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郡的腊月,风是淬了冰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天光吝啬,灰蒙蒙地压着鳞次栉比的青瓦屋顶,檐下凝结的冰棱,像倒悬的利剑,无声地指着狭窄的陋巷深处。寒风穿过巷子时发出呜咽般的呼啸,卷起地上零星的枯叶和尘土,拍打在斑驳的墙壁上。
宋家的小院,便是蜷缩在这陋巷尽头的一方冻土。院墙低矮,土坯已经剥落多处,露出里面掺杂的稻草。两扇歪斜的木门虚掩着,门板上裂开了几道缝隙,仿佛随时都会在下一阵狂风中散架。
“吱呀——”
厢房那扇旧得变了形的木门被推开,一股裹挟着劣质炭火余烬和浓重草药味的寒气猛地扑出来。宋伊人端着一个豁了口的粗陶药碗,侧身闪出。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几乎看不出原本藕荷色的旧袄,袖口和下摆都磨出了毛边,单薄得如同纸片,根本挡不住这蚀骨的寒意。冷风顺着领口袖管往里钻,她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裸露在外的纤细手腕冻得通红。
药碗里是给娘亲煎的第二剂药,深褐色的汤液晃荡着,散着浓烈苦涩的气味。她小心翼翼地用指腹试了试碗壁的温度,烫得指尖一缩。娘亲咳了一夜,晨起才勉强喝了小半碗米汤,此刻又昏沉沉睡去。那张蜡黄凹陷的脸陷在灰扑扑的枕头里,呼吸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宋伊人轻手轻脚地将药碗放在门外的小几上,用另一个豁口碗倒扣着保温。她望着碗里升起的稀薄热气,眼神黯淡了一瞬。这药还能撑几日?袋里的药材已经见底,而囊中羞涩,连请郎中复诊的铜板都凑不齐了。
她转身走向院角。那里有一口老旧的青石水井,井口边缘覆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她放下手里提着的木桶,摇动辘轳。粗糙的麻绳摩擦着木轴,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刺耳。冰冷的井水打上来,寒气扑面。她挽起同样破旧的袖子,将冻得通红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浸入刺骨的井水里,捞起桶中昨日换下的几件单衣,用力搓洗起来。
水寒彻骨,像无数细小的冰针扎进皮肉,很快便失去了知觉,只剩一片麻木的僵硬。她咬着下唇,埋头用力揉搓着衣料上的污渍。冷气顺着胳膊往上爬,激得她微微发颤,额角却因用力而沁出细密的汗珠,很快又在冷风中变得冰凉。
“阿姐!”
一声清脆的童音打破了院中的死寂。西厢房的门帘被一只小手掀开,探出个小脑袋。男孩约莫八九岁,生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格外明亮,只是脸颊也带着几分营养不良的清瘦,身上那件本该属于他年纪的棉袍,肩头和肘部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明显短了一截,露出冻得发青的脚踝。
这是她的弟弟,宋明轩。
“阿姐,水太冷了!”宋明轩看着姐姐泡在冰水里的手,小脸皱成一团,满眼心疼。他不顾寒冷从屋里跑出来,小手试图去拉姐姐的手臂,“我来帮你洗,先生说过‘兄友弟恭’,我该帮阿姐分担的。”
宋伊人抬头,脸上瞬间绽开一个温暖的笑容,仿佛刚才的寒冷和疲惫都只是错觉。她迅速将双手从水中抽出,在旧袄上擦了擦,以免冻着弟弟:“胡说,水凉得很,你快进去。阿姐不冷,活动活动反而暖和了。”
她轻轻推着弟弟的肩膀往屋里走,宋明轩却固执地站在原地,眼睛盯着姐姐红肿的手:“阿姐骗人,手都冻红了。我……我不读书了,我去找点活计做,帮衬家里。”
“啪”的一声,宋伊人情急之下轻轻拍了下弟弟的胳膊,随即又心疼地揉着被打的地方:“说什么傻话!爹爹在世时怎么教导我们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是宋家唯一的希望,怎能轻言放弃?”
她蹲下身,与弟弟平视,语气柔和下来:“轩儿乖,快进去念书。外面风大。”她声音清越,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论语》读到哪儿了?”
