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的寒风像无数把锋利的冰刀,贴着冻土呼啸而过,卷起细碎的雪粒,抽打在战壕的帆布掩体上,发出 “簌簌” 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这片土地的残酷。王卫国蜷缩在战壕的避风处,后背紧紧贴着冻得坚硬的土壁,试图汲取一丝微弱的暖意。他怀里揣着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信纸、钢笔,还有养父送的半块道观瓦片,瓦片的冰凉透过棉布传来,却像养父的目光,让他在刺骨的严寒中保持着清醒。
空冥感知里,他 “闻” 到空气中混杂的气息:战壕里煤炉燃烧的微弱煤烟味、弹药箱上防锈油的味道、战友们棉服上冻硬的汗味与雪水气息;“听” 到远处美军阵地传来的零星枪声、身边孙二牛用力搓手的 “咯吱” 声、通讯兵传递消息的低声耳语。
阵地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响起的咳嗽声被战士们刻意压低,生怕惊扰了这片冰封的土地,引来美军的炮火。经过一夜三十公里的夜行军,战士们大多疲惫不堪,却没人敢真正放松,有的靠在战壕壁上闭目养神,有的擦拭着步枪,还有的像王卫国一样,借着雪地里反射的微弱天光,准备给家人写一封战地家书 —— 这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前为数不多的慰藉,也是与家乡最后的羁绊。
“卫国哥,你也写信啊?俺字写得不好,想让你帮俺给俺娘写几句。” 李大勇凑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信纸,脸上带着憨厚的笑。他的棉帽上积满了雪,眉毛和胡须上挂着冰碴,像个白胡子老头,却依旧眼神明亮,“俺就想告诉俺娘,俺在朝鲜挺好的,吃得饱、穿得暖,让她别担心,等打赢了就回家帮她种地。”
王卫国点点头,把自己的信纸往旁边挪了挪,腾出一点空间:“好,你说,俺帮你写。写完俺也给俺爹写一封,汇报汇报这边的情况。” 他掏出钢笔,拧开笔帽,笔尖上还沾着一点冻硬的墨水,他放在嘴边哈了口气,借着体温融化冰碴 —— 这是从北平带来的钢笔,是养父送他的参军礼物,笔身上刻着 “保家卫国” 四个字,是他最珍贵的物件。
孙二牛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木炭,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俺也想写,可俺不会写字,只能画个圈,告诉俺娘俺还活着,让她放心。” 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愧疚,之前在北平学的几个字,在连日的行军和严寒中,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王卫国看着两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阵地里的战士们,大多都在写信或准备写信:有的用树枝在雪地上练习写字,有的互相帮忙代笔,有的把写好的信小心翼翼地贴身藏好,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家乡的温度、家人的期盼。这就是志愿军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里,在随时可能到来的炮火中,心里最牵挂的,依旧是远方的家人。
“那俺先帮二牛画个圈,再帮你写,最后写俺的。” 王卫国笑着说,先拿过孙二牛的信纸,用钢笔小心翼翼地画了一个工整的圆圈,旁边写上 “二牛平安” 四个字,“这样你娘一看就懂,知道你好好的。”
孙二牛激动地接过信纸,像捧着稀世珍宝,紧紧攥在手里,反复摩挲:“谢谢卫国哥!俺娘肯定能看懂!等俺回去,一定好好学写字,下次自己给俺娘写信!”
