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直,可整理好了?”朱标写完满桌密麻字迹,转头问方孝孺。
朱标最初是从燕长倾对朱棣未来的推演中听闻方孝孺之名。这位因誓死扞卫建文帝而被诛连十族的忠臣,令朱标油然生出几分敬重。
燕长倾讲述时特意提及:其父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洪武八年因治绩卓着受太祖嘉奖,后却受空印案牵连而亡。
掌握这些线索后,朱标很快以征召东宫属臣的名义将方孝孺调至京师。经当面考校,虽觉这年轻人尚缺实务历练,但其才思敏捷、勤于自省,确是可造之材。赴广安知县任时,便特意带他出任县丞以作栽培。
殿下,广安县情已悉数整理完毕!
方孝孺捧着文书恭敬奉上,眼中满是崇敬。朱标展卷细阅,三月来踏遍全县乡野的景象浮现眼前——哪村缺水、哪寨欠粮、何处需修桥铺路,皆如指掌。
接下来,他需据此制定《广安县三年发展纲要》,将燕长倾所授的治政之道落到实处。待方案既定,便要一步步让百姓碗里有粮、身上有衣、脸上有笑。
【不知秦王、晋王、燕王他们进展如何?】
朱标忽而搁笔望天,一抹笑意掠过唇角。
......
(西宁县,秦王朱樉的辖地。
县衙公堂上,朱樉未着七品官服,反披一身皮甲,高坐知县之位。他眉目冷峻,气势如锋,不似文官,倒似沙场悍将。左右两侧立着两名锦衣卫千户,虽未着飞鱼服,但一身朱红衙役装束仍掩不住肃杀之气。
堂下两侧,六房书吏分坐六张长案,案上摊开县中卷宗,笔墨齐备,随时记录。再往下,两列衙役持杀威棒而立,神色凛然。而堂 ,西宁县十二乡长、一百二十八村长垂首静立,姿态恭谨。
此情此景,若叫朝臣瞧见,必觉眼熟——分明是缩版的朝廷早朝!朱樉以知县为“君”,六房为“六部”,乡长村长为“百官”,将父皇朱元璋治天下的架势搬到了这弹丸小县。
他牢记燕长倾所言:“以治天下之心治一县,一县亦如天下。”
此刻,朱樉目光如刀,扫过堂下众人。乡长村长们脖颈一缩,头压得更低。这数月来,他们已领教了这位“朱二知县”的手段。
上任首日,他竟带了两千护卫!若说防匪患倒也寻常,可谁家知县出行,阵仗堪比 大将?
这 朱二知县带着两千多护卫,比他们西宁县整个衙门的人加起来还多!
朱二知县到任第一天还算安分,领了官印,正式上任后,只是安顿家眷,没闹什么幺蛾子。
可第二天,他就把县衙所有差役召集起来,让他们和自己的护卫单挑,又搞了几场混战。结果不管是单打独斗还是群殴,县衙差役全被打趴下了。
后来朱二知县亲自下场,原本想给上司放水的差役们反而被打得更惨,差点怀疑自己接错了人——这哪是文官?分明是个武状元!
好在白纸黑字的朝廷委任状证明了他的身份。虽然挨了顿揍,但当晚朱二知县就用衙门余款请差役们大吃大喝,算是给了台阶。
打不过,人也没他多,再加上西宁县靠近边疆,百姓尚武敬强者,差役们很快服软,虽不至于死心塌地,但至少不敢阳奉阴违。
收服差役后,朱二知县借着他们对本地的熟悉,摸清了西宁县的情况。没过多久,他就带着护卫和差役下乡巡查。
每次巡查,乡长、村长必须陪同。结果这一趟下来,一个乡长和三个村长“不幸”遭了匪徒毒手。
可没人替他们难过,反倒有人拍手称快——这几个平日欺压百姓,甚至传言西宁县的匪患就是他们暗中勾结的。
当然,这只是传闻。
反正等朱二知县带人把十二个乡、一百二十八个村全扫了一遍后,西宁县的风气焕然一新,再没听说哪儿闹匪患了。
此后,朱二知县立下规矩,每七日召集各乡长、村长至县衙议事。
会上需呈报七日内辖内事务,并禀明朱二此前所派差事的进展。
在这般严苛督管下,无论是乡里积弊,抑或乡邻旧怨,经朱二调停决断——
快则一两日,慢则三五天,至迟下次例会必得处置。
虽其裁决未必尽如人意,却总是一刀斩乱麻。
加之朱二威势慑人,众人纵有不满,亦只敢私下嘀咕,断不敢当面违逆或阳奉阴违。
毕竟那暴毙的一乡长三村长,众人皆是亲眼所见。
由此,西宁县各乡各村渐如解冻 ,在朱二驱使下奔涌向前。
沉睡多年的西宁,终是抖落尘灰,焕发出难以言喻的生机。
而端坐高堂的秦王朱樉对此浑然未觉,只冷眼扫过众人,沉声宣道:
西宁县第九次三年发展会议,启!
