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喜悦和庆功的酒意尚未在胸膛里完全焐热,一个如同幽灵般隐蔽、细微却足以在关键时刻导致前功尽弃的致命问题,在全系统进行长时间、极限负荷联调测试时,被首次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微小(在十的负九次方量级)、随机出现、但在进行特定类型的“迭代-收敛”数学模型运算时会被显着放大的计算偏差!
这个偏差,小到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常规测试中都会被当作背景噪声忽略掉,但对于追求“指哪打哪”、极致精度的“利箭”来说,尤其是在其末端制导阶段,却是一个绝对不能容忍的、足以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致命缺陷!
刚刚被压制下去不久的质疑声,尤其是来自魏工那边残存的势力,如同闻到腐肉气味的鬣狗,再次活跃起来,开始在私下和非正式场合散布言论。
“看看!我就说没那么简单!晶体管这东西,物理特性天生就决定了它不如电子管稳定!”魏工在一次小范围的技术讨论会后,故意走在陆知行附近,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到,语气带着一种“先知般”的叹息,“这种微观层面的、无法预测和彻底消除的热噪声、1\/f噪声(闪烁噪声),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平时看不出来,一到极限工况,在复杂的数学变换下,就会原形毕露!这点微小误差,在实验室里可能无所谓,但到了天上,就是决定生死的距离!我看,这方案还是存在根本性的、难以解决的理论缺陷!”
他甚至意有所指地、看似忧心忡忡地对项目副总师说:“老张啊,是不是某些同志过于追求指标和速度,在设计思路上就埋下了过于激进的隐患?为了性能,牺牲了最根本的稳定性基石?这很危险啊!”
这一次,连一些原本已经倾向于支持晶体管方案的中立派专家,也开始动摇和陷入深深的担忧。毕竟,这个偏差虽然微小,但其出现的随机性和在特定算法下的放大效应,让人感到不安和难以掌控。这关乎到“利箭”最终的命中精度和打击效果,是最高层绝不会妥协、必须归零的顶级指标!
高工担忧地看着连续几天几夜几乎没合眼、像着魔一样盯着记录下异常数据波形和系统事件日志的陆知行,忍不住劝道:“陆工,魏工的话虽然难听,是带着情绪…但…但是这个精度问题不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并解决,‘利箭’总师办是绝对不会在最终验收报告上签字放行的。这…这压力…比之前所有困难加起来都大啊!”
陆知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更加严峻的压力。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九,却可能败在这最后的、最刁钻诡异的百分之一上。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四周墙壁上贴满了打印出来的异常数据图和逻辑时序分析图,对着那些在旁人看来如同鬼画符般的曲线和代码,一遍遍地分析、推演、假设、排除,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他知道,这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根特定规格的绣花针,必须尽快找到问题的物理根源和复现条件,否则,之前所有的努力、荣誉和期待,都可能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偏差面前,轰然倒塌,摔得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