接着,王卫国开始帮李大勇写信,李大勇凑在旁边,一字一句地说:“娘,俺在朝鲜挺好的,战友们都很照顾俺,吃得饱,穿得暖,你别担心。俺在这里一定好好打仗,多杀美军,早点把他们赶回去,回家帮你种玉米、劈柴火。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累着,等俺胜利归来,给你带朝鲜的土特产……”
王卫国一边写,一边忍不住眼眶发热。李大勇嘴里说 “吃得饱、穿得暖”,可王卫国清楚,他们现在每天只有两顿冻硬的玉米饼和压缩饼干,喝的是融化的雪水,棉服虽然厚实,却依旧挡不住长津湖的极寒,很多战士的手脚都已经冻伤,只是没人愿意说,怕家人担心。这就是战士们的谎言,带着血泪,却满是深情。
帮李大勇写完信,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把信纸折好,贴身藏进棉服里,王卫国才拿出自己的信纸 —— 信纸是从北平带来的,边缘已经被冻得发脆,上面还沾着一点夜行军时沾上的泥土。他又从怀里掏出那块道观瓦片,放在信纸旁边,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养父的气息,让他下笔更有力量。
钢笔尖在纸上落下,先是一顿,带着些许颤抖 —— 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思念。他深吸一口气,开启空冥状态,专注度瞬间提升三倍,那些连日来的经历、心里的牵挂与决心,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墨水在极寒中缓慢干涸,留下一道道带着冰碴的字迹:
“爹:
展信安。
俺已经抵达长津湖东侧的预定阵地,此刻正趴在战壕里给您写信。这里的冬天比东北还要冷,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哈出的白气瞬间就能凝成冰碴,棉服裹得再厚,也挡不住寒风往骨头缝里钻。长津湖的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像一块巨大的白玉,延伸到远方,美军的阵地就在湖对岸,偶尔能看到他们的探照灯扫过湖面,像鬼火一样,透着狰狞。
俺平安抵达,您别担心。之前的夜行军很顺利,三十公里的山路,俺们在漆黑中走了一夜,没掉队,没伤亡。俺作为先锋探路,用您教的空冥感知,避开了不少弹坑和障碍,还提前发现了美军的侦查哨,和李大勇、孙二牛一起悄悄解决了他们,没让他们发出信号,确保了队伍的安全。您教的‘心斋’静功真管用,行军时靠着它,俺能保持冷静,哪怕体力透支,也能稳住心神,这都是您的功劳。
战友们都很好,李大勇依旧像座小山,扛着两挺机枪的枪管,一点都不喊累,还总把自己的手套让给冻伤的战友;孙二牛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扛弹药、挖战壕样样冲在前面,就是有点想家,刚才还让俺帮他给娘画了个圈,告诉娘他平安。还有新兵小郑,刚开始很紧张,夜行军时差点掉队,俺帮他扛了一路弹药,现在已经能自己守战壕了,眼里满是坚定,像极了俺刚参军时的样子。
俺在这里一切都好,您教的雪地生存法子都用上了:用柏叶煮水驱寒,挖雪洞躲避空袭,识别可食用的野菜,这些都帮俺和战友们减少了不少困难。空冥天赋也没辜负您的期望,防空警戒时,俺能提前感知到美军飞机的动向,好几次带着战友们成功隐蔽,没被发现。您放心,俺会好好用您教的本事,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战友。
爹,您在长津湖另一侧还好吗?听说您所在的部队负责正面阻击美军,那边的战斗肯定更激烈,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您的膝盖旧伤,千万别在严寒中复发,俺带的柏叶粉,等有机会一定想办法送给您。您之前说的‘道士下山为护苍生’,俺现在懂了 —— 护苍生不仅是护咱们中国的百姓,也是护朝鲜的乡亲,护所有想过太平日子的人。俺们在这里打仗,就是为了不让美军跨过鸭绿江,不让北平的街坊、晋察冀的乡亲再受战争的苦,不让您当年经历的道观被焚、师父牺牲的悲剧重演。
俺记着您的嘱托:‘活着回来,建设国家’。这十个字,俺刻在心里,写在枪托上,每次看到,就浑身有力量。俺不是为了复仇而战,是为了守护而战 —— 守护您,守护战友,守护家乡的四合院,守护新中国的太平。等打赢了这场仗,俺一定活着回去,跟您一起建设国家,您教俺《玄真子兵要》,俺还想跟您学更多,用在建设上,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再也不受别人欺负。