“读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宋明轩很认真地回答,小大人似的挺直了腰板,眼神却黏在姐姐冻红的手上,不肯移开,“可是阿姐,颜回有孔子这样的老师,有同窗相助。我们……我们连炭火都快烧不起了。”
宋伊人心头一酸,几乎落下泪来,却强忍着露出笑容:“傻孩子,我们不是还有彼此吗?阿姐不需要颜回的德行,只盼着你将来有出息,能让娘亲过上好日子,能让九泉之下的爹爹安心。”
她想起父亲宋仁翔在世时的光景。那时父亲是胜郡声名赫赫的大儒,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父亲的书房“松涛斋”,曾是多少学子心向往之的圣地。那时轩儿还小,最爱趴在父亲膝头听那些圣贤道理。如今,父亲病逝不过三年,从家里带出的细软早已变卖殆尽,只剩几架含着父亲心血的藏书,如同被蛀空了的骨架,凄凉地立在漏风的偏屋里。支撑这“陋巷”之家的,只剩下她这双日夜操劳的手和弟弟手中那几本残破的圣贤书。
“去吧,”她柔声催促,语气不容置疑,“把这一章温习熟,阿姐待会儿给你煮姜汤。”
宋明轩又担忧地看了一眼姐姐的手,这才一步三回头地缩回屋里。很快,低低的、带着稚气却异常清晰的读书声便断断续续地传了出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宋伊人听着弟弟的读书声,心头那点酸楚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压了下去。她低下头,更加用力地搓洗着手中的衣物,仿佛要将生活的艰辛都搓进这冰冷的井水里。
衣服洗完,她直起酸痛的腰身,将一件件单薄的衣服拧干,晾上那根被岁月侵蚀得歪斜的竹竿。寒风中,那些打着补丁的衣物很快便会冻得僵硬,但她仍然仔细地抚平每一道褶皱,如同对待珍贵的绸缎。
就在这时,院门外响起了沉闷的叩击声。
不是寻常邻里的轻叩,那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不耐烦的力道,一下,又一下,笃笃地敲在门上,也敲在宋伊人心头。
她手上的动作一顿,水珠沿着指尖滴落在冻硬的地面。来了。
她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努力将脸上因劳作和寒冷带来的痕迹压下去,抬手理了理鬓边散乱的发丝,又迅速拍打了几下旧袄上的灰尘,这才快步走到院门前,拉开了门闩。
门外站着两个男人。前面一个穿着体面的酱色绸缎棉袍,外罩一件厚实的青缎马褂,手里抱着个蓝布包袱,正是赵府外院的管事,姓王。他生着一张圆团脸,两撇稀疏的八字胡,此刻脸上挂着一种混杂着倨傲和敷衍的神情。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些的仆役,手里也提着一个不大的食盒,眼神四处瞟着,对这座破落院子毫不掩饰好奇与轻视。
“宋姑娘。”王管事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眼神却越过宋伊人的肩头,快速地在破败的小院里扫了一圈,那目光如同无形的刷子,刮过灰扑扑的窗棂、空落落的庭院、晾晒着的打着补丁的旧衣,最后落回宋伊人身上时,那份倨傲里便又添了几分不加掩饰的轻视。
“王管事。”宋伊人微微屈膝还礼,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喜怒。她侧身让开,“请进。”
王管事却并未挪步,只是站在门槛外,似乎嫌这院子里的寒气污了他的鞋袜。他将手里的蓝布包袱往前一递:“快过年了,府里事忙,世子爷念着旧谊,让送些东西过来。”
他顿了顿,瞥见宋伊人平静无波的表情,似乎有些失望,又补充道:“喏,是些旧年的点心,放得有些硬了,但泡软了还能入口。还有两匹府里下人们做冬衣剩下的粗布。世子爷说了,”他刻意清了清嗓子,模仿着某种冷淡疏离的腔调,“宋姑娘持家不易,聊表心意,望善自珍重。”
“旧年点心”、“下人们剩下的粗布”、“聊表心意”、“善自珍重”……每一个词都像裹了糖霜的冰碴子,甜腻的表象下是冰冷的施舍和划清界限的疏远。
宋伊人垂着眼帘,目光落在那个包袱上。包袱皮是半旧的,边角磨损得厉害。她伸出那双刚浸过冰水、指节红肿的手,稳稳地接了过来。包袱入手,分量很轻,点心大约早已干硬,粗布更是轻薄粗糙。指尖触碰到包袱布上冰冷的潮气,一路凉到心底。
“有劳王管事跑一趟。”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波澜,只是接过包袱时,指尖微微收紧了一下,“请代我谢过世子爷。”
那年轻仆役也把食盒递了过来,里面是几块半硬的炊饼和一小坛咸菜,同样透着一股敷衍的余温。
王管事见她收下,脸上那点敷衍的笑意便收了起来,八字胡微微抖了抖,像是完成了什么不情愿的差事。他再次开口,语气带着公事公办的刻板:“世子爷还问起,宋小公子近日学业如何?开春的县试,可有把握?”
这话像一根无形的针,猝不及防地扎进宋伊人强撑的平静里。轩儿的束修、笔墨纸砚、拜师所需的贽敬……这些沉甸甸的现实压在心头,远比手中的包袱沉重千倍。赵致远,他问得如此轻巧,却字字戳在宋家最难堪的痛处。
宋伊人抬起眼,迎上王管事审视的目光。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着对方脸上那点不加掩饰的优越感,却也燃着一簇不肯熄灭的火苗。
“劳世子爷挂心。”她的声音依旧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韧劲,“明轩很用功。宋家再难,书总是要读下去的。束修之事,就不劳世子爷费心了。”
王管事嗤笑一声,似是听到了什么可笑的事情:“宋姑娘,不是小的多嘴,这读书人的事,可不是有决心就够的。束修、笔墨、拜师的贽敬,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世子爷念在与宋老先生昔日的师生情谊,已是仁至义尽。若是姑娘开口……”
“多谢王管事好意。”宋伊人打断他的话,脊背挺得笔直,“家父在世时常说,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宋家虽贫,骨气尚在。世子爷的美意心领了,这些……”她看了一眼手中的包袱和食盒,“就算是赵府年节的礼节,宋家收下了,来日必当回礼。”
王管事显然没料到她会是这个反应,圆脸上的肉抽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被更浓的轻视取代。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这破落户小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嘴硬罢了。他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宋姑娘有骨气,那自然是好。只是……”他拖长了调子,意有所指地环顾了一眼破败的院子,“这过日子,光有骨气可不行。世子爷事务繁忙,能记得这份旧谊,已是难得。姑娘心里要有数。”
“有数”两个字,他说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警告的意味。
宋伊人沉默着,没有接话。寒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从两人之间穿过。冰冷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一辆通体乌黑、样式简洁却处处透着不凡的马车,由两匹神骏的健马拉着,在数名劲装护卫的簇拥下,缓缓驶来。马车停在巷口,并未靠近宋家这破败的院门,仿佛怕沾染了此地的穷气。
一只骨节分明、异常苍白的手,从厚厚的墨蓝色锦缎车帘后伸了出来,轻轻将帘子撩开一道缝隙。缝隙不大,仅够露出一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