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联调初步顺畅带来的短暂欣慰,如同高原上稀薄的氧气,吸入肺中,却难以驱散更深层次的隐忧。当箭载计算机与各系统之间的“对话”日趋流畅,一个更加隐蔽、难以捉摸的敌人,开始在复杂的电子信号交织中,悄然浮现——电磁干扰。
问题最初的表现极其微妙,甚至有些诡异。
在进行长时间稳定运行测试时,遥测系统偶尔会接收到一些无法解释的、孤立的错误数据包。箭载计算机自身的内存校验,也会间歇性地报告一些单比特的错误,但很快又能自我修复。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模拟器,有时会记录到一些幅度极小、持续时间极短的异常抖动信号。
这些现象 sporadic (零星)而随机,没有任何明显的规律,就像隐藏在浓雾中的幽灵,偶尔露出一鳞半爪,却又迅速消失无踪。它们不足以导致系统崩溃,却像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时刻提醒着人们潜在的风险。
“娘的,这又是闹的哪一出?”王铁柱盯着记录纸上那些零星的错误标记,烦躁地抓着他那钢针似的短发,“振动、低温都扛过来了,咋还带闹‘鬼’的?”
刘思敏对比了不同系统记录到异常的时间点,秀眉微蹙:“这些错误出现的时间似乎没有关联性,但……好像更容易发生在大家同时进行大功率数据传输的时候。”
林云深则陷入了更深的沉默,他反复研究着那些错误数据的模式,试图从中找出数学上的规律。“像是随机的噪声冲击,但强度又超出了背景噪声的水平……会不会是……某种电磁耦合?”他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假设。
“电磁干扰?”控制系统的刘总师听到这个猜测,脸色更加严肃了,“这可是大问题!火箭体内空间狭小,电缆密集,各种大功率设备(如无线电发射机、舵机)和高灵敏度设备(如惯导、计算机)挤在一起,电磁环境极其复杂。如果互相干扰,后果不堪设想!”
一场新的、针对无形敌人的战斗打响了。这次的战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
基地能够提供的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极其有限,只有几台老旧的频谱分析仪和一些简易的近场探头。更多的时候,需要依靠经验和推理。
陆知行将团队分成几个小组。林云深带领一组人,负责建立整个系统的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可能的干扰源和传播路径。王铁柱和雷震宇则带着另一组人,拿着近场探头,像扫雷一样,在通电运行的系统旁缓慢移动,捕捉任何异常的电磁辐射。
“这里!靠近箭载计算机的电源输入线,有很强的开关电源噪声!”赵庆民举着探头,盯着频谱仪屏幕上跳动的尖峰喊道。
“控制系统的那台老式继电器阵列,动作时也有明显的火花干扰脉冲!”王铁柱在另一个位置发现了问题。
干扰源一个个被定位,但如何解决才是真正的难题。屏蔽?滤波?接地?在资源有限、空间紧张的现实条件下,每一个方案都面临挑战。
“需要给箭载计算机做一个整体的金属屏蔽机箱!”雷震宇提出建议。
“来不及重新加工了,而且重量也会超标。”陆知行否定了这个方案,“想想别的办法。关键信号线改用屏蔽线缆?在电源入口加装滤波器?”
他们尝试着各种“土办法”。找来一些铜箔和导电布,手工制作局部屏蔽罩;在关键的信号线上套上磁环;在电源线上串联自制的Lc滤波电路……
然而,电磁环境如同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电源噪声,可能又凸显了数字电路的串扰;抑制了某个频率的干扰,另一个频率的问题又可能变得突出。
一天晚上,系统正在进行模拟飞行后的数据复盘,一阵强烈的、毫无征兆的干扰突然席卷了整个系统!多个监测屏幕瞬间雪花一片,箭载计算机的运行指示灯疯狂乱闪,控制台甚至发出了几声误报警!
“怎么回事?!”刘总师猛地站起来,脸色铁青。
干扰持续了十几秒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系统逐渐恢复正常,只留下一堆混乱的错误日志。
“查!必须查清楚!”陆知行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这种强度的干扰,在真实飞行中是绝对致命的。
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像侦探一样搜寻着线索。最终,线索指向了基地外——当晚那个时间段,基地的雷达站正在进行例行开机调试!
“是雷达!大功率雷达的主波瓣扫过来了!”林云深看着错误发生的时间点与雷达开机记录的完美吻合,恍然大悟。
真相大白。他们不仅要解决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还要考虑外部复杂电磁环境的威胁。而这,是完全无法在实验室里模拟的。
“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电磁防护等级,并且在实际发射前,必须进行真实电磁环境下的测试!”陆知行做出了决定。这意味着,他们的设计和加固工作,需要以更苛刻的标准重新审视。
就在大家为这突如其来的、来自外部的“电磁迷雾”感到头疼时,王铁柱却蹲在箭载计算机的机柜旁,盯着那一排排指示灯,喃喃自语:“俺咋觉着……这‘鬼’也不全是坏事呢?”
众人都看向他。
王铁柱抬起头,憨厚的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兴奋:“你们想啊,这‘鬼’虽然讨厌,但它帮咱把那些藏得最深、最不结实的‘犄角旮旯’都给照出来了!振动、低温考验的是‘身子骨’,这电磁‘鬼’考验的是它的‘精气神’啊!咱现在把它揪出来,总比将来在天上抓瞎强!”
他这朴素的、带着几分农民智慧的观点,让所有人都是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
是啊,电磁干扰如同一个苛刻的考官,用它那无形的手段,检验着系统在最细微之处的稳健性。每一次干扰事件,都是一次暴露弱点、进行加固的机会。
陆知行看着王铁柱,眼中露出赞许的光芒:“铁柱说得对!电磁干扰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我们最好的‘磨刀石’!我们要利用它,把我们的系统,磨砺到在任何电磁环境下,都能心如磐石,纹丝不动!”
“电磁迷雾”依然笼罩,但团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困惑和被动应对,转向了积极的利用和主动加固。他们知道,只有经历过这无形战场的淬炼,这把“利剑”才能真正做到“鬼神不侵”,在复杂险恶的电磁空间中,精准无误地指引着火箭,飞向那既定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