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大秦、大汉、大唐、大宋,各自都存在明显短板。比如汉朝军力强盛却财政拮据,宋朝富甲天下却武备松弛。可惜朱标等皇子没能看破这一点。
他们听完燕长倾的讲述,只觉得大明相形见绌,甚至开始嫌弃自己的王朝。这正是燕长倾觉得这些年轻人好糊弄的地方——若他们多读些史书,就不会被三言两语打击得信心全无。
......
燕长倾静立原地,神色渐归平静,暗自思忖方才的言行是否妥当。
【这番打击应该能让他们认清现实——如今的大明与昔日四大王朝的差距何其巨大。】
【只有意识到这种差距,他们才会真正重视我掌握的治国之术。】
【毕竟放眼天下,唯我敢断言能让大明全面超越那些传奇王朝!】
无论最终能否实现,这番豪言壮语先掷地有声地摆在这里。
但凡胸怀壮志的大明天子与亲王,必将为此奋力一搏!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对屠龙之术愈发看重,对其间激进悖常的论调便越能接纳。
随着研习深入,他们终将察觉儒家学说对皇权的侵蚀。届时,无论为稳固君权、借屠龙术革除积弊,抑或推动大明腾跃,皆会出手压制儒学。
要击垮一门学说,最佳之法便是扶植新学与之抗衡。待其欲打压儒学时,前世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诸科自会借屠龙术之名浮现。
燕长倾欲传格致之学,天子欲废空谈而崇实务——殊途同归,利相契合。
他仰面迎向刺目天光,眼睫微颤。
【届时,执掌屠龙术与格致诸学的我,于他们而言价值更甚。若此能延大明国运数百载,纵使辱骂殴打天子皇子,彼辈亦当隐忍。】
既言身世孤绝,无亲无友,畏痛却不惧死,若遭酷刑必求速绝——此般了无牵挂,早绝他人胁迫之念。
朱标等皇子未得十足把握前,断不敢轻举妄动。因错判胁迫之策的代价,或致燕长倾自绝,而此举意味着大明国运断绝之险。
【无君王愿赌此局——毕竟输不起。】
风过庭阶,燕长倾负手而立。
大明历代 中,不乏离经叛道之辈。
距燕长倾所处时代仅二十载之遥的建文帝朱允炆,便是这般昏聩愚钝的庸主。
倘若让这等痴愚之徒登临大位,再被腐儒蛊惑蒙蔽——
极可能昏昧到无视燕长倾的惊世价值,贸然痛下 !
不过此事倒也不足为虑,届时远离这愚人便是。
【如此便可确保万全!】
暖阳映照下,燕长倾唇边掠过从容浅笑。
此刻起,他已然超脱于大明权力体系的桎梏。
皇权荫庇之下,文武百官的权柄再难加诸其身!
而他举世无双的价值,又令 不得不倚重保全!
这般境遇,恰似超然物外,独步乾坤。
但这份安稳并非永世长存。
【真正危及性命的,唯有两处关隘。】
【一是太祖朱元璋龙驭上宾之时。】
【二是朱标早逝,燕王朱棣靖难功成后的临终之际。】
燕长倾敛去笑意,凝神推演命数劫难。
若论杀身之祸,必应在这两处时辰。
至于建文年间?若太子朱标依旧早夭,他自当北上投效燕王帐下。
侍奉痴儿朱允炆无异于自蹈死地。
追随燕王朱棣,仅需提防其大限将至时的变数。
朱元璋与朱棣皆属雄猜之主,最是专权独断。
只要二圣在世,纵使燕长倾有经天纬地之能,亦自信可牢牢掌控。
然当其寿元将尽时,势必审视继任者能否驾驭此人。
若觉新君力有不逮——
即便燕长倾身系大明数百年气运,二圣临终前也必除之而后快!
毕竟这身负屠龙术却不受制衡的旷世奇才,实乃社稷心腹大患。
然而燕长倾若失去掌控,以其展现的屠龙之术,后果将不堪设想。倘若当朝天子触怒于他,恐怕这边刚咽气,那边燕长倾就会让大明这条真龙陪葬!
真要闹到这地步,朱元璋和朱棣哪怕入了土,也得气得掀开棺材板找燕长倾 。
......
若能平安度过朱元璋、朱棣大限之时的生死劫,理论上还有第三道坎——大明第三代雄主的寿终正寝之劫。不过按原本历史轨迹,朱棣驾崩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享年六十四岁。到那时,燕长倾自己都已年逾古稀。
在平均寿命不过五十的古代,能活到七十已是凤毛麟角。莫说熬到大明第三代君主大限,能挺过朱棣那关都算造化。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至少还有二十年光景可以筹谋】
苦思许久仍无良策应对朱元璋大限之劫,燕长倾索性搁置念头,转身回屋。太子朱标带着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刚被他暂时支走,约定七日后正式开讲屠龙之术。在此之前,他需做些准备。
待燕长倾身影消失在门内,朱元璋从邻宅踱步而出。行至门口突然驻足,拧眉沉思良久,忽而负手肃然道:毛骧!
