沙湾的“印伞岩”。
赵五娘朝前追呀追,追到一个笔陡的坎坡,已经没有路了。她没有放弃,用手挖洞,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上去,又倒下来,爬上来,又倒下来,手指都挖破了,鲜血染红了坎坡,这个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赤坎”,现在林海乡的赤坎村就是这样来的。
赵五娘终于爬上了坎坡,面前是一片茫茫荒野,哪里有丈夫的影子呢?她站在一块大青石头上,此时,天渐渐暗下来了,眼前模模糊糊现出一座城廊的影子。赵五娘不觉一阵心酸,大声呼喊着:“伯喈呀伯喈,你抛下爹娘妻子,独自去牛府招亲,良心何在?”她越想越气,心一横,脚一蹬,蹬得那块大青石陷地三尺,石头中央留下了她三寸金莲的脚印。就在这时,脚印下的石头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托着赵五娘,慢慢升上了天空。这天,正是八月初三。
后人把赵五娘上天的大青石称为“升天石”。赵五娘虽然升天了,但人们还时时刻刻思念她。后来,有人在“弥陀寺”塑了尊女菩萨,跟赵五娘活着时节一模一样。每逢八月初三赵五娘“升天”的日子,各地来“弥陀寺”朝拜五娘菩萨的人有成千上万,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这个故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人们为赵五娘的善良、坚韧和对爱情的忠贞所感动,也为蔡伯喈的行为感到叹息。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艰难困苦面前,人性的光辉与无奈,成为了民间一个永恒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