家乡的事,俺时常想起:李大妈熬的柏叶粥,张大爷做的木枪托,小芳绣的‘平安’鞋垫,还有北平城墙下俺刻的‘还我河山’。这些画面像一团火,在极寒的朝鲜战场上温暖着俺,让俺不敢有丝毫懈怠。俺知道,俺们在这里多打一个美军,家乡的亲人就多一分安稳,这份责任,俺扛得住。
天亮后,可能就要开始战斗了,美军的陆战一师就在对面,装备比咱们好,飞机坦克也多,可俺们不怕。俺们有战壕,有战友,有您教的战术,还有空冥天赋,更有保家卫国的信念。俺会和李大勇、孙二牛一起,守好阵地,配合大部队完成包围任务,把美军赶回去。
就写到这里吧,通讯兵要出发了,再写下去怕赶不上。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等着俺胜利归来,到时候,俺给您讲朝鲜的故事,陪您喝北平的老酒,一起看新中国的春天。
不孝子:卫国
1950 年 11 月 28 日 于长津湖阵地”
写完最后一个字,王卫国的眼眶已经湿润,泪水落在信纸上,瞬间凝成小小的冰珠,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嵌在字迹旁。他小心翼翼地把信纸折好,放进一个牛皮信封里 —— 这是出发前从北平带来的信封,上面还印着 “北平邮政” 的字样,此刻却要寄往朝鲜战场的另一处阵地,不知道要辗转多少天才能到养父手里。
“卫国哥,写好了?俺帮你交给通讯兵吧!” 李大勇走过来,手里拿着自己的信,脸上带着些许不舍,“通讯兵说,前面战事紧,不知道下次送信要等到啥时候,咱们写的信,说不定要等胜利了才能寄到家里。”
王卫国点点头,把信封递给李大勇,又叮嘱道:“帮俺多缠两层棉布,别让信被雪水打湿了,也别冻硬了,养父眼睛不好,冻硬的信纸不好展开。”
“放心吧!俺这就去!” 李大勇接过信封,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用棉服裹紧,快步朝着阵地中央的临时通讯点跑去。
孙二牛凑过来,看着王卫国手里的钢笔,小声问:“卫国哥,你说俺爹能看懂俺画的圈不?俺娘会不会担心俺?”
“肯定能看懂!” 王卫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孙二牛家里的样子:吉林农村的小土房,老太太坐在炕边,手里拿着儿子寄来的信,虽然看不懂字,却对着那个圈反复摩挲,眼里满是欣慰,“你娘知道你平安,肯定会高兴的,等咱们胜利回去,你再好好给她写一封长信,告诉她你在这里的英雄事迹。”
孙二牛憨厚地笑了,眼里的担忧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嗯!俺一定好好打仗,多杀美军,回去给俺娘争光!”
王卫国把钢笔和道观瓦片小心地放回铁皮盒,贴身藏好,然后拿起身边的步枪,开始擦拭枪管。空冥感知里,他 “看到” 阵地里的战士们都已经写完信,有的在检查武器,有的在加固战壕,有的在给步枪上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眼神坚定,像长津湖岸边的青松,顶着严寒,蓄势待发。
通讯兵已经集合完毕,背着装满家书的帆布包,准备趁着天亮前的黑暗,穿过美军的封锁线,把这些带着体温的信送到后方的通讯站。王卫国望着通讯兵远去的背影,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些信能顺利寄到亲人手里,希望亲人知道,他们在朝鲜一切都好,他们在为守护家国拼尽全力。
寒风依旧刺骨,冰封的长津湖湖面泛着冷光,美军阵地的探照灯还在来回扫射,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可王卫国的心里却暖暖的,那封写给养父的信,不仅汇报了近况,更传递了他的决心与信念。他知道,这封信承载的不仅是思念,更是传承 —— 养父的嘱托,玄真派的信念,保家卫国的使命,都将支撑着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他靠在战壕壁上,望着家乡的方向,心里默念着养父的话:“活着回来,建设国家。” 空冥感知里,他仿佛看到养父收到信时的样子,坐在战壕里,手里拿着信纸,眼里满是欣慰与期盼;仿佛看到北平四合院的街坊们,正坐在炕边,等着他们胜利的消息;仿佛看到新中国的春天,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战争,没有寒冷,只有和平与安宁。
这份期盼,这份信念,像一团不灭的火种,在极寒的朝鲜战场上,在每个志愿军战士的心里,燃烧着,温暖着,指引着他们朝着胜利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