臣在!毛骧疾步上前躬身听令。
其一,以燕宅为中心,百丈内的住户按市价三倍补偿,全部迁往城南。准用强制手段,但不得伤民!
其二,调三个锦衣卫千户所入驻,昼夜三班轮值,专职护卫燕长倾!
“胆敢对燕长倾不利者,皇子以下,可先斩后奏,特此恩准!”
“锦衣卫缺额三人,准予补录。”
“其三,燕长倾若有差遣,只要不违大明律法,务必全力配合!”
“其四,每日将燕长倾之事详细记录,呈报于朕!”
朱元璋一道道旨意接连下达。
毛骧闻言神色骤变,眼中满是骇然。
一个锦衣卫千户统领千名精锐。
三个千户,便是三千余众!
如此庞大的锦衣卫力量,竟只为护卫燕长倾一人?!
这般待遇,简直骇人听闻!
即便是诸位藩王在京的护卫亲军,也远不及此。
最受宠的皇子,在京亲卫不过近千。
多数藩王在京护卫,不过三五百之数。
而燕长倾竟需三千锦衣卫贴身保护,这般阵仗,怕是连东宫侍卫都要退避三舍!
若真与太子卫队交锋,胜负犹未可知!
此前种种迹象已显陛下对燕长倾的重视。
但此刻毛骧才惊觉,自己还是大大低估了圣眷之隆!
这般恩宠,几乎与太子不相上下。
可那是储君啊!未来的天子!
燕长倾何德何能,竟能获此殊荣?!
【莫非...那屠龙之术确有其事?!】
毛骧心头猛然闪过这个念头。
正思忖间,忽觉朱元璋目光如电射来。
顿时惊得汗流浃背,慌忙跪地领命:
微臣遵旨!
见其如此,朱元璋神色稍霁。
沉吟片刻,又补充道:
稍后去诏狱提十名健壮无伤的死囚,分开关押。
缚其手足,蒙其双眼,置于静室。
以利刃轻划其腕,但不可见血。
再备清水,调至血滴之速,缓缓滴落。
一日后,将十名死囚的详细资料呈报上来。
若过一日未死,便释放归去。
朱元璋要验证燕长倾提出的心理暗示致死法是否属实。
【若真有效......】
的目光落在燕府门前,深邃难测。
毛骧屏息静立,不敢出声。
良久,朱元璋收回视线,沉声道:速去办理。
记住,若燕倾少一根头发,朕要你项上人头!
毛骧肃然跪拜:微臣誓死护卫燕学士周全!
此刻在毛骧心中,燕长倾的地位已与太子朱标比肩。
若二人发生冲突,在不伤及太子的前提下,他更可能听从燕长倾之命。
从圣谕中,他分明感受到这位学士在皇上心中的分量,已不亚于储君。
无论缘由为何,君命既下,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唯有效死奉命。
......
文华殿内,朱标携诸皇子再度觐见。
儿臣等以天子恩泽,五世而斩 封爵为纲,重修宗室制度,请父皇御览!
朱元璋接过奏本,眼角微跳。
这份新拟的宗亲制度,从爵位名称到俸禄标准,竟与燕长倾当日所言一字不差。
朱标兄弟不过是将那番话原样誊录,附名其上罢了。
朱元璋见太子和皇子们全无主见,一味听从臣子意见,心中顿生不悦。身为皇室子弟,岂能毫无主见?至少也该重新调整宗亲俸禄才是!
燕长倾曾言,大明皇室宗亲年俸五百六十八万石确实过高。朱标本欲再度削减俸禄,却在与朱樉、朱棡、朱棣等兄弟商议时,见他们摆出藩地贫苦之态,恳求兄长手下留情。明知诸弟所言不实,朱标终究心软作罢,将燕长倾修改过的宗亲制度原封不动呈递御前。
朱元璋朱笔一挥,在奏疏上作出调整后,命太子与诸皇子传阅:若无异议,日后大明宗亲制度便照此施行。
新制规定:
亲王岁禄三万石、郡王五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四百石、镇州将军二百石。依此计算:
十六位亲王合计四十八万石
八十位郡王合计四十万石
四百镇国将军合计四十万石
两千辅国将军合计八十万石
一万镇州将军合计二百万石
总计年俸四百零八万石,较原额减少一百六十万石,约占岁入五分之一,正符合燕长倾所言岁入五至六分之一的标准。朱标见状,面露欣然之色。
尽管燕长倾未曾详细解释为何建议皇室宗亲俸禄占比不宜超过国家岁入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但朱标思及他展现的过人智慧,认为若能参照其提议制定大明宗亲俸禄制度,即便日后出现问题,也可寻燕长倾协助解决。
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面露难色——他们的藩王年俸从五万石骤降至三万石,近乎腰斩。与旧制相比,亲王待遇可谓大幅缩水。至于郡王、辅国将军等削减的千石、数百石俸禄,他们并不在意,毕竟这点数目对藩王而言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