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第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总算是稳稳地迈了出去,培育失败意味着前功尽弃。
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和持续的维护,直到它们凝结出配方所需的核心材料——地脉血囊。
移植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
两株幼苗显然对这个新家极为满意。
“种植完成。生长周期……未知,需持续观察。”
林莽记录下数据,将生态舱的监控权限设置为最高优先级。只要能量供应不断,环境稳定,凝结地脉血囊只是时间问题。
苏娴的道路是引导与共生,在诡墟大环境中寻找平衡点;陈坚的道路是强行控制,创造绝对的人工环境。
而他这个胃囊,则提供了一条中间路线——利用一个现成的、高度智能化的自然造物作为核心,创造一个稳定且易于控制的“瓶中花园”。
解决了主材料的培育问题,林莽回到了生活舱,将注意力转向了窃生者密酿配方的另一个关键——将精神力转化为纯净的“生命能量”,作为药引和稳定剂。
他再次拿出那枚记录着窃生者密酿完整信息的共鸣骨片拓印,将精神集中在关于精神力转化生命能量的部分。
配方中的描述颇为玄奥:“……引心念之辉,照识海之渊,燃精神之火,炼生命之华……”
更像是一种冥想法或观想术的口诀,而非具体的技术蓝图。
它要求使用者以一种特殊的意念,引导自身的精神力,在意识深处进行一种本质的“淬炼”与“转化”,将其中的“活性”与“信息”剥离,提炼出最纯粹的、不含个人印记的“生命本源能量”。
这无疑涉及到了精神侧力量极高层次的运用,其精微和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破解基因锁。
林莽尝试着按照口诀的描述,盘膝坐下,调整呼吸,将意识沉入精神海。
起初,一切如常。
精神力如同温顺的潮水,在掌控残件的稳定波动下缓缓流转。
但当他开始尝试引导这股力量,按照口诀中那模糊的意象进行“燃烧”和“提炼”时,困难立刻出现了。
精神力仿佛有了自己的“惰性”,抗拒着这种本质的改变。
强行催动,只会导致精神力的剧烈消耗和阵阵眩晕,却根本无法产生配方中描述的那种温暖的、充满生机的“生命之华”。
反而因为急躁,引动了一丝之前对抗晶穹水母精神冲击时留下的暗伤,让他太阳穴一阵刺痛。
“不行,”
林莽立刻停止了尝试,额头渗出细汗,
“这种方法对心念力的控制精度和精神力的质要求太高了。强行修炼,效率低下且风险巨大。”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一个典型的瓶颈——知道目标,却找不到安全可达的路径。
这不同于构建实体装置或培育植物,涉及的是更唯心的、关乎意识与能量本质的层面,常规的纳米技术和逻辑分析在此似乎有些力有未逮。
他调出终端之前根据口诀模拟出的几种能量回路模型,但它们都显得僵化而低效,无法真正复现那口诀中描述的、源于生命本身意识的奇妙转化。
“精神力转化生命能量……这条路,看来比预想的还要艰难。”林莽揉了揉眉心,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
他不是一个会钻牛角尖的人,既然暂时没有头绪,强行研究只会浪费时间且增加风险。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地脉吮吸藤的健康生长,积累基础。
至于精神力转化的难题,或许需要某些契机,或者在未来回到空间站获得更多关于精神侧修炼的知识后,才能找到突破口。
生态舱内,地脉吮吸藤在机械钻地虫胃囊营造的稳定环境中缓慢而坚定地生长着,暗金色的藤蔓又抽出了几寸新芽,翡翠般的叶片越发剔透。
生活舱中,关于精神力转化的难题依旧悬而未决,林莽暂时将其搁置,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那具巨型孽兽骸骨以及虫群之心协议的优化上。
他定期派出小股的虚空浮虱,在重力点范围内进行巡逻和侦查,一方面是维持警戒,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观察它们在被纳米系统控制后的行为模式,收集数据以完善控制协议。
然而,几天后的一次常规巡逻数据回传,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数据显示,有几只虚空浮虱在接近环形山底部那具巨兽骸骨时,行为模式出现了细微的偏差。
它们脱离了预定的巡逻路线,在骸骨周围徘徊,并且……似乎在用它们那带有研磨结构的口器,啃噬巨兽骨骼的表面。
“嗯?”
林莽立刻调高了该区域的监控优先级,并将观测镜头聚焦过去。
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放大后的画面清晰地显示,三只虚空浮虱正附着在一根巨大的肋骨上,它们灰白色的甲壳微微震动,口器部位发出极其细微的、如同啃噬硬物的“窸窣”声。
它们并非胡乱啃咬,而是非常有针对性地,在骨骼表面某些天然存在的、能量纹路相对密集或结构相对疏松的节点处进行啃噬。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能够轻易在金属上留下划痕的口器,在面对这万古不朽的骸骨时,也显得颇为吃力,只能艰难地刮下极其微量的、几乎看不见的骨粉。
这些被啃噬下来的骨粉,似乎被它们直接吞入了体内。
紧接着,更为奇妙的过程发生了。
这些被吞入的骨粉,在虚空浮虱体内一个特化的、结构复杂的消化囊腔中,似乎经历了某种短暂而剧烈的生化反应。
大约数分钟后,它们腹部末端一些特殊的腺体开始分泌出一种虹彩色胶质一样粘稠液体。
这些虹彩胶质刚一出现,就被虚空浮虱用一种近乎本能的、带着某种“供奉”意味的姿态,再次收集起来,储存在它们腹部另一个独立的、内部环境更加稳定的微小储藏囊之中。
林莽立刻下令一只虚空浮虱回来,由纳米单元靠近采样。
然而,产生的虹彩胶质,一旦离开虚空浮虱的活体环境,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失去活性,结构崩解,化作最基础的无机物,仿佛从未存在过。
“无法直接采样分析……”林莽皱起眉头。
这种现象表明,这种奇特物质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依赖于虚空浮虱活体消化系统和特殊腺体中某种特定成分上相互作用的、极其精密且脆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