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景阳宫,案头的公文堆得比往日更高了。敏妃刚处理完季度份例审计的报告,又要审核宫苑修缮的账目,紧接着,内务府送来的宫人调动名单还没看完,太医院就派人来请示秋冬季节的防疫事宜。
“娘娘,您都坐了一个时辰了,喝口茶歇会儿吧。”容嬷嬷端着一杯热茶过来,看着敏妃疲惫的脸色,心疼地说道,“再这么熬下去,您的身子该吃不消了。”
敏妃接过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叹了口气:“后宫的事太多了,份例、人事、宫苑、防疫……一桩接一桩,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她忽然想起之前处理奖惩旧案时,长春宫的张嬷嬷和翊坤宫的李太监都表现得很有条理——张嬷嬷掌管长春宫的份例多年,对各宫的份例标准了如指掌,还曾指出过德妃份例分配中的漏洞;李太监则擅长人事调度,不仅能记住宫里上百个宫人的名字和特长,还能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差事。
“容嬷嬷,你去请张嬷嬷、李太监,还有御花园的王总管来景阳宫一趟,就说我有要事与他们商议。”敏妃心里有了主意。
半个时辰后,三人准时赶到。张嬷嬷穿着一身深青色的嬷嬷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得干练又沉稳;李太监则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太监服,眼神明亮,举止得体;王总管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手上还沾着些泥土,显然是刚从御花园赶来。
“奴才(奴婢)参见敏妃娘娘。”三人跪倒在地。
“都起来吧,坐。”敏妃示意他们坐下,开门见山道,“今日请三位来,是想组建一个‘协理小组’。如今后宫事务繁杂,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想请三位分掌份例、人事、宫苑三大块,帮我一起打理后宫事务。”
三人听到这话,都有些惊讶。张嬷嬷率先开口:“娘娘信任奴婢,奴婢自然愿意效力,只是……奴婢怕自己能力不足,误了娘娘的事。”
“张嬷嬷不必谦虚。”敏妃笑着道,“你掌管长春宫份例多年,经验丰富,份例这块交给你,我放心。李太监擅长人事调度,人事这块就交给你;王总管打理御花园多年,对宫苑情况熟悉,宫苑这块就由你负责。我呢,只抓核心决策和监督,你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我商议。”
李太监和王总管也连忙应下:“奴才定不负娘娘所托!”
敏妃随即拿出三份文书,分别递给三人:“这是份例、人事、宫苑的具体职责和流程,你们先看看。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问我。”
三人接过文书,仔细看了起来。张嬷嬷的文书上写着,份例掌事需每月核对各宫份例申请,每季度参与审计,确保份例发放公平公正;李太监的文书上则写着,人事掌事需每月更新宫人档案,根据宫人的能力和业绩进行调度,还需负责宫人的培训和考核;王总管的文书上则写着,宫苑掌事需监督每月小修和每季大检,确保修缮质量,还需负责御花园的养护和花卉的调配。
“娘娘,这份职责清单写得太详细了,有了它,咱们做事就有方向了。”张嬷嬷看完,忍不住赞道。
敏妃点了点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不违反宫规和原则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灵活处理事务。比如份例方面,若是有嫔妃确实有特殊情况——比如生病需要进补,申请多领些药材,张嬷嬷你可以先核实情况,再报给我审批;人事方面,李太监你若是发现有能力的宫人被埋没,也可以直接调去合适的岗位,事后再报备即可。”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有一点,底线不能破。无论是份例、人事还是宫苑,都不能徇私舞弊,不能因为私人关系就违反规矩。若是让我发现有人以权谋私,就算是你们,我也绝不姑息。”
三人连忙起身行礼:“奴才(奴婢)谨记娘娘教诲,绝不敢违反规矩!”
协理小组很快就运转起来。张嬷嬷上任后,第一时间核对了各宫的份例申请,发现有个答应以“给太后绣寿礼”为由,申请多领十匹绸缎,张嬷嬷核实后发现,那答应根本没在绣寿礼,而是想给自己做新衣,当即驳回了申请,并把情况报给了敏妃;李太监则重新梳理了宫人的档案,把一个擅长记账却被安排在浣衣局的小宫女,调到了内务府负责账册登记,那小宫女后来还查出了内务府账册中的一处小错,得到了敏妃的嘉奖;王总管则加强了宫苑修缮的监督,有一次发现工匠偷工减料,立刻让人返工,还上报给敏妃,将那工匠罚去了辛者库。
有了协理小组的帮助,敏妃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她不再需要事必躬亲,只需专注于核心事务和监督工作,后宫的运转却比以前更加顺畅。这日,康熙来景阳宫,看到敏妃难得有时间在庭院里赏花,笑着问道:“清颜,最近怎么不见你忙得团团转了?”
敏妃笑着把协理小组的事告诉了康熙,康熙听后,连连称赞:“你这法子好!懂得知人善任,还能把握好分寸,比朕预想的还要能干。有你打理后宫,朕确实省心不少。”
敏妃靠在康熙身边,轻声道:“都是皇上信任臣妾,臣妾才能放手去做。而且,协理小组的三位也很尽心尽力,臣妾不过是做了些统筹的工作罢了。”
康熙握着她的手,眼神温柔:“你不必过谦。能在后宫做到恩威并施,还能团结众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朕没看错你。”
敏妃看着康熙眼中的信任,心里满是暖意。她知道,协理小组不仅是她的帮手,更是她权力稳固的基石。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她才能在后宫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