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逸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过朝堂上的众人,最后落在皇帝身上。他拱手道:“陛下,草民这便开始阐述文章观点。”说罢,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草民以为,科举之要,在于……”随着辰逸的开口,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他的见解,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式拉开帷幕。
辰逸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文章中的观点,从科举制度的初衷,到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再到寒门士子的困境与期望,他言辞恳切,论据详实。说到动情处,他不禁微微挥动双手,仿佛要将心中的满腔热血都倾洒而出。一些大臣听着听着,不自觉地点头,被他的观点所打动。
王翰林站在一旁,脸色愈发阴沉。他没想到辰逸竟能如此镇定自若,将那些激进的观点说得头头是道。他眯起眼睛,在心中暗暗思索着对策,准备随时抓住辰逸的破绽进行反驳。
然而,就在辰逸的阐述渐入佳境之时,皇宫御书房内,太监匆匆进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陛下,宫外有一批文人的文章呈递上来,皆是为辰逸鸣不平。”太监的声音虽低,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皇帝原本专注于辰逸在朝堂上的阐述,听闻此言,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立刻说道:“呈上来,朕要亲自查看。”
太监赶忙将那叠文章呈到皇帝面前。皇帝放下手中的奏折,拿起文章,仔细阅读起来。御书房内安静极了,只有皇帝翻阅纸张时发出的轻微声响。窗外,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窗棂上的轻纱,发出沙沙的声响。
皇帝的目光在文章上快速移动,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辰逸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不仅指出了其中观点的合理性,还对当下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中有理有据的论述,让皇帝开始对王翰林之前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朝堂上辰逸的阐述仍在继续。“科举不应只是选拔墨守成规之人,而应鼓励士子们大胆创新,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只有这样,大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辰逸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
一些大臣听后,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这辰逸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是啊,若一味因循守旧,恐怕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支持辰逸的大臣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而那些原本站在王翰林一边的大臣,此刻则有些坐立不安,心中开始重新审视辰逸的观点。
王翰林心中愈发焦急,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辰逸在朝堂上赢得众人的认可。他决定不再等待,准备打断辰逸的阐述,进行反驳。“陛下,辰逸所言虽看似有理,实则是在蛊惑人心。他的观点太过激进,若真按他所说,科举制度将大乱,国家也将陷入混乱。”王翰林向前踏出一步,大声说道。
辰逸看向王翰林,目光平静而坚定:“王大人,草民所言皆是基于对大楚未来的考虑。科举制度若不改革,如何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又如何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两人针锋相对,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其他大臣们纷纷看向皇帝,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而在御书房内,皇帝仍沉浸在那些为辰逸鸣不平的文章中。他越看越觉得辰逸的观点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在某些方面,切中了当下科举制度的要害。皇帝的表情逐渐缓和,心中对辰逸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此时,皇帝的脑海中浮现出辰逸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的模样,又想到王翰林之前在自己面前的种种说辞,心中不禁有些犹豫。他深知,科举制度关乎国家的根本,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谨慎。但这些为辰逸说话的文章,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件事情。
皇帝轻轻放下手中的文章,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他在权衡着利弊,思考着如何做出一个既能维护科举制度的公正,又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的决定。
御书房外,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宫中不为人知的风云变幻。而此时的朝堂上,辰逸和王翰林的争论仍在继续,大臣们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所有人都不知道,皇帝在御书房内看到那些文章后,态度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
这场关于辰逸文章的争论,究竟会走向何方?皇帝态度的转变又会对辰逸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王翰林得知皇帝看到那些为辰逸说话的文章后,又会有何举动?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如同这皇宫中被迷雾笼罩的角落,等待着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