殿下众官早已熟稔,即刻依序禀陈职守。
……
青阳县衙内,晋王朱棡一袭锦袍斜倚官椅,指尖掠过陈年卷宗。
两侧肃立着锦衣卫所扮的带刀衙役,六房书吏抱着文牍穿梭堂下。
忽有差役入内禀报:大人,清河乡乡长已至。
朱棡恍若未闻,仍凝神于手中黄卷。
衙役恭敬地垂首而立,目光灼灼地望着新任知县朱三。这位大人虽名字粗鄙,却是个实打实的能人。
自打朱三上任,衙役们便过上了神仙日子。一日五餐不说,竟还有新鲜瓜果享用。更妙的是,如今走在街上,百姓们瞧见县衙当差的,眼里都闪着敬畏的光。这般风光,全赖眼前这位知县大人所赐。
朱棡合上案卷,瞧见衙役满脸崇敬,温言道:且去歇息片刻,再请乡长进来。
为大人效力不辛苦!衙役激动得声音发颤,属下这就去请!说罢便脚下生风地往外奔去。
望着衙役远去的背影,朱棡唇角微扬。这底层人心,收买起来当真容易。些许小恩小惠,略施尊重,便叫他们感恩戴德。比起朝堂上那些老狐狸,这些胥吏简直单纯得可爱。
在京城时,他费尽心思也难笼络几个五品以上官员。那些朝堂老手个个精似鬼,哪像这些地方小吏,给块肉就肯卖命。这般想着,朱棡眼底掠过一丝讥诮。
抵达目的地后,晋王朱棡发现无论是县衙差役、地方豪绅还是平民百姓,他们所求的利益都出奇地简单。这些需求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不多时,清河乡乡长在衙役带领下低头走进来。离着老远就开始躬身行礼,高声道:小人拜见知县大人!
朱棡略一颔首:免礼。
待乡长直起身子,朱棡开门见山道:有何要事?
乡长立刻恭敬答道:听说大人【青阳县·县乡村大改造·第一阶段】要选第二个实施点,不知可有人选?
这项改造计划是朱棡制定的三年发展方案,旨在全面提升青阳县及辖下十二乡、一百三十五村的基础设施。包括县城扩建翻新、道路整修、水利建设、公共卫生设施等各类惠民工程。
最难得的是,所有工程不仅免费,县衙还出资雇佣当地百姓参与建设。虽说工钱只有市价的七成,但毕竟是在为自己家乡做建设。这种官府出钱请百姓给自己干活的新鲜事,在当地可谓闻所未闻。
起初众人将信将疑,但看到首个试点村焕然一新的石子路、数十间公厕和上百条水渠,且未收取村民分文,疑虑顿时烟消云散。
知县衙门主动出面,以市价八成的价格收购了村里百姓的粮食布匹等物品。
虽然价格略低,但省去了赶集的麻烦,百姓们乐意将货物卖给衙门。
参与劳作的村民都足额领到了工钱,一文未少。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热情高涨,纷纷盼望衙门能选中自己的村子进行改造。
知县宣布将对青阳县十二个乡、一百三十五个村逐步实施改造,但因人力财力有限,需分步推进。
具体顺序尚未确定,知县让村民通过村长、乡长逐级上报意愿,再综合考量决定。
各村百姓立刻围住自家村长,催促他们争取优先改造的机会。
毕竟早改造早受益,若被排到最后,可能得等上一两年!
村长们连夜赶往乡长家表达诉求,乡长们天刚亮就被各村长催促着动身前往县城。
清河乡长抵达县衙时,连水都顾不上喝,急忙求见知县。
晋王朱棡微笑道:“具体选哪个乡、哪个村还未定。不过在你之前,已有七个乡的乡长来过了。”
清河乡长一听,心中暗叫不好——自己紧赶慢赶,竟还是第八个!
清晨时分,七个乡长怕是披星戴月就启程了吧?
所幸此刻端坐堂上的知县大人尚未选定第二个要改造的村庄。
清河乡长见状,急忙从袖中掏出十余份村 名文书,双手奉给身旁差役,仰望着晋王朱棡道:
大人,我清河乡各村百姓日夜期盼能被选为改造对象,这是各村父老联名的 书,请您过目!
朱棡接过差役递来的文书扫视,所谓 书不过是些期盼改造的陈词,末尾按满了不识字村民的朱红指印。
他将文书搁置案头,深邃的目光重新落在清河乡长身上,语气平静似水:
单凭这些,分量还不够。
若想优先获得改造资格,须得拿出更多诚意来。
......
听闻晋王朱棡此言,原本满面期盼的清河乡长瞬间血色尽褪。
当初这位朱三知县提出青阳县乡村改造计划时,众人就暗自生疑——若要按他所说将全县十二乡一百三十五村尽数改造,所需银钱怕是能堆成山!
他们早就在揣测:这位新知县哪来如此雄厚的财力?
毕竟在衙门当差多年,历任知县经手的官银数目,他们这些乡长虽不能说了如指掌,但通过和胥吏们的交情,对衙门岁入也略知一二。
当然,这里说的仅是州府拨付的正项官银。
至于那些见不得光的灰色进项,就要看各位父母官的手段了。
若只靠朝廷拨付的那点官银,想要支撑这般宏大的改造计划,简直是蚍蜉撼树。
【原来症结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