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元宇宙的居民们刚刚在蒙恬的军体拳与扶苏的养生拳之间找到一丝脆弱的平衡,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一场新的、席卷全宇宙的智力风暴已然成型——这便是报考“仙秦公务员”的跨文明 “考研热” 。如果说之前的网课和打卡还只是基础教育与全民健身层面的文化输出,那么公务员考试,则直接关系到能否进入这个日益壮大的星际帝国的权力运行体系,乃至获得宝贵的资源分配与文明跃迁的机会。其吸引力,对于渴望在仙秦主导的新秩序中分一杯羹的各方势力而言,不亚于修真文明对飞升的渴望。
这场考试的核心,由三门巍峨如星际山脉的学科构成:《李斯法经》、《蒙恬国防论》,以及一门让无数天之骄子折戟沉沙、发出“不如抽卡”哀嚎的奇诡科目——《胡亥艺术批判》。
《李斯法经》自不必说,它是仙秦秩序的基石,是“陛下英明”得以具象化的逻辑框架。考生们需要啃下足以堆满一个小型星系的律条、判例与司法解释,从《田律》中关于“畋不以其时”的细微规定,到最新增补的关于“陛下英明”在超光速通讯中效力传递的司法解释。李斯丞相将其严谨、冷酷、密不透风的法家思维,完美注入了这门学科的每一个字节。考生们普遍出现幻听,总感觉耳边有冰冷的电子音在循环播放:“律,所以定分止争也……”、“不依《法经》而言治者,皆左道也……”
《蒙恬国防论》则充满了硬核的实用主义与宏大的战略视野。它不仅要考生掌握星际长城的工程学原理、各文明主力舰船的战术参数、不同维度下的后勤补给模型,还要求他们深刻理解“以战止战”、“以墙御墙”的哲学内涵。蒙恬将军甚至将他在“位面电竞”中指挥“法务部战队”的一些经典战术案例编入教材,美其名曰“虚拟战场对现实防御的启发”。考生们需要同时具备工程师的精确、战略家的远见,以及一名老兵的坚韧,才能在这门学科中勉强立足。
然而,与前两门虽然艰深但至少有其内在逻辑体系的学科相比,《胡亥艺术批判》则完全是一个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迷宫,一门将主观偏好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玄学。这门由在“虚拟时装周”中翻车、并亲手为八千秦俑织过围巾的胡亥殿下亲自“编纂”(这个词用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并主导评分的学科,其核心教材只有一本薄薄的、充满了个人感悟、情绪化评论和大量插图的《亥子品鉴录》。考试内容更是天马行空,从评判一幅魔法文明的光影画卷是否“具有大秦的磅礴气韵”,到分析一段硅基生命用电磁波谱写的交响乐是否“触及了生命的悲怆本质”,再到批判一款泡泡文明的动态雕塑是否“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精神的凝练”。
考生们普遍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一位来自科技文明,逻辑电路号称能模拟银河系运转的考生,在分析了三天三夜《亥子品鉴录》中关于“灵动与呆板”的论述后,其处理器因逻辑悖论过热而冒出了青烟。他在论坛上悲愤地留言:“我能够计算恒星寿命,却无法理解为什么胡亥殿下认为把星空涂成玄色就是‘深邃’,涂成金色就是‘庸俗’。这最后一项纯属玄学,建议直接改为抽卡,至少概率是明确的!”
这句“建议改为抽卡”的戏言,迅速成为了所有《胡亥艺术批判》考生的共同心声,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备考文化。他们不再试图去“理解”胡亥的审美,而是开始疯狂收集胡亥过往的所有言论、设计(包括那些翻车的)、甚至是他织围巾时对颜色的选择偏好,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规律”,比如“殿下近期似乎偏爱冷色调”、“殿下对带有龙纹的元素容忍度较高”、“殿下厌恶任何让他联想到‘抄袭指控’的构图”等等。备考群里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胡亥殿下审美倾向概率模型”,考生们像赌徒研究轮盘历史数据一样,对着这些模型焚香祷告,祈求自己在考场上能蒙对殿下的心思。
这种将学术考试变成概率赌博的荒诞景象,正是仙秦公务员考试最真实的写照。它深刻地揭示了,在这个试图用《秦律》统一度量衡、用军体拳统一体魄的帝国里,最终的解释权与评判标准,依然无法完全脱离最高权力圈层的个人意志与无常喜好。《李斯法经》代表了规则的刚性,《蒙恬国防论》代表了实力的原则,而《胡亥艺术批判》则象征着权力的任性——一种无法被编码、无法被量化,却足以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巨大不确定性。
阅卷工作也因此成了仙秦官府内部最棘手的任务之一。李斯派去的法家学者看着那些需要评价“艺术价值”的试卷,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蒙恬派去的军官则对那些风花雪月的评论感到手足无措。最终,所有《胡亥艺术批判》的试卷都被直接送往胡亥殿下处,由他本人及其身边一个小圈子的“艺术顾问”(多半是些善于揣摩上意的弄臣)进行最终裁定。评分结果往往呈现出极大的随机性,有时一份被其他考官判为零分的、充满离奇想象的答卷,会因为某个点莫名戳中了胡亥的笑点或怀旧情绪而获得高分;而一份引经据典、结构严谨的评论,则可能因为用了某个胡亥不喜欢的词汇而被全盘否定。
于是,宇宙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悖论:越是高度理性、逻辑严密的文明,在《胡亥艺术批判》这门课上栽的跟头就越深;反而是一些本身文化就充满混沌、象征与非理性特质的文明,其考生偶尔能歪打正着。这无形中又加剧了考生们的普遍焦虑,他们意识到,想要端上仙秦的“铁饭碗”,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智力与体魄,还需要一点——或者说大量的——命运的青睐。
这场席卷星际的“考研热”,最终将无数文明的精英裹挟进了一场智力、体力与运气的三重博弈之中。它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仙秦帝国在高效与僵化、法治与人治、开放与垄断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当那些熬红了双眼、掏空了智慧、最终却只能在《胡亥艺术批判》上听天由命的考生们,望着星空中那座日益庞大的仙秦宫阙时,他们心中或许会升起一个共同的、带着苦涩与自嘲的念头:或许,在陛下那“英明”的注视下,李斯的法度、蒙恬的坚城,与胡亥那不可捉摸的审美,本质上都是这庞大帝国机器运转中,不可或缺的——哪怕是最不可理喻的那一部分。