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嫔的死,像一颗投入深海的石子,只激起了一点涟漪,很快就被后宫的喧嚣淹没了。
人们忙着筹备即将到来的冬至大典,忙着猜测康熙会赏赐谁,忙着在各种宴席上争奇斗艳,没人再提起那个死在冷宫里的女人。仿佛她从未存在过一样。
永和宫却趁着这阵平静,悄悄做了许多事。
苏清颜兑现了承诺,重赏了所有有功之人。刘太监被调到了御花园当差,不用再倒夜香了;小李子升了职,成了永和宫的管事太监,手里有了些实权;苏培盛也收到了一份厚礼——一匹罕见的云锦,据说是苏清颜托人从江南带来的。
“主子,您这次赏得是不是太重了?”容嬷嬷看着账册,有些心疼,“光是给苏公公的云锦,就花了咱们半年的份例。”
“不重。”苏清颜正在给一盆兰花换土,闻言笑道,“这些人是我们在宫里的根基,根基稳了,我们才能站得稳。花点银子,值得。” 她知道,在宫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些人帮了她,她就必须给足够的好处,才能让他们忠心耿耿。
除了赏功,苏清颜还趁机扩充了自己的情报网。
惠嫔倒台后,很多曾经被惠家打压的人,都想找个新的靠山。苏清颜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刘太监和小李子,联络了不少人:有内务府管库房的小吏,有各宫负责洒扫的宫女,甚至还有几个侍卫——这些人职位不高,却遍布皇宫的各个角落,能听到最真实的消息。
苏清颜给他们定了规矩:只传递消息,不参与争斗;消息要准,不能添油加醋;每月有固定的“月钱”,提供了重要消息还有额外的赏钱。这些规矩让那些人很安心,毕竟谁也不想卷进后宫的是非里,只是想赚点钱,过得好一点。
很快,各种消息就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永和宫。
“德妃娘娘宫里的李德全,最近总往太医院跑,好像是德妃娘娘胃口不好。”
“宜妃娘娘让人从宫外买了些新奇的玩意儿,说是要送给太子殿下。”
“内务府新到了一批南珠,荣嫔娘娘想要,可管事太监说已经被端嫔娘娘预定了。”
这些消息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苏清颜却看得很认真,还让容嬷嬷专门用个本子记下来。
“主子,这些事有什么用啊?”容嬷嬷不解地问。
“有用。”苏清颜指着本子上的记录,“你看,德妃胃口不好,可能是最近烦心事多;宜妃讨好太子,是想巩固自己的地位;荣嫔和端嫔抢南珠,说明她们之间有矛盾……这些看似小事,攒多了就能看出门道。” 她知道,后宫的争斗,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除了收集消息,苏清颜还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她发现小福子不仅机灵,还认得几个字,就让他跟着小李子学算账;秋菊手脚麻利,做事细心,就把宫里的采买交给了她;连那两个负责洒扫的粗使宫女,她也让容嬷嬷教她们认字、学规矩,说“以后说不定有重用”。
永和宫的人,都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以前他们跟着苏清颜,总觉得是在走钢丝,随时可能掉下去;可现在,看着主子一步步站稳脚跟,还想着提拔他们,心里都热乎乎的,干活也更卖力了。
这天,小李子从外面回来,带来了一个消息:“主子,听说皇上要在冬至大典后,给几位低位的嫔妃晋位分。”
苏清颜正在练字,闻言笔尖顿了顿,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个小团。她抬起头,看着小李子:“确定吗?有说哪些人吗?”
“确定,是内务府的人说的。”小李子道,“好像有荣嫔宫里的一个常在,还有端嫔宫里的一个答应,至于咱们宫里……还没听到消息。”
苏清颜点点头,没再说话,继续练字。可她的心里,却不像表面那么平静。
晋位分,意味着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她入宫时间不长,能有今天的地位,已经算是幸运了,但她知道,不够。她必须再进一步,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容嬷嬷,”苏清颜放下笔,“冬至大典的礼服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是按贵人的规制做的,用的是湖蓝色的绸缎,绣了些暗纹,既不失礼,又不张扬。”容嬷嬷道。
“嗯。”苏清颜满意地点点头,“冬至那天,好好准备,别出什么差错。”
她知道,冬至大典不仅是个庆典,更是个机会。她要让康熙看到,她不仅有智谋,还有分寸,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给永和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苏清颜看着自己写的字,笔锋越来越稳,越来越有力。她知道,后宫的路还很长,挑战还很多,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
无论是明枪还是暗箭,她都接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